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再访英雄生机,回望绝壁天渠”系列报道之三】两个石匠带出一支技术工程队

2020-09-21 12: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当年参与修渠的吴文明老人(左)和左遗朝老人(右)

“如果没有徐荣,我们镰刀湾大渠修不成。但如果没有这两个石匠,我们就会多费很多力。在他们两人的指挥下,我们施工既少走弯路,进度又快。而且我们还通过修这条渠,培养了一批石匠,在接下来的修大堰、修长岩大沟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9月12日,记者在采访七星关区生机镇镰刀湾大渠时,当年参加修渠的两位老人左遗朝、吴文明这样告诉记者。

两位老人说的这两名石匠,一个叫曾洪光,镰刀湾村本地人;一个叫王相金,老家在四川叙永,他年轻时到镰刀湾后,就在一个叫陈家寨的地方结婚安家。遗憾的是,如今两位老人口中说的石匠均已去世。

“他们两个的手艺都很好,个子很大,劳力也好,解放前专门帮人修房子,如果有人想当他们的徒弟,要找人写拜师帖子。”回忆起两名石匠的手艺,吴文明老人赞不绝口。

当年修渠开挖的隧道

1956年农历腊月二十,镰刀湾大渠正式动工修建,在当时的公社书记左遗轩的号召下,镰刀湾村86个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到一线参与建设。年过花甲的曾洪光、王相金两名石匠,被委任为修建大渠的工程师。放线、凿岩,哪里该打哪里不该打,都必须听从他俩的指挥。而他俩的信心和决心也很大,立志要把自己的最高水平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造福当地老百姓。

有一次,一块巨石从悬崖上掉下来,砸在初见雏形的大渠上,很多人都认为这块巨石影响了人们的通行和施工,要求把它打碎推下岩去,但曾洪光阻止了大家的想法。他说,这块石头像一个平台,它可以截住再次掉下来的石头,虽然过路要绕一些,但它有它的作用。

89岁的左遗朝老人坐在渠边回忆修渠往事

果然,过了几天,当黄元刚、谭志文、胡家伦三个人在施工时,岩上又掉下来一块更大的巨石,翻滚着千钧之力“溅”起了不少的尘土和石块,附近施工的人们大声惊呼,认为不幸之事在所难免。

然而,这块呼啸而来的巨石滚下来后正好被先前的那块巨石截住,要不是有它撑住,黄元刚等三人就会当场被压成肉饼,惊魂甫定的人们无不庆幸当初没有把那块大石头搬走,而受了点轻伤的胡家伦回家医了三个月后,又得以重返一线。

此事过后,大家对两位石匠的话更加信服。为了加快进度,他俩也毫不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年轻人,怎样开山、怎样取材、怎样煊钢钎和錾子、怎样截取石头的口面打出五面五或六面六等。在他俩的悉心指导下,大家的技术提升很快,施工效率一天比一天高。

89岁的左遗朝老人行走在大渠上

“修渠修到黑洞那个地方就麻烦了,工程量太大了。”左遗朝说,那个地方很不好施工,人们是点着煤油灯、桐油灯照着干,工作量是露天的两三倍。考虑到施工面狭窄,曾洪光、王相金便将长修队60名施工人员按照技术的优劣,进行重新分配和组合,把施工队伍分为三个班组,实行三班倒。

“一个班20个人,他们两个也是轮流着来指挥。洞里的光线又不好,打炮眼特别费力。因为用的是自己做的黑火药,威力太小,放一炮也才有一两撮箕石头。所以这个长30米左右的黑洞,我们足足打了半年才完工。”回忆起当年的施工场景时,左遗朝老人感慨万千。

修渠人留下的安全标语

曾洪光、王相金两人不仅要负责施工技术的指导,还要负责渠上安全隐患的查找和排除,因此每天要来来往往地巡查很多次。“说句实话,当初大家在修渠的时候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有了他俩的巡查,大家要放心点。”吴文明说,“只要他们认为哪里不对劲,大家就会按照他们的要求,齐心协力地去排除安全隐患。”

山野间的放炮声、钢钎錾子凿石声和人们的呐喊声,汇聚成了一支人定胜天的交响乐,在贫瘠而又荒凉的镰刀湾激荡起不屈的壮歌。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两年多后,1958年农历正月初一,卫星大渠全线贯通,清冽的泉水终于流到了镰刀湾。从此,这里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受困于水的窘境,兴奋的人们奔走相告。

镰刀湾大渠俯瞰

“我们的两位老石匠也像年轻人一样,高兴得又唱又跳。”吴文明老人说,“大渠通水以后,我们这里成了当时全国水利建设的模范,毕节全专区的九个县都组织起人来参观。来参观的人从毕节坐车到林口以后,还要步行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这里。他们来参观时,有的人不敢从渠上走,有一个妇女的帽子还被风吹落到悬崖下去了。”

说起当时的盛况,左遗朝、吴文明两位老人满脸自豪。他俩介绍,得益于卫星大渠修建的经验和锻造出的一支30多人的石匠队伍,1958年过完年后,大家又开始修建大堰蓄水,准备打田种稻谷。1959年秋收过后,紧接着修建另一条大渠——长岩大渠,仅用了100天就使之得以全线贯通。

镰刀湾村梯田

之后,镰刀湾村的4600多亩土地,62年来在这两条大渠的浇灌下,逐渐形成了今天瓜果飘香、稻菽盈野的喜人局面。而如今安居乐业的镰刀湾群众,也永远铭记和感恩当初为修建大渠立下不朽功勋的先辈们!

阅读推荐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作者:刘燎 韩雷 高大涛 杨婷婷 张华顺

原标题:《【“再访英雄生机,回望绝壁天渠”系列报道之三】两个石匠带出一支技术工程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