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宁波帮”故事 | 上海钱业巨子秦润卿

2020-09-13 18: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从上世纪初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上海滩的著名金融家大多来自宁波,如洪念祖、林韶斋、赵世诚、冯莲汀、李寿山、徐承勋等。而其中来自慈城的秦润卿,无疑是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性人物,被称为“上海钱业第一人”。

秦润卿(1877年—1966年)名祖泽,字润卿,晚年又号“抹云老人”,宁波市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1891年到上海协源钱庄当学徒,1917年提升为经理,后又兼福康和顺康钱庄督理。在他主持下,三家钱庄业务不断发展,名列同业前茅。秦润卿自1916年起,担任上海钱业公会副会长,1920年被选为上海钱业公会会长,此后,连任七届会长,长达15年。

出身贫寒,从小立志

时人范学文曾在《金融业巨子秦润卿》一文中说:“旧时宁波人从事金融业而著名者甚多,但以贫寒出身,由经纪资方钱庄业务发轫,卒能领袖群伦,执金融界牛耳,又能律身谨严,热心公益,大节可风者,秦润卿可算难得的一个了。”

在秦润卿出世时,秦家已经有一个女儿。当时其父秦九龄失业不久,得子的喜悦很快就被拮据的生活冲淡了。为了省钱,当时秦家借住于慈城偏僻的藕田墩。秦九龄在家一歇就是6年,仅靠夫人颜氏刺绣维持生计。

后来,秦九龄在表弟林韶斋的介绍下,到宁波招商局做账房(会计),全家的生活才有了些许改善,但仍有债务。其间秦家又添了一个女儿。1884年,8岁的秦润卿才被送到私塾上学,老师是表叔陈小楼,学费很低。这一年,正值中法战争,秦润卿和母亲逃难到赭山外婆家住了两个月,回家后得了一场大病。

1886年,秦九龄去了上海新康洋行做会计,10岁的秦润卿改从朱雨亭读书,13岁又转到何幼鹿处读书,一直到1891年,15岁的他赴上海求学。

秦润卿年纪虽小,读书也不过八年,但其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让他彻底树立了出人头地的志向。有一次母亲做了几件绣品让秦润卿送至某贵人处,不料被贵人家的看门人一通呵斥,让他愧愤交加,回家路上立志发愤图强,干出一番事业来。

那个年代,充满机遇的上海滩是很多宁波少年心生向往的地方。在秦润卿去上海学艺的1891年,从宁波外出人数已达18.1万人次,与两年前相比增加了一倍之多。这些外出的人口,多以上海为目的地。

从宁波到上海,小小学徒变“跑街”

秦润卿到了上海,在表叔林韶斋的荐举下进入上海豫源钱庄(初创时叫协源),拜经理———余姚人沈文灿为师。从此,秦润卿进入了正在蓬勃发展的上海钱庄业,并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钱业人”生涯。

秦润卿刚去,自然要从最低级的学徒做起。钱庄的学徒包吃包喝,但没有薪水,身边又都是贵家子弟,秦润卿并没有自卑,反而更加勤勉,一年下来得到年终津贴一共8元全部寄给老家的母亲,以减轻家里负担。

1893年,秦九龄急病离世,17岁的秦润卿从此挑起了家庭重担。此时的秦润卿求知欲极其旺盛,几乎每晚都在钱庄读书至深夜,因此变成了近视。勤奋好学不仅让秦润卿熟练掌握了从事钱业的基本功,而且习得一手好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1897年,秦润卿被东家升为钱庄“跑街”。“跑街”业务包括对外放款、承揽存款。那时对外放款多为“信贷”,款子一旦放出,放对与放错就凭“跑街”的经验与眼力了。秦润卿洁身自好,不沾烟酒,从不向人索取不义之财,他所经手贷款支持的企业,没有一家出现过“倒账”、“滥账”,深得同行赞誉。

秦润卿和东家曾有过一番交流,他做“信贷”,主要着眼点是看对方是企业家还是投机家,是实业家,就交往,是投机家,就敬而远之。即使是企业家,还得看此人私生活如何。在秦润卿看来,如果一个企业家私生活屡遭人诟病,他的经济一定不可靠,与这样的人就得保持距离。秦润卿以自己的为人品行和业务能力,赢得了东家的信任。

1898年,在母亲的主持下,22岁的秦润卿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回到老家与同乡周幼香结婚。周氏是一位知书达理的传统女性,婚后夫唱妇随,先后育有一女五子,她与秦润卿携手度过了60年的岁月。

旧商人新思想,领军钱业创辉煌

长期以来,钱庄被视为保守、落后的代名词,事实上,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传统金融机构,由于钱庄熟悉各地商情和商业习惯,在当时确实能更好地满足各地经济活动的需求,也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从秦润卿的出身、教育背景以及处世风格看,他无疑是一个相当传统的中国人,但他作为一个旧商人,又拥有新的思想。现在看来,保守也未必是件坏事,尤其在金融业。秦润卿的处事稳健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因素。”孙善根说道。

