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堰塘村,一个柑橘带来的改变丨3省4市媒体赤水行实录(64)

2020-09-18 20: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8月的赤水河谷热浪滚滚,酷热难耐。从石厢子彝族乡政府所在地驱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约莫25分钟抵达堰塘村。车窗外,黄墙黛瓦的彝家风情古民居建筑与山间一排排翠绿欲滴的柑橘树交相辉映,满目绿意让人略感清凉之意。

坐落于赤水河畔的堰塘村,是四川省叙永县典型的彝族传统村寨,少数民族占比60%,东临厦蓉高速赤水河互通10公里,南与贵州生机镇隔河相望,赤水公路贯穿全境,是赤水河流域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园的核心区。

走进堰塘村叙永超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1200亩标准化柑橘示范果园,微风带着果实的憨甜在沃野里慢慢发酵,油绿的沃柑在通往成熟的过程中被晒出丝丝清香。

“与村民的传统种植不同,我们柑橘基地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果园内的监测信息都是机械采集,水肥一体、自动化精准灌溉,并聘请国内外柑橘专家进行全程指导。”叙永超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邵会杰一边介绍,一边为我们展示公司测温、测湿的调控系统。他说,只有现代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农业技术管理,才能够将水果产业做到极致,培育出品相上乘、糖分恰到好处、口感绝佳的高质量水果。

邵会杰说,赤水河一带属于没有化工污染源、比较原始、没开发的“处女地”,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这里肥沃的土壤、干热少雨的气候、良好的排灌条件,为柑橘、李子、枣子等水果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但是,不同地块要根据实际情况种植不同的水果,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现在果园里主要种植晚熟8号血橙、丑柑、沃柑等国内优新品种。他们公司的柑橘在丰产期亩产可达4000斤,按平均售价5元一斤计算,亩产值能达到20000元。

然而,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在过去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实际效用,堰塘村在2017年以前还是石厢子彝族乡的深度贫困村、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种植技术,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堰塘村村民多以种植玉米维持生计,完全靠天吃饭,一亩地只有800元左右的收益。

近年来,叙永县委、县政府主攻深度贫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并结合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于2015年引进陕西海升果业,成立了叙永超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堰塘村建成1200亩柑橘扶贫示范果园,确保让堰塘村村民搬得出、稳得住,实现“一地四金”收益(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农户现金入股股金、政府投入基础设施折算股金)。

2017年,搬到堰塘村彝家新寨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徐思亮正是受益者之一。他说,这里不仅水、电、路三通,还能到新家旁的柑橘基地务工,每天有80元的务工收入。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边务工边学习柑橘种植技术,将在基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家果园上,彻底摆脱过去依靠玉米过活的日子,让自己增收致富。

扶贫先扶智。对于堰塘村的发展而言,引进海升果业绝不仅止于眼前的收益,而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彻底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让他们在柑橘基地务工的过程中,学习施肥、打药、修剪树枝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升专业种植水平。邵会杰说,对于有发展需求的堰塘村村民,他们公司会帮助选择优质果树苗木,并免费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截至目前,该果园已带动50户贫困户种植各类名优水果200亩。

从山腰上的观景台极目远望,赤水河流水潺潺,河畔的堰塘村青山环绕,柑橘产业蓬勃发展。一个因现代农业示范带动而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彝寨新村,正抓住绿色发展的重要机遇,依托赤水河的碧水清流,走出一条农旅结合、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路径。

往期精选

集中采访活动圆满结束丨3省4市媒体赤水行实录(61)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ztrbwx)丨《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光吉

审核丨@晶姑娘 彭念敏

运营总监丨@俺是大笨蛋

实习编辑丨杨慧文

原标题:《堰塘村,一个柑橘带来的改变丨3省4市媒体赤水行实录(64)》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