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武定彝绣:绽放在布匹上的经典

楚雄发布
2020-09-15 20: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武定彝绣

武定彝绣演绎着布匹上的经典与图腾,它以概括、变形、夸张 ,挑花、扣花、十字绣、平绣和点、线、面交融的手法,以栩栩如生的精美画面吸引和征服国内外众多的闪光灯和眼球。其蕴含的文化、商业价值与市场潜力,让“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在现代服饰、家居用品、小件装饰上体现出动感与静态、现代与古典的融合之美。

多姿多彩的武定彝族服饰

一片丝罗轻似水,

洞房西室女工劳。

花随玉指添春色,

鸟逐金针长羽毛。

唐代诗人罗隐以刺绣为题的诗作之所以流传至今,与刺绣顽强的生命力是分不开的。

武定彝族绣帽

1300年过去了,穿越时空,我们在这花样般的罗婺大地,在群山环绕彝家山寨里又找到了诗中的意境:春色满园的彝家深闺绣楼里,一套套美轮美奂的绣服格外抢眼,墙上挂着马樱花盛开的图案。绣架前,坐着一个头戴公鸡帽,芙蓉为面,秋水为眸,冰肌玉骨,美丽绝伦的少女,纤纤玉指拈花针,在绣绷上一针一线地绣着,针线无声地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绣架上摆放着针线盒,五彩的锦丝线下,隐约可见一幅未完工的鸳鸯戏水图,鸳鸯并颈,相依相偎,缠绵至极。虽末完工,却可见少女巧夺天工的绣技,那对恩爱鸳鸯已是活灵活现,好似从白绢上飞出一般。葱白般的指尖下,鸳鸯的羽毛随着少女的金针上下穿梭慢慢长出,春色拨动着她的梦幻,在那有着万千遐思的脸上,绽开比马樱花还要娇艳的笑容……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普玉珍

在武定成千上万的绣娘中,民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普玉珍就是其中的一个。

早在2013年11月10日,在深圳“编织梦想·绣美彝山”展览中,来自武定县猫街镇的彝族妇女普玉珍就成了明星,她的刺绣作品备受欢迎。在她的老绣片“唐卡”前,参观者纷纷拍照留念,甚至有人出价50多万元购买。

普玉珍作品:龙凤呈祥

美轮美奂的武定彝族绣片

武定的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能手,她们五六岁的时候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刺绣针法、配色、画花样等技艺,到了十几岁就要自己缝制和刺绣衣服鞋子。普玉珍的爷爷是当地很受人尊敬的毕摩(祭司,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保存者和传承者),奶奶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普玉珍在四五岁的时候,爷爷就一笔笔教她作画,奶奶和母亲手把手教她刺绣,对她寄予很高的希望,给她规定了每天的刺绣时间和刺绣任务。如一双鞋子,必须在几天内绣好,她在上学读书、打猪草之余,就得拿起绣花针。长辈们不仅教她如何翻针、顺针,怎样垫绣、引绣,还给她讲其中的道理,如茶花工艺中的单纱、双纱和三纱的运用,就要让她懂得怎样才能绣得疏密适度,错落有致,精巧耐看。奶奶和母亲还让她细细观察树林中的花朵和枝头的小鸟,观察彝山的各种动物植物。绣花针折断了一根又一根,手指被一次又一次扎破出血,普玉珍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炼,打下了全面扎实的刺绣功底,熟练掌握了各种刺绣技法。

普玉珍作品:凤穿牡丹

普玉珍很小的时候,除了掌握传统纹样图案的刺绣,就已经开始学习艺术创作。她8岁时绣了一幅《老鼠娶新娘》,两个小老鼠抬着轿子,一步一颠行走,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的童趣,获得了远近刺绣高手的好评。12岁那年,她绣的一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已经达到较高水准,被一位德国收藏者以4万元人民币购买。在那时,这笔钱是天文数字,全家人一年辛苦,也挣不了这么多。

普玉珍现在还珍藏着一件14岁时绣的裹背,上方绣有三个石榴、一只蝙蝠、五朵莲花,分别寓意多子多福、辟邪消灾、行善积德;下方绣一对翅膀,期望孩子长大后,能够走得远飞得高,奉献社会,有所作为;六组变形的“8”字,寄托着全家人发家致富的梦想。这条裹背的绣线,是普玉珍亲手用蚕茧拉成的丝线,以杉罗树根、黄连、香面调制出的颜料染色;十二个银饰,是她爷爷亲手打制的。这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品的刺绣,寄托了普玉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后来也背大了她的一双儿女。

普玉珍随着年龄渐大,见识增加,加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她的刺绣作品视野更加开阔,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手法更加深沉自然。她开始尝试用彝族刺绣的手法,表现中华的传统文化,她用数年时间完成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清明上河图》等刺绣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获得广泛好评和赞许。2010年6月,普玉珍被命名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为了使彝族传统刺绣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普玉珍先是向儿媳、女儿传授刺绣技艺,后来开始向更多的彝族妇女传授技艺。

2005年,普玉珍开门授徒。猫街镇在文化站专门腾出一间屋子,作为她的工作室,也是她带徒弟的教室。镇党委、镇政府还支持她办起了“小花猫彝绣工艺品厂”,请她做农民技术学校的副校长。周边几个县的许多彝家妇女都来向她学习刺绣,她们既是普玉珍的学生,也是她的合作伙伴—普玉珍将作品样图描绘绣好之后,把绣布和丝线分发到各家,让她们在放牧牛羊、农业生产和家务活计的空余时间进行刺绣,然后把绣好的作品交给普玉珍,每月即可获得一两千元的报酬。2018年,普玉珍获得了“云南省刺绣大师证”。随着名气的增大,全国各地彝绣培训机构都纷纷邀请她去讲学。仅2018年至今就举办培训班40余场次,培训绣娘达27000人。她要把祖传下来的几十个种类、上千种绣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姐妹们,希望她们也能够像自己一样,通过继承彝族刺绣的古老手艺,自食其力,使彝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了使武定彝绣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18年,普玉珍成立了武定县雄冠刺绣协会,发展会员1380多人。

武定彝族少女绣装

小小绣花针,托起大产业。近年来,楚雄州委、州政府坚定文化自信,高度重视以彝绣产业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加快民族文化强州建设。尤其是抓住沪滇文化帮扶协作这一重大机遇,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国际集团等知名文化企业合作,启动实施电视形象片《彝乡之恋》、民族文化演艺精品《云绣彝裳》、楚雄彝绣产业化国际化等项目成,让深藏于干里彝山之中的民族文化瑰宝焕发出耀眼的时代风采,让民族服装服饰插上“创新、时尚”的翅膀飞向全国、飞向世界,实现彝乡10万绣娘脱贫致富的美丽梦想。

随着武定彝族绣娘队伍的进一步壮大,彝绣这一镶嵌在布匹上的图腾文化也将会在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图文:贺明辉)

联络员丨贺明辉

编辑丨杨芬

审核丨李彦锟

原标题:《武定彝绣:绽放在布匹上的经典》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