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藏亚东县:科学养殖,吹响扶贫“新号角”

2020-09-14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新时代·边疆行—西藏篇”西藏亚东县:科学养殖, 吹响扶贫“新号角”

本网讯(记者 朱楠)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的亚东县,雪山融水、山泉水、山间岩洞流出的地下水汇成了清冽的甘泉。泉水通过管道被引入一座座养殖池内,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里悠游自得地游着,鱼食一丢进水里,四面八方的鱼儿都急忙游了过来,偶有鱼儿跃出水面,挺着苗条的身躯,好像轻盈的燕子,飞落在碧波中,看起来好不欢乐!

这是位于日喀则市亚东县立体生态产业园内亚东鲑鱼的养殖场景,这一条条鱼儿激活带动了亚东县的扶贫产业。

生态产业园一角 记者 朱楠 摄

亚东鲑鱼是亚东特有的鱼种,1992年,亚东鲑鱼被列入西藏自治区二级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亚东鲑鱼属于冷水鱼,但是比其他常见的冷水鱼更加娇贵,它对生存、繁衍环境要求很苛刻,一般环境根本无法生长。”养殖场负责人——西藏高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贡布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这种鱼在摄氏八、九度最适合生长,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鲑鱼的生长周期,并且只能在无污染的山间活水中才能生长。鲑鱼生长周期很长,从鱼苗到成鱼,一般需要三年半时间。

亚东鲑鱼 记者 朱楠 摄

如此“娇贵”的亚东鲑鱼,是如何成就亚东县“金贵”产业的呢?

近年来,亚东县聚焦生态保护、做好山水文章,在平衡好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让好山水和优势资源成为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的“无价之宝”,大力发展鲑鱼生态养殖产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015年,亚东县政府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成立了亚东鲑鱼产学研基地。基地成立以来,上海海洋大学经常选派专家前往亚东县,进行亚东鲑鱼人工繁育技术研发与人员培训,有效解决了亚东鲑鱼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难题。2017年,亚东立体生态产业园开始建设,并于今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

产业园鱼苗孵化车间内 记者 朱楠 摄

“目前亚东县国资委下属的玛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西藏高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一起运营这个产业园。亚东玛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园区运行业务,我的公司负责鲑鱼产业的管理、冷链运输及销售。”贡布说道,“截止目前,公司从4个村居合作社收购了价值376万元的亚东鲑鱼。此外,公司每年还会给老百姓39万元左右的土地流转资金。”

在贡布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养殖场的鱼苗孵化区、成鱼养殖区。与传统的露天养殖池不同,鱼苗孵化区、成鱼养殖区全部在室内,而且不见一处水池。成鱼养殖区内,放置着一排排高大的圆形金属筒,需爬上楼梯才能看到筒内的情况。“这叫钢板仓,专门养成鱼的,每一座仓可养3000条鱼。”

产业园内成鱼养殖车间内 记者 朱楠 摄

贡布介绍,生态产业园区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847户共2200多人实现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园区解决了29名当地村民就近就便就业,其中有16名是大学生。

丹增拉杰是上亚东乡嘎林岗村村民,之前在春丕村渔场工作了4年,积累了大量的养殖经验,如今已经算是养鱼的老手了。“除去五险一金,现在我在产业园每月工资有4700多元,加上老婆当厨师的工资,我们两个人一月能挣7000多元。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很方便,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我真的很开心。”提起现在的生活,丹增拉杰脸上洋溢着幸福满意的笑容。

产业园的工作人员丹增拉杰正在进行排水操作记者 朱楠 摄

走进鱼苗孵化区内,一排排高高大大的蓝色圆形塑料筒映入眼帘,贡布说:“这是驯池,专门孵化育苗的。”一名水电技术人员正在里面熟练地操作智能供水设备。据悉,来自堆纳乡的米玛顿珠于2018年毕业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毕业后在拉萨的移动营业厅做直销员。“当时工资只有2000多元,而且在拉萨吃住的开销很大,后来经乡政府推荐,我就来这边上班了。现在扣除五险一金后,到手的工资有4500元左右,我每月会给爸爸妈妈2000元用作家里的日常开销。”米玛顿珠腼腆地笑了笑,“现在住在上亚东乡的廉租房,离上班的地方也近,平时我主要负责产业园内供水供电的工作,工作轻松多了。”

米玛顿珠操作智能供水设备记者 朱楠 摄

贡布称虽然亚东县属于边境县,将鲑鱼“活着”出售到内地市场仍有操作不易、成本大等诸多难题,目前主要还是销售到日喀则市和拉萨市。但是亚东鲑鱼美名在外,对于以后的发展仍是未来可期。

“后期产业园还要做冷鲜产品的包装生产线,以冷鲜的方式打入内地市场。”对于下一步发展,贡布满怀信心、目标明确,“我们将继续依托科学技术,做到更科学的养殖、创新销售模式,争取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新时代·边疆行—西藏篇”西藏亚东县:科学养殖, 吹响扶贫“新号角”

本网讯(记者 朱楠)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的亚东县,雪山融水、山泉水、山间岩洞流出的地下水汇成了清冽的甘泉。泉水通过管道被引入一座座养殖池内,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里悠游自得地游着,鱼食一丢进水里,四面八方的鱼儿都急忙游了过来,偶有鱼儿跃出水面,挺着苗条的身躯,好像轻盈的燕子,飞落在碧波中,看起来好不欢乐!

