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石灰窑的嬗变

2020-09-21 18: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马楠乡石灰窑组,在永善、昭通乃至云南,都是以“高寒”“偏远”“贫穷”“落后”而出名的地方,它也成了一张“贫困”的名片、成了马楠乡的代名词。

26年前,还在云南日报当记者的段瑞秋老师到昭通采访时,便走进特困的马楠山,全面客观而又饱含深情地记录了马楠当时极度贫困的现状,写下过《王美秀、烧洋芋和荞麦饭》等让人泪目的文章。5年后的11月,云南省委办公厅派驻马楠乡挂钩扶贫担任科技副乡长、曾获第六届“汉语贡献奖”的已故作家孙世祥,在马楠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完成了《马楠乡素质性贫困调研报告》的深度调查和报告文学《百年马楠》。从那时起,马楠,便开始走进了世人的视野。

在这些历史的记载里,石灰窑的影子可谓无处不在。石灰窑的过去,就是马楠贫困的记忆;石灰窑的变迁,就是马楠发展的见证。

石灰窑,顾名思义就是因为这里曾经是“烧石灰”的地方。据说很早以前,马楠山上曾经有茂密的森林,以生长楠木、杉木为主,也便有了“楠木进京”的故事和“杉木林”的传说。还说大跃进年代,这里大炼钢铁、烧石灰,留下了今天的“石灰窑”。印象中的马楠石灰窑,就是一个原始、落后,晦涩、凄冷的“苗寨”:荒草中零零星星、杂乱无章生长着“千脚落地”、禁不住风吹日晒和雨淋的茅草棚,几十户苗族群众就住在这样的窝棚里,常年靠种植荞子、洋芋艰难地生存……

如今,时过境迁,记忆依旧。走进昔日的“石灰窑”,可以聆听今日“云端之上幸福村庄”嬗变的故事,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

又见石灰窑,那真是一份恍若隔世的感动。从二龙口重新改造的昭永柏油公路“穿云破雾”而上,爬上山顶,云端之上的山坳里,跃然眼前的便是崭新靓丽的村庄——石灰窑。一座座错落有致、风貌独特的乡村“别墅”,犹如一颗颗五彩斑斓的宝石镶嵌在巍巍群山之间。远处,燕子岩的大气磅礴与石灰窑的秀丽新村,相得益彰。

走进村子,宽敞的水泥道路通到每家每户,彩瓦黄墙的房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特别温暖。房前屋后,鲜花盛开,户间道两旁,绚丽的格桑花随风舞动,以虔诚的姿态,簇拥如归的客人,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从历史的深处回到现实。当眼前的靓丽真切呈现时,我不得不承认,石灰窑的昨天仿佛是不真切的梦境与传说。早在1996年,国家对昭通地区“选点探路”开展扶贫试点工作时,石灰窑组便作为“典型”来打造。当时这里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生活一贫如洗,吃不饱饭、喝不上清洁水、点不上灯、缺衣少粮,儿童上不起学,不同级别的不少领导都亲自到访过,是昭通最为贫困的一个地方。从那时起,石灰窑便与“贫困”和“扶贫”联系在了一起;从那时起,以石灰窑为代表的民族贫困地区得到各级更多的关心和关注。1999年7月22日那天,昭通地区民族宗教局在其包点扶贫的石灰窑苗族社实施的“安居工程”完工验收了,当地19户苗族群众告别了世居的千脚落地“杈杈房”,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居,群众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那以后,县里面又通过“5·12”特殊党费项目建设,帮助石灰窑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由于石灰窑地处海拔2500米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加之群众无厨房、无厕所、无垃圾堆放点,人畜共居、垃圾乱堆、脏乱差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2016年1月,为全面推进全县脱贫攻坚步伐,县里面启动了石灰窑“少数民族村寨”提升改造项目建设,打造石灰窑“民族示范”美丽乡村。按照“环境优美、卫生整洁,民居有特色、产业有发展、形象有提升”的目标,实施“一配、一绿化,两组建、五新建、六改建”提升改造工程,重点从解决人畜分离、厨卫入户入手,坚持规模适当、功能完善,指导群众自建自管,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面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寨子里,新建了进村主干道300米、户间道620米,户均配建了28平方米住房和16平方米卫生厨房,并改造安居房、畜厕、院坝、柴房和水电;新建了垃圾填埋场、文化活动室,安装人饮管道3800米、排污管道1370米,种植雪松、落叶松、红叶石楠等4300株……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改造的同时,注重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通过走专业合作社的路子,引导群众养殖云南半细毛羊;注重抓好群众生活习惯转变,开展群众操家理务培训,帮助完善村规民约,对环境卫生实行包片负责、责任到户、荣誉榜上墙,开展感恩教育、卫生评比等活动。

群众的观念转变了,人居环境改善了,生产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形成了“人人自觉巩固提升改造成果,家家户户打理得井井有条”的氛围。石灰窑苗族群众,真正过上了盼望已久的城镇人的生活,家家有摩托车,多数人家买了农用三轮车,有9户人家买起了私家车。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每一个地方都是有故事的,只要你善于聆听。今年,我曾三次到过石灰窑,那些最普通的人中却有许多感人的事。

