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青藏高原的“奢华”之色——湟中银铜器

2020-09-14 22: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位于青海省湟水流域中上游的湟中区,是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也是青海境内河湟文明的代表区域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当地群众与僧侣长时期交流,共同创造出了融合、独特的地方文化,并孕育了堆绣、泥塑、银铜器等一系列被认定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孕育于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旁,经过明清以来数百年的发展,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湟中当地最具特色和最为兴旺发达的手工艺行业。

相传湟中银铜器工艺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清光绪二十四年,就名为王珍的临夏人迁居鲁沙尔镇,将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带到此地区,并发展至今。

-特征种类-

湟中银铜器锻造工艺的整体特征是以汉族工匠为主体,打制具有藏民族与藏传佛教特色的银铜器物。湟中锻造的银铜器物,主要可分为民族民俗用品和宗教用品两大类。其中根据功用又可以细分成以下几种:

民族民俗类:

民族首饰与服装饰品:藏族、蒙族、土族以及汉族的银质首饰。如藏袍上的银碗,以及银镯儿、観簪子,银耳环,银戒指等。银盾、奶钩、带环腰盘、针线盒等。

日用器具:酥油壶、酒具、茶具、水壶、火锅、银包木碗、马鞍配件、刀具装饰等。

宗教用品类:

佛事用品及供品:嘎乌、酥油灯、贲巴壶(净水壶)、曼扎、唢呐、佛塔等建筑装饰:转经简、经幢、祥瑞法轮、金翅鸟、摩羯鱼、宝瓶、喷焰摩尼、铜镜、门上的铺首、看叶等。

-工艺特征-

鎏金技术是中国古代的发明。方法是把一毫米厚左右的金箔剪碎,放在坩埚中加热至400℃时,放入汞(水银)。黄金与水银的比例为1:7,加以搅拌后,倒入水中,形成“金泥”。用“金棍”沾“金泥”,在青铜器上反复刷匀,最后,用炽热的木炭烘烤青铜器表面,使水银蒸发,黄金留在青铜器表面,成为一件金光灿烂的鎏金青铜器。

- 工艺流程-

银铜器加工工艺较为复杂,其图案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突出。主要流程为:下料—焊接—砸—灌胶—构图—抛光。鎏金也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流金”。

-传承与保护-

湟中银铜器的生产方式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其代表艺人有青海省三级工艺美术师圈发福、李占邦等,有作坊四十余家。而作为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手工艺人何满,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湟中县银铜器协会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资格。

传承人何满创作的《八瓣莲花尊》《纯银一体壶》《纯银香炉》《吉祥八宝龙纹银包木碗》等多件工艺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目前,湟中县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铜银器生产基地,拥有成熟生产线的企业14家,从事此行业的家庭作坊达百余家,而且任在不断扩大,这些地方加工的银铜器产品远销东南亚。到“十三五”末湟中铜银器加工业,将实现产值10亿元,转移就业5万余人。

可以说正是匠人们的敲敲打打,一锤一錾经营出青藏高原生活的“奢华”之色。

参考文献:

[1]陈梦媚. 青海湟中银铜器锻造工艺及工匠群体研究[D].清华大学,2015.

[2]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3]1176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4]湟中“非遗”9月28日开启南京之旅

图/网络

End

原标题:《青藏高原的“奢华”之色——湟中银铜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