这是位于日喀则市亚东县立体生态产业园内亚东鲑鱼的养殖场景,这一条条鱼儿激活带动了亚东县的扶贫产业。

生态产业园一角 记者 朱楠 摄

亚东鲑鱼是亚东特有的鱼种,1992年,亚东鲑鱼被列入西藏自治区二级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亚东鲑鱼属于冷水鱼,但是比其他常见的冷水鱼更加娇贵,它对生存、繁衍环境要求很苛刻,一般环境根本无法生长。”养殖场负责人——西藏高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贡布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这种鱼在摄氏八、九度最适合生长,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鲑鱼的生长周期,并且只能在无污染的山间活水中才能生长。鲑鱼生长周期很长,从鱼苗到成鱼,一般需要三年半时间。

亚东鲑鱼 记者 朱楠 摄

如此“娇贵”的亚东鲑鱼,是如何成就亚东县“金贵”产业的呢?

近年来,亚东县聚焦生态保护、做好山水文章,在平衡好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让好山水和优势资源成为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的“无价之宝”,大力发展鲑鱼生态养殖产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015年,亚东县政府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成立了亚东鲑鱼产学研基地。基地成立以来,上海海洋大学经常选派专家前往亚东县,进行亚东鲑鱼人工繁育技术研发与人员培训,有效解决了亚东鲑鱼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难题。2017年,亚东立体生态产业园开始建设,并于今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

产业园鱼苗孵化车间内 记者 朱楠 摄

“目前亚东县国资委下属的玛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西藏高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一起运营这个产业园。亚东玛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园区运行业务,我的公司负责鲑鱼产业的管理、冷链运输及销售。”贡布说道,“截止目前,公司从4个村居合作社收购了价值376万元的亚东鲑鱼。此外,公司每年还会给老百姓39万元左右的土地流转资金。”

在贡布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养殖场的鱼苗孵化区、成鱼养殖区。与传统的露天养殖池不同,鱼苗孵化区、成鱼养殖区全部在室内,而且不见一处水池。成鱼养殖区内,放置着一排排高大的圆形金属筒,需爬上楼梯才能看到筒内的情况。“这叫钢板仓,专门养成鱼的,每一座仓可养3000条鱼。”

产业园内成鱼养殖车间内 记者 朱楠 摄

贡布介绍,生态产业园区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847户共2200多人实现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园区解决了29名当地村民就近就便就业,其中有16名是大学生。

丹增拉杰是上亚东乡嘎林岗村村民,之前在春丕村渔场工作了4年,积累了大量的养殖经验,如今已经算是养鱼的老手了。“除去五险一金,现在我在产业园每月工资有4700多元,加上老婆当厨师的工资,我们两个人一月能挣7000多元。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很方便,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我真的很开心。”提起现在的生活,丹增拉杰脸上洋溢着幸福满意的笑容。

产业园的工作人员丹增拉杰正在进行排水操作记者 朱楠 摄

走进鱼苗孵化区内,一排排高高大大的蓝色圆形塑料筒映入眼帘,贡布说:“这是驯池,专门孵化育苗的。”一名水电技术人员正在里面熟练地操作智能供水设备。据悉,来自堆纳乡的米玛顿珠于2018年毕业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毕业后在拉萨的移动营业厅做直销员。“当时工资只有2000多元,而且在拉萨吃住的开销很大,后来经乡政府推荐,我就来这边上班了。现在扣除五险一金后,到手的工资有4500元左右,我每月会给爸爸妈妈2000元用作家里的日常开销。”米玛顿珠腼腆地笑了笑,“现在住在上亚东乡的廉租房,离上班的地方也近,平时我主要负责产业园内供水供电的工作,工作轻松多了。”

米玛顿珠操作智能供水设备记者 朱楠 摄

贡布称虽然亚东县属于边境县,将鲑鱼“活着”出售到内地市场仍有操作不易、成本大等诸多难题,目前主要还是销售到日喀则市和拉萨市。但是亚东鲑鱼美名在外,对于以后的发展仍是未来可期。

“后期产业园还要做冷鲜产品的包装生产线,以冷鲜的方式打入内地市场。”对于下一步发展,贡布满怀信心、目标明确,“我们将继续依托科学技术,做到更科学的养殖、创新销售模式,争取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