朱友东,是今年6月端午节前夕我第一次到石灰窑测设定点农村应急广播时认识的。朱友东家漂亮的安居住房就在文化活动场所旁边,房前立着一块古色古香、醒目的木牌:杉木林民宿农家院。颇有头脑和远见的朱友东,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机遇,依托马楠苗族花山节以及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借助“马楠云上草原自驾游”,策划在石灰窑开办了“杉木林民宿农家院”,为周末休闲度假者提供吃饭、住宿服务。加之,今年的端午节与往常不同,受疫情防控需要的制约,政府取消了在马楠举办的每年一届的大型苗族花山节文化活动,那些“上山下乡”零星组合的客源,也为民宿农家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端午节那天,我第二次到石灰窑。虽然没有见到更多我想象中的热闹场面,甚至于比平日里显得更冷清一些,相反让我在宁静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知晓的东西,知道了更多的寨子里的人和寨子里的事。朱友东是个不甘平庸的人,他利用寨子里“朱姓家族”的人脉和优势,动员家族和寨子里的农户腾出空余房间,以空房入股,朱友东出资简易装修,统一配置床和被子等床上用品,增加民宿房源,扩大民宿规模。群众参与管理、分红,获取收益,增加收入,同时还注重引导群众搞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传承好本民族的蜡染、刺绣和民族歌舞。朱友东说,杉木林民宿农家院欠缺的就是“文化”的东西,他还准备把马楠村老铁厂那边“能歌善舞”的苗族带动参与进来,资源整合、共同发展。业余时间里,朱友东还带领群众利用本地羊毛手工制作价格不菲的羊毛毯,还有那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猫、小狗毛绒玩具,一个就可以卖上几十元。

7月25日这个周末,我第三次到石灰窑时,没有见到朱友东。作为马楠村党支部副书记、监委会主任,那天他正在老马楠下队,入户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寨子里,现有常住人口32户128人,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非常地大,他经营的“民宿农家院”已有8户苗族群众加入进来了,有12个床位可以入住,还有1个套房;另外几家民宿正在改造、装修,还配套观赏水池、休闲庭院等设施。吃饭是地道的“农家饭”,有自养的土鸡、高山腊肉、农家腊猪脚、高山全羊汤,还有马楠山上原生态的山茅野菜等。当天,“民宿农家院”接待了30多位客人,毛收入有4000多块钱。谈起未来的发展,朱友东信心满满:“好日子,不忘共产党!我们一定带头好好干,发展好产业,走好致富的路子,在全面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好。”

徜徉寨子里的花间小径,走走看看,凉风习习,花香阵阵,清爽怡人。几个周末回家的学生在文化活动场所打篮球;有女的带着小孩在洗衣服、打扫院坝,乡村气息格外浓郁。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一个小年青人正伏在客厅的电暖桌上看书。今年18岁的张建兵,前两天刚从重庆放假回家,2019年永善二中初中毕业后,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的惠顾,去了江南职业学校汽修专业读书。桌上还摆放着他的“优秀学员”“进步学生”“文明学生”的奖状。他的父亲过世了,母亲朱学珍在海南务工。他在外边读书享受了相应的优惠和补贴,只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走进社会才能成为有用之人。他说,自己觉得寨子里最大的变化是,住房变好了,文化素质提高了,环境意识好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寨子里读书的人比以往多了起来,旁边吴家有两个还去了昭通读书,一个今年考大学,一个上高中,还有好些小孩子在兴隆街上上学。

时值晌午时分,寨子里,有的人家厨房开始冒出了炊烟。住在寨子中间的朱友光家院坝里,停放着一辆新买不久的私家车,院坝边沿是一副自制的篮球架,两根竖立的原木上部,一块圆形的电缆轴木板中央安着篮圈,朱友光正在与孩子玩耍、投篮球;堂屋里妻子带着在兴隆集镇上小学放学回家的女儿和小儿子在屋里看电视,女儿看见我们走进院子,怯生生的跑进了厨房。今年33岁、精明能干的朱友光,还养了200多只羊子,平时就近务工,是寨子里比较勤劳、发展得比较好的人家。像朱友东、朱友光这样的人家,在石灰窑寨子里并不少见。

离开石灰窑,回望夕阳下的苗家寨子,那淡淡的、金黄色的墙壁上,感恩励志的标语依旧清晰可见。“好日子,不忘党恩!”道出了石灰窑苗族群众满怀信心阔步小康的心声。如今,石灰窑苗族群众正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他们的昨天、今天、明天,写下的便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进步的绚丽华章。

﹌﹌﹌﹌﹌﹌﹌﹌﹌﹌﹌﹌﹌﹌﹌﹌﹌﹌﹌﹌﹌﹌﹌

文/陈永明 图/陈洪

原标题:《石灰窑的嬗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