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把小学文凭的儿子培养成CEO, 三代成功的教育是什么?

2020-09-15 11: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人生第一课,应该上什么?

前一阵,马云的开学第一课演讲视频火爆朋友圈。

他坦言这堂课的听众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因为他认为在中国孩子18岁之前,决定孩子命运、决定孩子学习的是家长。

在分享中,他直击教育的本质,句句箴言。

最触动人心的是他的“三问”:

第一,今天有没有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

第二,今天是不是因为分数而着急了;

第三,有没有不倾听、不尊重你的孩子。

当我在内心审问自己时,发现我对孩子的那些期待,在此刻如此刺眼灼心:我希望他懂事听话,刻苦学习,不掉名次,考上清华北大或出国留学,将来从事有前途的事业,光宗耀祖……

但是我忘了问孩子他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以至于在育儿这条路上,我们渐渐和孩子成为对立者,磕磕绊绊,身心俱疲。

马云认为:“孩子要有榜样,但最好的榜样是二十年以后心目中的那个自己。”

那么,属于未来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其实,当孩子有权力选择做最好的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而父母能为有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孩子而感到骄傲时,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做到这一点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他和儿子的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些教育上的启示。

他把辍学儿子培养成了CEO

20多年前,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只有小学文凭,是“全国最知名的小学生”。

现在,他是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CEO,代理父亲郑渊洁全部作品的版权,梦想是创立“中国的漫威公司”,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王国。

(郑亚旗)

正直,乐观,冷静,理性,好奇心,探索欲……这些都是他身上的标签。父亲郑渊洁的教育理念,对他的成长轨迹影响深远。

孩童时期,郑亚旗很少主动开口要东西,在他要之前,父亲就已经给他买了。

郑渊洁的理由是:“因为他不会有我想象力那么丰富吧?”

(儿时郑亚旗和爸爸在玩具堆里)

当幼小的郑亚旗坐在堆积如山的玩具中,满脸笑容。

作为父亲,郑渊洁不吝啬、不嫌麻烦,主动为儿子制造需求,为儿子创造激发好奇心的专属领地。

上了小学,郑渊洁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孩子,郑亚旗是班上过得最轻松的那个。

第一天上学,班主任骂一个女生“你长大吃屎都接不到热的”。

他问父亲这是否正确,父亲说不对。

郑亚旗要求道:“你去说去,你不是认识学校领导吗?”

郑渊洁不能去,他担心老师会反感这件事,继而冷落孩子。

郑亚旗回道:“我觉得日本鬼子来了你会是汉奸”。

(郑渊洁和儿时郑亚旗)

从此,父亲郑渊洁担当起“私塾先生”的角色。为了让儿子学得有劲头,自己编写十套教材,用童话人物做主人公串联起教材的知识点,内容涉及写作、哲学、道德、自救、数理化等。

郑亚旗说:“我能从学习知识里获取快乐,这个就是我不上学的核心理由。”

和很多孩子一样,他爱上了玩游戏,但没有受到父亲的打压。他通过遗传的良好文笔与灵活思维,写了一篇游戏攻略,赚了第一笔收入。后来依靠一根网线,在两年的时间组了个小团队,做了100多个网页,又赚了几十万。

很多人都问过郑亚旗,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把孩子带回家教。

他说:“其实最需要的就是一条,家长对孩子要有无私的爱。”

郑亚旗认为父亲的教育更像美式教育,评价标准为“有创造力、自学能力强、能自己解决问题”。

18岁离家之后,郑亚旗开始了快速的社会化过程,他称之为经历和试错,并最终确认了自己的道路。

21岁开发父亲的品牌,摸索经营方式。

很多人对试错有畏惧,是因为自己没有退路。但郑亚旗深知“真正没退路的时候,很多事才能干成”。

他会随身带着一个黑皮本子,上面记录着自己犯过的错、待办的事情、思考的内容和一张人生规划表。人生规划分六个门类,健康、知识、工作、家庭、财务、精神。

郑亚旗成功后饱受争议,人们质疑他活在父亲的羽翼下,不曾为生存劳苦奔波过。但郑亚旗和郑渊洁之间,从来就没有一方完全依靠另一方,而是互相成就。

2011年在一次采访中,郑渊洁曾说,是儿子成就了他。因为郑亚旗的出生,无数次为他提供创作灵感,让他有了写作的动力。

他把爱给儿子,郑亚旗则报之以爱。

(郑渊洁和儿子郑亚旗)

如今郑亚旗也为人父,十足的“女儿奴”,常带女儿上班、出差。

他现在每天通过一款APP学习英语,希望将来能和女儿的外教直接交流。

郑亚旗十分懂得陪伴的力量,因为在小学阶段,父亲风雨无阻地接送了他六年。大大小小的活动,父亲也都喜欢带着郑亚旗。

所以现在郑亚旗从不对女儿说忙,工作再多,他也会保证陪伴女儿的时间。

郑亚旗早年的记忆是,一睁眼就看见父亲伏案写作的背影。

郑亚旗说:“每天早上,老郑(郑渊洁)四、五点就起床写作,一直写到中午。这一写,就是30年”。

△ 郑渊洁给孙女的好习惯书:十二生肖童话绘本

现在郑亚旗当着女儿面时,都会把电子书换成纸质书。

他喜欢阅读的特性,完全来源于热爱阅读的郑渊洁,而郑渊洁的这一爱好,则来源于同样喜欢阅读和写作的父亲郑洪升。

“感谢上天,让我出生时我家只有一间房子,如果有两间房子,我可能就不能随时看到爸爸的看书和写字的状态了。如果是那样,我今天不可能成为作家。”

