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号 >
门源:农牧业绿色循环破浪前行
2020-09-21 17:59 来源:澎湃新闻 政务
字号


“又是一个丰收年。”种粮大户邢德忠站在承包面积达7000亩的青稞地旁赞叹道。

“今后将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做大做强、打造品牌’为主线,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发展思路,集成农艺和农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将全面高质量推进青稞生产全程机械化。”门源县副县长华卡才让告诉记者。

科技引导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在环门源盆地脑山半脑山地区发展特色种养产业,饲草种植、中藏药材、蕨麻种植,生态牛羊、鸡、驴养殖等特色种养业成了门源县近年来的高效农牧业。
从多年前“捞不到本钱”的青稞、小油菜种植到甜脆豆、荷兰豆的创收,再到今天大面积种植药材的尝试,东川镇孔家庄村、塔龙滩村的种植大户迈出了大胆的一步。
“连续几年的创收让我们信心倍增,特色种植是一条发家致富的活路,药材种植期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每年的劳务工资高达130万元,对周边的群众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东川镇5000多亩当归、黄芪、羌黄种植大户赵品章说。

在泉口镇规模化种植大棚里,来自仙米乡国家森林公园禁养区转产户贾宽卓多吉通过精心种植,棚内的食用菌长势喜人,贾宽卓多吉高兴地说:“我的蘑菇已经摘了两茬了,收入了12万元。采摘季节雇佣周边闲散劳动力,每天给他们支付100元的劳务费。”



以畜为基 农区畜牧业齐头并进
在浩门镇崖头村宽阔的河滩地上,一群群洁白而温顺的羊正在悠闲地啃食青草,他们体型较大,均无羊角,体躯、头部、脖颈狭长。

2018年,门源县利用州县支农资金、科技补助资金、扶贫到户资金购买并动员专业合作社自行购买湖羊2128只进行繁殖,现存栏达6800余只。今年,通过支农贴息贷款培育养殖户500户,目前购买湖羊1914只,产羔960只。

翻开门源畜牧业发展的历史,从绵羊的不断改良到羔羊经济,再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到今天的绿色循环,畜牧业的辉煌赋予了当地农牧民不断革新的创造意识,为今天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在脱贫攻坚巩固的路上,门源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养好十头西门塔尔牛,婆娘娃娃安心热炕头。”

去年,门源县从全县8个农业乡镇和2个半农半牧乡遴选出养殖西门塔尔牛的农户2003户,利用875万元州县支农资金撬动金融资金12500万元购置西门塔尔母牛进行养殖,以“农牧+金融+就业“模式开发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极大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今年,又有1500户农户加入西门塔尔牛的养殖大军,对脱贫攻坚后续产业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
草畜联动 绿色产业多元发展
多年来,门源县从“草”入手,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一方面综合运用“封、围、育、种、管”分类治理退化草原;一方面推行草田轮作、弃耕退耕地人工种草,增加饲草供应和贮备。

门源县麻莲草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吉贵算了一笔账:从公司种植看,门源每亩青稞最好年份纯收入只有300元,如果换种燕麦进行青贮,每亩地最差产2吨,除去种子、机械、人工成本,纯收入最少有440元。
从群众收入看,流转土地每亩300元,再到合作社务工,每月每人最少工资3500元。每年合作社拿出30万元为270户建档立卡户分红,未流转土地的贫困户种植燕麦,公司以每吨高出市场价60元收购,每亩地现金收入就是720元。

在整个门源县的产业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企业运行模式逐步运用,耕地、草原、旅游、人力等资源逐步整合,实施品牌战略的同时规范对接市场,逐步发展高原有机农牧业,打造集农牧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具有青藏高原盆地特色的有机农牧经济,产业链拉长了,就业岗位明显增加,个体户创业的空间逐步拓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丰收场景又一次呈现在门源大地。

图文/陈文年 通讯员/段维梧 何辉年
原标题:《门源:农牧业绿色循环破浪前行》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