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门源:农牧业绿色循环破浪前行

海北新媒
2020-09-21 17: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九月下旬的门源大地,秋来收获忙,遍地黄金谷满仓。

沿着北山路抵达金巴台村,大片的青稞油菜地里,沉甸甸的穗头低下了头,小油菜籽粒饱满,等待最后的收割。不远处,联合收割机马达轰鸣,民间“龙口夺食”的场景让地处川水谷地的各族门源儿女倍感兴奋。

“又是一个丰收年。”种粮大户邢德忠站在承包面积达7000亩的青稞地旁赞叹道。

以农为主、农牧结合、资源分布独具特色的门源县,是我省第二大青稞主产县。县域耕地总面积60万亩,农作物以青稞、油菜为主。就在十天前,全省青稞生产全程机械化与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机具现场实训活动在门源县举行,青稞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将实现绿色和高效,是大规模集约化种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绿色循环的必经之路。

“今后将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做大做强、打造品牌’为主线,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发展思路,集成农艺和农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将全面高质量推进青稞生产全程机械化。”门源县副县长华卡才让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门源县农牧业产业布局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核心,以“生态优先、突出特色、有机循环、壮大产业、打造品牌、生活幸福”为思路,坚持以草地生态畜牧业和现代农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助力乡村振兴,农牧业经济转型步伐逐年加快,全县农牧产业布局科学合理,形成了“一圈一带五区一篮一廊”农牧特色产业布局。

科技引导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在环门源盆地脑山半脑山地区发展特色种养产业,饲草种植、中藏药材、蕨麻种植,生态牛羊、鸡、驴养殖等特色种养业成了门源县近年来的高效农牧业。

从多年前“捞不到本钱”的青稞、小油菜种植到甜脆豆、荷兰豆的创收,再到今天大面积种植药材的尝试,东川镇孔家庄村、塔龙滩村的种植大户迈出了大胆的一步。

“连续几年的创收让我们信心倍增,特色种植是一条发家致富的活路,药材种植期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每年的劳务工资高达130万元,对周边的群众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东川镇5000多亩当归、黄芪、羌黄种植大户赵品章说。

北山乡面积达2980亩蕨麻种植,对于种植大户和种植户个人而言,按照亩产400斤、一斤11元计算,较零散户的青稞、小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亩产增收400多元。去年,北山乡全乡“蕨麻经济”总收入达600多万元。

在泉口镇规模化种植大棚里,来自仙米乡国家森林公园禁养区转产户贾宽卓多吉通过精心种植,棚内的食用菌长势喜人,贾宽卓多吉高兴地说:“我的蘑菇已经摘了两茬了,收入了12万元。采摘季节雇佣周边闲散劳动力,每天给他们支付100元的劳务费。”

旱台村红山高原冷凉香菇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武田虎说:“种植香菇,让我们一年时间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去年,合作社购买菌棒,今年就开始自己生产了,现在看来只要思路变,天地更广阔。”

围绕农牧业“种-养-加-销”经济大循环产业链,门源县构建起以青稞、北方小油菜、藏羊、牦牛、蜂产品等产业为主导,以西门塔尔肉牛、冷水鱼、香菇、蕨麻、草原生态鸡等特色产业为补充的农牧业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调结构、扩规模、建基地、抓品牌、提效益、促增收的路子。

以畜为基 农区畜牧业齐头并进

在浩门镇崖头村宽阔的河滩地上,一群群洁白而温顺的羊正在悠闲地啃食青草,他们体型较大,均无羊角,体躯、头部、脖颈狭长。

“这些都是新引进的湖羊,成年公羊的体重可达40至50公斤。母羊35至45公斤,这些羊肉质鲜美、羔皮轻柔、图案优美,最大的特点是母羊终年发情,繁殖力高。今年,崖头村二社村民翟向元购置了20只湖羊,其中,4只湖羊产了10只羊羔。”门源县畜牧兽医站站长张文先告诉记者。

2018年,门源县利用州县支农资金、科技补助资金、扶贫到户资金购买并动员专业合作社自行购买湖羊2128只进行繁殖,现存栏达6800余只。今年,通过支农贴息贷款培育养殖户500户,目前购买湖羊1914只,产羔960只。

张文先接着说:“按照湖羊‘一年两胎’一胎平均2只计算,1只母羊一年产羔4只,6月龄羔羊体重可达32公斤,每公斤按40元计算,每只可卖1300元,共计5200元,除去饲料、人工工资、药物费用等成本费用1600元,每只湖羊年收入可达3600元左右,说明养殖湖羊在我县是成功的。”

翻开门源畜牧业发展的历史,从绵羊的不断改良到羔羊经济,再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到今天的绿色循环,畜牧业的辉煌赋予了当地农牧民不断革新的创造意识,为今天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在脱贫攻坚巩固的路上,门源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养好十头西门塔尔牛,婆娘娃娃安心热炕头。”

“这个牛很好养,一头牛犊投入大概0.2万元,出售就能卖1.5万元。在没有青草的季节就喂黄草和苞谷、青稞饲料,长肉快,见效也快。一家人养十头牛就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北山乡大泉村二社,李永梅一家养了7头西门塔尔牛,投入6.3万元,在后山公共草场放养三个月后出售了两头卖了3万元。

去年,门源县从全县8个农业乡镇和2个半农半牧乡遴选出养殖西门塔尔牛的农户2003户,利用875万元州县支农资金撬动金融资金12500万元购置西门塔尔母牛进行养殖,以“农牧+金融+就业“模式开发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极大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今年,又有1500户农户加入西门塔尔牛的养殖大军,对脱贫攻坚后续产业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

草畜联动 绿色产业多元发展

多年来,门源县从“草”入手,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一方面综合运用“封、围、育、种、管”分类治理退化草原;一方面推行草田轮作、弃耕退耕地人工种草,增加饲草供应和贮备。

经测算,人工饲草混播(燕麦+豌豆)地鲜草单产是天然草地产量的5-10倍,门源县6.429万亩人工饲草地覆盖全县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产量约等于64.29万亩天然草地鲜草产量,相当于使57.86万亩天然草地得以休养生息,减轻了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有利于草畜平衡的实现。

门源县麻莲草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吉贵算了一笔账:从公司种植看,门源每亩青稞最好年份纯收入只有300元,如果换种燕麦进行青贮,每亩地最差产2吨,除去种子、机械、人工成本,纯收入最少有440元。

从群众收入看,流转土地每亩300元,再到合作社务工,每月每人最少工资3500元。每年合作社拿出30万元为270户建档立卡户分红,未流转土地的贫困户种植燕麦,公司以每吨高出市场价60元收购,每亩地现金收入就是720元。

“从种植青稞到燕麦,首先是种植结构发生了转变,降低了农民种植风险。其次,现在种草已不是传统的种草,而是从牧草良种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到种、收、贮、运全程实现机械化,各环节都融入了科技的含量。”门源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长童守斌说。

在整个门源县的产业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企业运行模式逐步运用,耕地、草原、旅游、人力等资源逐步整合,实施品牌战略的同时规范对接市场,逐步发展高原有机农牧业,打造集农牧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具有青藏高原盆地特色的有机农牧经济,产业链拉长了,就业岗位明显增加,个体户创业的空间逐步拓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丰收场景又一次呈现在门源大地。

碧水青山,沃野千里。从田间地头到草原牧场,门源的秀美风光正展示着梦幻海北的大美。在生态畜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门源正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牧业,打破旧传统,向全新的绿色循环破浪前行。

图文/陈文年 通讯员/段维梧 何辉年

原标题:《门源:农牧业绿色循环破浪前行》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