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又一年农民丰收节:关于粮食安全,国家做得太多了

2020-09-22 10: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合川老农民 底线思维

文/合川老农民norlanseed

观察者网读者

今天是我国第三个农民丰收节,应左栏阿周的邀请,老农民再来谈谈农业问题。

《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是我国农业千百年来的普遍规律(除开一些一年多熟的神奇地区)

都知道今年情况特殊,从年初开始,粮食安全问题就牵动着全球的心。陈平与温铁军教授也曾就该问题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探讨,在此附上链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去回顾。

1. 陈平,温铁军教授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4277915/

2.本人对此的解读(便于各位理解大佬的思路):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66164

在以热忱的悯农之心去面对耕地环境恶化、农村人口流失、农民种地意愿低下、资本兼并农户土地现象严重这一系列重大问题之前,私以为,我们应该对当下农业现状进行一个相对清晰和全面的认知。这也是为什么我会不断跳出来给大家讲讲农业那些儿事。

1. 粮食安全的宏观层面:粮食供给与粮价平衡

在谈粮食安全的时候,我习惯把它分成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的粮食安全,就是粮食的供给与粮价的平衡,说到这点,就不得不说国家现行的粮食储备体系。

1.1 国家储粮模式

广义上的粮食安全,包括两个方面:

1)粮食够不够

2)粮价是否合理

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粮食不足时,粮价自然也会暴涨。但也不乏一些昧良心的人通过金融手段来哄抬粮价。

因此,为了应对缺粮灾情以及对于粮价进行有效的调控,国家会通过对关键作物进行战略的储备方式来保证这种广义层面上的粮食安全。

而上述手段,显然需要一个可以履行相应职能的金融机构,而这样的机构,在中国就是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是高于商业银行之上的政策性银行,其汇集的金融资本,主要用于广义上的农村/农业发展的投资,战略粮食储备的收购。甚至农村的基础建设(比如温铁军教授提到的五通)也是由其作为主导力量来进行推动的。

按照温铁军教授的观点来讲,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就是扶持农业发展的国家资本。

为了深入了解国家的储粮策略,我特意请教了任职于农业发展银行的老丈人,在他的耐心讲解下,对于国家的储粮策略,我有了如下所示的总结:

首先,目前作为战略性作物进行储备的,大致有:

1)主粮:如稻谷/大米,小麦,玉米。其中大米一般以稻谷的方式储备,这样保存期会更加的长。

2)油类:大豆油,菜油,一般与主粮一起储备(主粮储备库里配置油储库)。

3)肉类储备:通过冷冻储备肉类,像去年猪肉价格走高时,国家就下放过储备肉进行价格控制。今年疫情期间也是如此。

4)棉花储备:棉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物。

为了储粮的迅速调拨,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分别设置了中央储备库,省级储备库,地市级储备库以及县级储备库。这些储备库的调动由相应级别的政府来管控,试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意即当级政府的一把手拥有调拨相应级别储备库的权力。

而对于储备库自身来说,又分为直属储备库以及代储库。

所谓直属储备库,就是政府直管的储备库。比如2009年的时候,国家就在成都建立了中央直属的猪肉储备库。

代储库则是在地方层面,政府委托符合相关资质的国有/混合所有制企业进行粮食代存储。代储库的调用决定权是在政府手上,委托的企业只能进行储粮,不可私自调用粮食。

在中央层面,目前全部采用直属库的模式。

而在地方层面,针对不同的作物,直属库与代储库的占比也有所不同。比如,主粮的储备主要就在直属的储备库中,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比如新疆则会采用代储的方式。对于肉类的储备,则多以代储为主。油类物资会随主粮一起储备,所以储备形式也随主粮。而棉花则两种方式皆有,且比例不定。

1.2 储备粮食的来源与作用

那国家的储备粮是怎么来的呢?

很显然,是通过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资金以及信贷监管,支持储粮企业从农民手中以一定的价格收取。

在农业税彻底免除之后,国家对于种植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大。这本身也是因为城市化,工业化对于中国自身固有小农经济冲击太大所致。

现在农民种一块地,首先会得到来自国家的补助,其后,对于非战略作物,在粮食成熟后,农民可以到市场上以市场价格出售,对于售不出去的粮食,国家会以农业发展银行出资,以平价将其收购---这也算是对于农民的一种保底政策。

在理想情况下,农民自然是希望将手中的农产品以最高的市场价格出售。但其市场价格能像某些年轻人不喝就不成熟的酒精饮品那样高得离谱吗?

