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验交流丨以智促治 多元共治 合肥市包河区“大共治”社会治理模式

2020-09-17 19: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年来,随着合肥市包河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口规模急剧增加,由此带来的社区服务功能、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包河区积极探索“大共治”社会治理模式,补足设施短板,创新治理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主要做法

建设标准化“两级中心”

规划布局社区和邻里两级中心,完善社区文教卫体及养老等八大功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完善的社区服务,不断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将服务范围6-7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10万人、服务半径1500m左右的区域确定为1个单元级社区中心(即“社区中心”)。

社区中心是公共服务管理单元的核心平台,按照构建社区“15分钟”综合服务圈标准,采取各混合功能集中布置模式,配置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社区便民商业配套以及交通设施、绿地广场、幼儿园等。将服务范围1-2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2万人、服务半径500m左右的区域确定为1个小区级社区中心(即“睦邻中心”)。

睦邻中心是为小区居民提供服务和居民自治的平台,按照就近便民的原则,配置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民设施,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便民商业配套以及绿地游园、幼儿园等。2017年以来,全区规划建设社区“两级中心”项目61个,建筑面积67.3万㎡,其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25个,建筑面积12.5万㎡;在建项目24个,建筑面积34.4万㎡;待建项目12个,建筑面积20.3万㎡。社区共治空间进一步扩大,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打造一体化信息平台

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长期存在的政府内部协调不足、社会协同乏力和居民参与不足的困扰,搭建包河区大共治信息平台,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与基层社会治理内容相结合,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一是推进平台整合。依托大共治信息平台,整合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数字城管、公安非警务、12318文化市场管理热线、12319数字城管热线等热线平台,将书记、区长信箱以及微信、微博、人民网等网络平台群众诉求统一到大共治信息平台流转、处置,实现“多个入口、一个平台”。

二是搭建“网上群众路线”平台。主动顺应群众诉求表达方式的新变化,探索 “网格+网络”掌上云社区新型治理模式,开发建设“共治包河”微信小程序,设置“议事、报事、办事、我的社区(社区动态、住在社区、玩在社区、法律顾问等)以及我的”五个子模块,通过互联网收集民情民意,在线治理社区事务,拓展为民服务渠道和方式。开发重点人群服务走访系统,首批将90岁以上高龄老人、残疾儿童以及城乡特困人员等9类重点人群的线下走访服务与线上流转派单结合,网格员日常走访发现群众需要服务的事项通过移动终端生成案件,上报至信息平台流转处置。

三是深化大数据分析应用。运用统一地址、物联网、城市信息模型技术,实现对人口、房屋、城市部件、事件、社情民意、组织法人等社会治理要素的标准化、数据化,建设“人、地、事、物、情、组织”等社会治理要素主题数据库。对群众诉求的案件类型、重点区域、责任主体等,特别是群众重复投诉案件以及不满意案件进行分析归类,实时掌握全区群众投诉事项的发生特点、趋势以及变化规律,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夯实网格化治理体系

构建全区为大网、街镇(大社区)为中网、居村为小网的三级网格体系,加强多层次、多维度资源整合,努力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居村(网格)层面,突出党建引领、网格自治。在居村小网的基础上,根据实有人口、建筑物、沿街门店等要素的数量、类型以及管理难度,将全区划分为434个大共治基础网格。每个网格按照“1+2+N”的标准组建一支相对固定的网格治理队伍,其中“1”是指1名网格长,“2”是指2名专兼职网格员,“N”是指楼栋长、党小组长、物业人员、志愿者、乡贤、社会组织等。推行“三个一批”工作法,创新网格治理协商机制。设立一批“有事要商量”的协商平台,如社区论坛、睦邻会所、群贤商事会、社区共治理事会等,实现人民调解委员会、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红白理事会、楼栋自治委员会等“一居多会”全覆盖;发挥社区治理学院作用,邀请社区治理专家和实战经验丰富的乡贤“现场说法”,培育一批“有事会商量”的协商能人;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实施一批“有事能商量”的协商项目,如品质社区·共同缔造、社区行动工作坊、老旧小区协同治理、回迁社区城市融入等协商项目,不仅解决了小区治理难题,还探索出一条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社工为支撑、以社会资本为补充、以社区居民自治为落脚点的社区治理“五社联动”新机制。2020年1—8月,全区大共治案件共110772件,由网格长统筹处置案件85635件,77.3%的案件通过网格自治得到有效解决。

在街镇层面,突出执法保障、联动处置。建立“4+X”综合执法队伍,其中“4”是指城管、市场监管、派出所、交警四个职能部门,“X”是指卫生、环保、住建、农林水等其他部门。将区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派驻机构的指挥调度、考核监督以及人财物下放到街镇、大社区,实行“区属、街管、街用”。通过整合行政执法管理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让行业管理力量在属地统筹联动中最大限度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既解决属地“难题”又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既化解群众诉求又实现联动各方共赢。

在区级层面,突出统筹调度、多元共治。创新主协办工作模式,及时响应基层需求,调度全区力量资源,介入属地疑难问题处置、重大矛盾纠纷调处,在全区范围内构建大联动格局。今年以来,通过建立主协办工作模式,依托大共治信息平台,多部门联动处置解决各类“疑难杂症”3589件。

主要成效

一是构建了“居民15分钟生活圈”

通过社区“两级中心”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与社区治理服务一体化,实现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统筹,打造了集公共服务、行政服务、志愿服务、市场化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全覆盖、高标准,提供了一体化、人性化、差异化、便捷化的社区服务。

二是优化了基层治理服务机制

推行“大共治”模式,实行“一网联通、一网共治”,打破了信息壁垒,在居村、街镇、区级三个层面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构建条与条、条与块之间常态化联动工作机制,并依托统一信息平台,将各级各部门日常管理和服务汇集到平台上,实现了数字化流转、统计和智能化分析研判、预警,极大的提高了治理效能。

三是提高了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民情民意,培育和整合基层自治力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极大地唤醒了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促进了社区多元主体的平衡、合作和发展,推进了居民自治与社区共治高效互补、良性互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善治目标,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是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近两年来,随着社区“两级中心”建设以及“大共治”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已成为包河社会建设领域的新名片,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原标题:《经验交流丨以智促治 多元共治 合肥市包河区“大共治”社会治理模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