有格局的家长,独自挑起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而不是施压给孩子。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代际传承会让家族每一代孩子都能获得向上生长的能量。

《朗读者》中郑渊洁与父亲郑洪升朗读《父与子》

如果说郑亚旗是非传统教育模式成长出来的80后奇才,那么下面这位90后“国民学长”,就是在传统求学之路上逆袭哈佛的学习高手。

18岁考上耶鲁,25岁就读哈佛

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成为“国民学长”?

李柘远,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背景、没有财力,背后只有信任他、支持他的妈妈。

他通过高效正确的学习方法,先后考取耶鲁、哈佛,一路逆袭成为炙手可热的商界精英,完全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2008年,他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全球排名前10),成为该校300多年来在中国福建录取的第一位本科生。

2014年,他获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卓越的思想、智慧、才气、行动力鼓舞了无数学子。

2016年,他成功被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商学院录取,攻读MBA(工商管理硕士),成为全班最年轻的学生之一。

2016年,他参与录制湖南卫视人气节目《天天向上》,被汪涵、侯佩岑称赞为“国民学长”,他的自励心、规划力、执行力值得所有学子学习。

对李柘远的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是他的妈妈。

“无为而治”,可以说是李柘远妈妈的教育秘诀。

在李柘远四五岁时,母亲睡前会给他念《三国演义》、《水浒传》,只要孩子有兴趣听下去,她就坚持做下去。

母亲是个自律的人,解决事情的果敢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影响到了他。

但母亲并没有控制他,而是把决定权完全交给儿子。

初中以后,第一次出国去韩国玩,高一开始准备美国本科申请,都是李柘远自己做决定,母亲所做的就是支持他。

她的妈妈曾说:“我和柘远是母子,更是朋友。多年来,无论顺逆,都是我们母子相伴相扶。”

他也有过很多“奇怪的爱好”,但是他的妈妈从来都没有制止过。

他喜欢昆虫,妈妈就带着他在草丛里抓回来满满一袋蝈蝈,养在家里,他有段时间成了携程的“认证专家”,沉迷网络经常回答问题到半夜,妈妈从来没担心过会影响他的学习,还拍手叫好。

正是有了这样朋友般的信任,李柘远才能把学业和爱好平衡得这么好。

15岁时,有一天他正悠闲地上网。突然,一条新闻从屏幕上弹出:某中学生被哈佛、耶鲁等名校录取。

这看似正常的信息,却深深地刺激到了他:“为什么别人那么优秀,而我这么普通?”

他开始想方设法提高学业成绩,成为学霸。老师和朋友不理解他,根本不相信他能考上名校。

李柘远也开始动摇:

“是啊,整个福建省都从未有人考取过耶鲁,我是不是真的高估自己了?”

但妈妈不这样认为,给他加油打气:“没有先例,不代表不能破例。我相信你。”

他开始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各类学习方法,并将其用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抛弃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使用5分钟精读法,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加入主观思考,记忆深刻;

笔记乱七八糟全是重点,用康奈尔笔记法,让重难点一目了然,能大大提升了复习时的效率;

写作文不知道怎么下手,运用写作“四定”法,搞定主题和结构,让写作像说话一样简单……

他逐渐开始享受这种学习的状态:设定目标,量化学习,串联行动,达成结果,不断收获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尹建莉老师也说过,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掺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学习一定要找到兴趣,掌握学习方法,事半功倍,升级学习思维,让你的步伐走得比别人快很多。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他的学习能力,无时不在助力他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2008年12月,柘远收到来自耶鲁的录取信,还有一份每年55000多美元的4年全额奖学金。

2013年,大学毕业后的柘远,凭借过硬的综合实力,成功入职全球顶尖的投资银行——高盛。

他将高效学习法运用于工作中,成长为明星投资分析师,年薪百万。

工作三年后,他重返哈佛大学,继续充电学习。

今年,他还撰写了自己的第一本新书——《学习高手》,分享自己求学生涯和工作中的学习方法,帮助更多人找到学习的热情,实现梦想。

现在的他,还是原来那个自信乐观、阳光快乐的少年模样,无畏艰难,勇往直前。

拥有像李柘远身上的这些能力,何尝不是大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许。

但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不是控制,而是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态,和孩子站在一起,让他成为会学习、爱学习的人,为他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未来的孩子,他可以独立思考,可以自食其力。

马云在开学第一课的演讲中,几段话让人印象深刻,分享给大家: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孩子对未来有期待,对事情、事物永远保持好奇心,正确的对待未来,面对挫折、懂得学习,从挫折和未来中学习,这是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的。我希望我们的孩子有独特的思考,他们不害怕挫折、敢于从挫折中学习,学会做人。”

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不仅学习能力强,突破重围脱颖而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幸福力——有给予别人幸福的能力,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还要有享受幸福的能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