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调研组走进包头

2020-09-17 12: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黄河啊

千百年来,哺育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黄河的颜色浸染到每个人的皮肤上

黄河的精神融入到每个人的灵魂中

黄河涵养了厚德载物的民族性格

黄河锤炼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这是黄河文化留给华夏儿女的宝贵财富

流传几千载至今依然湍流不息,未来还将继续奔涌向前!

9月15日,“几字弯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调研组来到被誉称“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的包头。调研组一行先后参观北方兵器城、一机集团展厅,调研了黄河谣文化旅游区并召开专家座谈会,通过深入交流为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近距离参观了北方兵器城,参观了代表性武器装备;在一机集团展厅详细了解了集团的发展历程、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等,感受了兵工精神,对国家重工业发展历程进行学习,对兵器所体现的兵工精神得以更深的体会;置身黄河谣文化旅游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阡陌纵横的农耕时代。旧渔船、原木桩、黄河石等黄河流域典型的元素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整个景区在原生态设计手法的烘托下凭添一份厚重与沧桑。

座谈会上,11位专家就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分享,我们摘要相关观点, 以飨读者。

包头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张琦

新时期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几”字弯区域理应率先示范,做出样板。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大力推动黄河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新形势谋划新思路。

包头应利用资源优势,以凌汛特色景观和候鸟北迁过境停留为契机,依托黄河国际露营地、黄河谣文化旅游园、小白河湿地公园、南海湿地景区等景区景点,适时举办黄河“开河节”,助力打造黄河沿线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包头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建议自治区用全域旅游理念做好“统”,聚焦“实施黄河文化系统保护工程,建设黄河几字弯文旅线路”的工作导向,成立类似“山东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联盟”的综合协调机构,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对我区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发展定位、发展重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品牌形象、保护红线等内容进行统筹谋划,共同讲好“黄河故事”,共同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调研员方金良

近年来,包头市沿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渐趋重视,制定了《包头市黄河百里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修建了沿黄景观公路,建设了小白河旅游产业园、黄河谣景区,完善了南海子旅游景区。黄河游船、黄河房车营地、黄河鱼餐饮、九里温泉等一批沿黄旅游休闲项目逐步发展起来。

对沿黄文旅融合发展,方金良建议要加快黄河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景区建设,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企业,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普及、弘扬和振兴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确立“一轴一带”布局;建设沿黄特色小镇;建设沿黄历史文化遗址公园;打造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充分发挥沿黄景观公路作用,真正使黄河景观大道成为包头旅游发展的康庄大道,推动包头旅游文化产业迈上新台阶。

包头市发改委规划科科长张永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沿线城市来说,黄河“几字弯”天下闻名,只有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包头市应该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谋划、构建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叠加共生、互促共进,再造发展新优势。

包头博物馆张海斌

内蒙古地区黄河几字湾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实物载体,也是草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实物例证。就精准发力,推进实施这一地区文物保护利用能力水平建议坚持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先行,黄河几字湾区文物保护和利用需要统筹规划,总体把控、协调推进,要分先后,有取舍;文物基础工作要提档升级;分类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出台配套措施,畅通社会力量保护文物渠道 。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副院长、教授,自治区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梅蕾

在依托名胜景观进行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方面,梅蕾建议各盟市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有效保障机制,形成政策法规合力;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争取出台盟市级行业服务标准,以项目为抓手推动社会力量的行动参与;创新性延伸文旅产业的产业链;推动健康产业集聚与模式创新,结合区域资源基础和发展定位,统筹推进健康产业园区布局与集聚发展,实现健康产业的空间集聚、信息集聚与产业集聚;并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有特色品牌的相关产业企业。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博士 尤立思

我区打造沿黄文旅生态走廊的关键是抓好文化资源这个生产要素。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旅融合、突出特色”为原则,从我区沿黄生态走廊的沙、草、水、田、天着手。结合多元文化交融,多民族共生及草原红色文化几个区域特色,寻找数字化的突破口。

传统的文旅资源的传播渠道相对较为单一,数字时代的到来,5G的运用,为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只有完善的传播体系,才能出色的将我区黄河几字弯多元的文化与生态展现给全球人民,实现我区沿黄地区的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包头师院阴山学刊主编、教授、硕士生导师,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伟

如所周知,中国古典文学以抒情文学为正宗,抒情短诗、精美短文,占据了中国文学的绝大部分版图。“黄河”多以意象出现在诗文中。

黄河流经内蒙古这一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文学表现,呼唤尽早有史诗性的大作品问世。研究与创作齐头并进,必须充分认识到,黄河的文学镜像,不能像蛋糕上的酥皮一样,只作为景点的点缀,而应该视之为文化灵魂,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地植入文旅系统中。不仅有文字的,还要有影像的;不仅有静态的,还要有动态的;不仅有平面的(如绘画),还要有立体的(如雕塑),等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规划,多学科协同,大手笔运作。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艺术设计系主任、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孙艳红

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融合”的理念。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是哪一个城市或哪一个领域独立发展的事, 必须用融合发展思路去解决。

立足包头,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议加强以下八个方面的融合: 与生态保护融合;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与包头地方文化融合;与地方产业融合;与其他地区融合、与科技融合、与媒体传播融合、与教育融合,用教育筑牢文化自信,增进各民族“同根同源”的情感和心理认同,维护多民族和谐的大家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团结统一的良好局面,从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包头市委党校哲学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刘翠玲

包头作为内蒙沿黄“几”字弯的重要一环,最为重要的是从提升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加快推进沿黄流域的自然生态修复及保护,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所追求的艺术性、休闲性、多样性、神秘性等高品质特征从保护前端给与重视,在规划阶段给与体现,突破单条块管理与利用,用最整合的方式实现多种功能的集中显现,达到高效集约的效果。

同时打造“结果”与“过程”相融合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探索“小走廊”与“大走廊”耦合发展的思路。在自治区四季旅游、全域旅游的思想指导下,包头沿黄流域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要形成内有循环、外有对接,即从沿黄包头段形成文化旅游生态“小走廊”和从内蒙沿黄“几”字弯形成文化旅游生态“大走廊”的耦合格局。

内蒙古哈木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包头市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李俪婵

以内蒙古黄河特色餐饮资源为核心主线,讲好黄河故事,将内蒙古沿黄七盟市文化旅游资源和现代农牧业资源作为载体串联起来,形成区域联动,打造“黄河几字弯味道”品牌。

建设“黄河几字弯味道”品牌正逢其时,通过打造“黄河几字弯味道”品牌这一行动,将为内蒙古沿黄七盟市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赋予更加紧密的联系、将为内蒙古亮丽北疆的建设增加更加光辉的色彩、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黄河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 李天东

黄河,为内蒙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产。在发掘和弘扬黄河文化的道路上,黄河谣进行了不懈的投入与尝试。 接下来将计划利用更加多样的技术手段,通过口述历史、图文影像、全息投影、历史实物等多种手法,继续建设打造草原文化、西口文化、城市变迁、钢铁文化、军工文化、草原丝路、自然科普、非遗艺术等多种不同类别的展览馆、艺术馆、陈列馆,向全世界展示内蒙古沿黄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系列主题博物馆群落。

相信依托内蒙古黄河两岸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通过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和紧密配合,一定能够凭借“博物馆+特色小镇”的创新模式,实现“高效益、可持续、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化底蕴厚重

旅游资源丰富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写满历史

每一片山水都蕴藏着故事

深度挖掘、保护、传承、

弘扬黄河沿线优秀文化

助力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的行程,请持续关注

记者:张鑫

原标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调研组走进包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