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说肇庆市民的幸福感越来越高?原因竟然是这样的……

2020-09-17 15: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肇庆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惠民利民作为文明创建的根本,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文明创建的标准,从细处着手,加快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切实提升市民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造安全、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肇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聚焦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堵点、难点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以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市场及周边环境、交通秩序、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和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为抓手,努力为人民群众打造安全、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切实做到满足群众的需求。

来肇庆定居了八年的黄彩华是汕尾人,经营着一家五金小店的她作为一名新肇人,感受到了肇庆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黄彩华说:“这几年来,肇庆变化挺大的,特别是环保、卫生、道路等方面。作为一个外乡人,我来到肇庆,组建了家庭,感觉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这里生活挺幸福的。”

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肇庆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扎实推进“民生微实事”“城市微改造”,全面启动“古端州·新活力”三年行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市整体面貌,不断增进群众福祉。

截至目前,累计整治改造老旧小区257个、背街小巷224条,清拆户外广告牌超20万平方米,打通城区瓶颈路50条,新增停车位9000多个。

今年21岁的李明坚,从出生开始就在肇庆居住,之前在佛山工作两年后辗转回到肇庆,对于肇庆有种不一样的亲近感,尤其是肇庆近年来的变化,他发出由衷的感慨。

李明坚说:“我在肇庆生活了很多年,肇庆的环境在慢慢改变,一步步走到现在,我都有看到。左右邻居也很和谐,很友好,给人一种大家庭的感觉,亲人的感觉。”

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特色化、专业化

近年来,肇庆努力为建设珠三角文明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贡献力量。如今,全市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成效显著,志愿服务品牌实现“常态、特色、专业”,整个城市的文明水平明显提升。

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肇庆市实验小学五(3)班的同学正在上一节特别的音乐课,老师把《肇庆市民文明行为16条》融入课程中,以说唱的形式,引导同学们把文明行为牢记于心。

肇庆市实验小学学生胡腾月说:“学习了文明行为规范的一首歌,我觉得不能乱穿马路、不随地吐痰、不能大声喧哗,我们要遵守这些文明规范,做一个文明有礼的肇庆人。”

把文明教育元素融入教学课程是肇庆市实验小学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了解,学校还通过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肇庆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梁宝珠说:“一是课程育人,各学科会渗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二是校园文化育人,我们每年都开展植根校园文化的系列活动,比如护绿植绿活动, 还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探索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近年来,全市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为肇庆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近日,肇庆还获省推荐参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除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外,传播着城市温情和社会正能量的各类志愿服务也是肇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一抹亮色。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66万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近5000万小时,均居广东前列。随着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市民的文明素质也有了明显提升。

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制度化

文明融入城市血脉,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城市的幸福底色。近年来,肇庆市坚持量化、细化、标准化管理,持续推动创文工作重心和力量下沉到基层、放到现场,同时坚持文明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深度融合,让文明深入人心。

在端州区睦岗镇桂林街社区从事社区管理工作已有5年的叶伟娟,从一名社区管理工作的“小新手”,逐步成长为社区管理精细化的“老熟人”。她说,现在的社区管理工作与文明创建工作已经密不可分,自端州区精细化构建社区网格管理,推行5人组工作机制后,如今做起社区管理工作更是得心应手了。

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快速处理,在精细化的网格化管理下,社区日常事务得到实实在在的解决。

以上11图源:肇庆市广播电视台

说起文明创建带来的变化,桂林街社区居民阮燚也是连连表态“满意”。阮燚说:“整治效果也比较好,感觉干净了、整洁了、舒服了、舒心了。居民的素质提高了,各方面看起来都满意很多,住在这里比较幸福和睦。”

如今在肇庆

文明做人、文明做事的“因子”

已然深深根植于城市前进的步伐中

这座千年岭南古郡

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市民充满了幸福感

来源:文明肇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