显然不能。因为粮食价格影响的是一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是民生大计。如果市场上出现某种农产品的价格离谱高走的时候,国家就会打开自己的储备库,以较低的价格倾销粮食,进而控制粮价。

这种经验,其实在温铁军教授的《八次危机》中所讲到的“上海经济保卫战”中就已具雏形。

去年猪肉价格暴涨,国家就是在关键时刻放出储备肉类,最终才确保猪肉价格没有一飞冲天。

在这种应急的粮价控制之外,国家还有一套周期性的调控手段。

由于储备粮食具有时效性,不可能一直放在仓库里。于是乎,国家每年会按照一定比例(通常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取决于储备粮的状态)进行储备粮轮换。轮换出的粮食按照市场价格在国家批发市场拍卖,一方面能够避免粮食坏在粮仓里,另一方面则能够轻微地对于市场上可能走高的粮价进行调控。

1.3 目前粮食危机的底层逻辑

在理清了上述逻辑之后,我们就应该能够想明白,为何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无法成为一个暴发的行业,为何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还是其价格有着明显的上限。

这倒不是国家不愿意农民通过粮食交易赚更多钱,而是粮价实在是影响着民生的根基,不可能不去控制。

对于农民来说,种地最重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农业补贴。然而农业补贴也是一个有着明确上限的资金额度,无法契合资本天然追求增值的特性,因此要勾起农民种地的狂热显然是很难。

此外,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说,当下这种国家储粮的模式虽然具备一定的抵御粮食危机的能力,但相较于从前农民家家户户储粮存粮的模式,这种大家都盯着国家粮仓的状态相对来说还是不太稳当。

这也是为何我在《农桑之择:生态与工业,观陈平温铁军教授联动视频有感》中反复强调城市化、工业化对于粮食安全存在的结构性的危机。

城市作为一个完全丧失粮食制造能力的大型社区,需要源源不断的粮食输入来供给。可以说,粮食的供给能力就决定了城市化的规模。

北宋年间,中国的城市化率一度达到20%左右。而其背后就是类似于秧马这样的新型农具以及施肥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农业产能爆发。

但反过来讲,城市化规模越大,农业的压力就越大,因为你需要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以及管理技术来完成更大规模的粮食产出。

这在当下耕地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显然会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忧伤。

基于这个逻辑,生态农业、生态战略对于缓解城市化压力就显现了一定的价值。而那些还在盲目地推崇城市化,工业化的人显然是没有搞清楚我上面所提到的底层逻辑。着实建议再去认真读读我在《农桑之择》中所提到的那段生态与工业的辩证关系。

不同于困难时期的农村,个户储粮尚有兜底温饱的意义。今天的农民几乎已经失去了储粮的习惯。因为在资本增值逻辑深入人心的时代,储粮不赚钱,不如卖给国家,将这种兜底维稳的职能职责完全推到国家手里。

于是乎,国家在各地建设储备仓,委托企业代储粮食,为的就是去应对一个农村无储粮,且不断扩张的城市更是要吞粮的严峻现状。

而即便国家拥有庞大的储备库,充足的粮食,灾难时期粮食的配送,物流也会是一个巨大的难点。(这也是为何农户自己储粮食最安全的,中间省去了粮食的物流环节)

今年武汉疫情,我们已经看到物流被中断时,大城市的脆弱性。特别是粮食进入城市内部的运输环节,就跟部队开进斯大林格勒进行巷战一样,实在是不好操作。

还好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他们的付出极大地缓解了这场潜在的物流危机。

总结地来说,不断扩张的城市化与不断恶化的耕地环境像是钳形攻势一般,死死地夹向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传统的农家有余粮的自缓冲模式已然不复存在,国家面临着在灾情时巨大的物流压力。

因此,新时代的农业必须从生产管理技术以及宏观城乡变化角度进行双向的把控,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粮食自循环不出现问题。否则的话,当这一套稳态崩溃时,我们就不得不依赖于进口粮食,而进口粮食后是西方控制的大资本,把它们大量地放进来之后会给我们带来怎样销魂的后果?我相信在座的各位自然都懂,不懂的话,可以看看一个名为埃及的国家。

2. 粮食安全的微观层面:农作物的良作率

在宏观的粮价与粮食供给之外,单看农民种植粮食的过程,那也是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一亩田里能不能顺利地长出好的粮食?这些粮食会不会在成熟之前就被恶劣的环境给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也是当下,特别是耕地环境不断恶化时,粮食安全的微观挑战。

为了确保这种良作率,就需要我们的农业技术登场了。

就此,我专门采访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就农业技术如何扶持农民种出健康的粮食进行了咨询。

2.1 农业技术的工作面

农业技术如何在粮食生长过程中起作用?