四明银行

1909年,秦润卿升任豫源钱庄经理,后改名福源钱庄,出任总经理,他还兼任福康和顺康钱庄监理。在此期间,他业绩卓著,以“稳健、能干”闻名于上海钱业界。1919年,秦润卿开始涉足银行业,先后负责经营上海豫源储蓄银行和棉业银行,但时间不长。1929年,秦润卿应邀出任中国垦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在银行业务上注重开拓创新,银行成立不久,即发行纸币。由于发行货币的准备充分,信用良好,即使尔后抗日战火纷飞、社会动荡,该行的纸币依然在各地兑现。

秦润卿自1916年起,担任上海钱业公会副会长,1920年被选为上海钱业公会会长,此后,连任七届会长(有时称总董或主席),长达15年之久。在此期间,秦润卿积极改革钱业旧规,促进同业发展。他改革传统的钱庄账务制度,提出全部采用新式复式会计,并借鉴新式银行之优点,大力开展非信贷金融服务,如设立保管库、代客户管理房地产业等,使之顺应时代潮流,也增加了钱庄营业收入。

秦润卿的眼光独到,还体现在为钱庄添置不动产上。那个年代的上海钱庄,大多开在石库门里,简陋的老房子,老板认为这样可以节省开支,只要开展好业务就行了。1933年,秦润卿在上海宁波路和江西路路口建造了3层高的营业大楼。新大楼落成之后,福源信誉大为提高,当年存款金额即从上年的330多万两,激增至534万两,跃居同业之首。

1921年2月,在秦润卿的提议下,上海钱业有了第一本自己的刊物《钱业月报》,该月刊每年汇集一卷,先后出了20卷。出至17卷时,因抗战停办。1947年恢复。虽为钱业刊物,但每逢有重大经济事件发生,或政府当局有重大决策时,《钱业月报》都会及时作出反应,特别在抗战时期号召“救济难民和全面抗战”,在当时是一份深受读者喜爱的刊物。

《钱业月报》、《钱业月报登记申请书》

(展出于宁波帮博物馆)

1947年,秦润卿当选为全国钱商同业公会联合会理事长。1952年私营金融业全行业改造,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立,秦润卿被推为副董事长,时年已经76岁了。

邑中善人,爱书成痴

1947年,年已七旬的秦润卿“为教育子孙,务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之辈”,将自己数十年的人生经历及立身处世的经验整理叙写成《抹云楼家言》(取秦少游“山抹微云”词句)。“他的一生有两个重大的转变,一是从传统商人到现代企业家的转型,二是实现了从企业家到慈善家的转型。”据孙善根介绍,在秦润卿晚年的日记里,几乎都围绕读书育人和慈善事业而来,“他喜欢读书,读李白、杜甫的诗,也读《史记》,还在日记中写好读后评论。”而在“家言”中,对子孙的为人处世有极其详尽的要求。

四明公所董事会合影 后排左起第三位为秦润卿

(展出于宁波帮博物馆)

其长孙秦匡宗曾长年与秦润卿生活在一起,秦匡宗在《回忆与思考———忆祖父二三事》一文中讲到:“他一生奉行的信条,就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对其从事的社会福利事业,则数十年如一日,可谓倾其所有,不遗余力。”

早在1915年,秦润卿就在家乡建起普迪小学,取“普及文化,启迪民智”之意,还亲立了“勤、俭、公、忠”四字为校训,专供贫苦儿童入学,学杂费全免,赠送笔墨文具,教师待遇从丰。不久,学校名声四起。十年后学生激增,校舍不敷,又另建普迪二校,两校学生总共近1000人。此外,还设立“抹云教育基金委员会”,对品学兼优者提供奖学金,资助其上中学和大学。对不升学者,有的介绍到上海工商企业单位谋职。秦润卿长期筹资兴办普迪小学,直至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办,前后近半个世纪,为家乡和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

同时,秦润卿还为创办慈湖中学捐银2000两,慈中校舍在抗日时期,全部被日机炸毁,抗战胜利后,秦润卿在上海邀集旅沪同乡名流,多次为重建校舍募捐集资,使慈中能按原样重建教学楼。

1938年,宁波效实中学被日寇炸毁,部分师生到上海避难,秦润卿与旅沪同乡出资开办效实上海分校,后改名为储能中学。秦润卿作为宁波效实中学的校董,在经费上时有捐助。

抹云楼

秦润卿一生无其他嗜好,但嗜书成癖。他在家乡办了一座藏书楼,题名为“抹云楼”,里面收藏各类藏书4万余册,供大众阅读。解放后,该藏书楼全部藏书连同不动产捐赠给了浙江图书馆。

来源:宁波帮博物馆、孙善根所著《钱业巨子秦润卿传》

往期精选:

原标题:《“宁波帮”故事 | 上海钱业巨子秦润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