当我们理解农业技术时,应该清楚农业技术分为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两个内容。

技术手段是解决具体种植难题时的点对点的手段,比如无土栽培,比如无人机喷洒。

而管理手段是对于植物生长过程中诸如控水,控肥,控温等因素的有效管控。

一个完整的农业技术服务链,一般由以下片段构成:

(土壤修复---品种选育---种子保护---种植技术导入)+全程化的科学管理

如何理解?且听我道来:

1)土壤修复

土壤修复,是针对土壤中元素成分失调而进行的修补。一般有重金属超标,盐质化,特定中量元素缺失(氮磷钾)。

其中氮磷钾缺失是常规的土质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农作物滥种,过度种植的情况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大量被消耗,同时又没有时间去补充回血。

为了让土壤超常规地运作起来,化肥这种高效,低成本的合成肥料自然就被大量使用,而其代价,往往就是类似于重金属超标这样的糟糕结果。

盐质化常见于大棚作物,因为大棚对于空气流通遮蔽的特征,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很难挥发,久而久之,其盐度过高,就会导致植物根系吸水能力下降(高中生物知识,水自然流向高浓度区域),甚至让植物根系结成盐块,阻挡呼吸作用。

总之,对于植物来说,盐质化是一种杀人诛心的行为。

目前针对土壤修复,有机菌肥与相关的微生物产品都是较为有效的治理手段。特别是针对重金属超标,菌肥中的微生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而使得土壤土质得到改善,相关的技术与产业化也是在蓬勃发展之中。

鉴于土壤修复已经是我国农业的刚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各类围绕土壤修复的产品自然是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的。

2)品种选育

好的品种就有好的底子去抵御病害。所以遗传育种也是农业技术的一个重大课题。袁隆平院士所选育的遗传水稻就是这个范畴之内的事情。

家父早年于农科院搞研究的时候,还正好就是袁院士的同行。对于遗传育种,他有着非常深刻的心得。

比如他曾经所在的单位就是以研究如何用核辐射技术定向引发作物种子基因突变为主要研究方向的。

3)种子保护

选出了优秀的种子,那自然就要保护它健康地生根发芽。在当下恶化的土壤环境中,下土的种子也面临着大量的不孕不育的现象。

就此,我们为种子量身定做的“生育护理”就是所谓的种子保护技术。这种技术的实质就是给种子套上一层可以在土壤中缓慢降解的种衣。就像给种子穿上保护外壳一样,让土壤中的重金属与有害微生物远离它。

种子保护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最佳时机的降解与防护,所以别看它只是一层衣服,但里面的学问可是大得很。

此外,针对生长过程中的作物,也有相应的植物保护技术,简称植保技术。类似于给行道树涂上一层白色的防护涂层就是植保技术的一种。

4)种植技术导入

种植技术则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的点对点的技术辅助。

一般来说,作物生长过程中最关键的几个点,无外乎:控水,控肥/营养,控温,控虫害,控杂草。

1)控水,就是相应的灌溉技术与管理方法。

2)控肥/营养,则是如何让植物在生长的不同阶段,合理地吸收土壤中的肥。因为植物的成长就跟人一样,不可能一顿饕餮把土壤给掏空了,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的肥有着针对性的要求,同时对于同一种肥的吸收也有着时段上的讲究。故此,控肥也是种植技术中非常核心的一环。

3)控温主要是针对某些气候环境不适合作物生长的情况。大棚种植就存在一定的控温的作用,而北方常见的打霜也是一种古老的控温技术。而针对霜降,也有通过给作物涂抹防寒涂层来保温的技术手段(亦可用来防虫)。

5)天虫大军自古就是农作物最大的敌人。如何让作物免于虫害的侵蚀?最常见的就是大规模喷洒杀虫剂(这也是人们对农药印象差的一个始作俑者,其实杀虫剂完全就是农药里最低级的那种存在),目前杀虫剂的喷洒已与无人机这种黑科技高度结合,比如大疆有相对成熟的植保无人机。

此外,通过改良作物自身抗药性,也可以提高对于害虫的免疫能力。

6)防火防盗防老王,作物就怕杂草狂。杂草这个隔壁老王那可是偷营养,挖墙脚的高手。土壤里就那么多养分,非要给作物戴上一顶顶绿油油的帽子。因此,除草也是保障作物健康生长的一个关键环节。

上述的五大片段,必须佐以全程的科学管理,需要在正确的作物生长阶段做正确的事情,而农业知识在这过程中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2.2 作物内生性问题

除开天虫大军,隔壁老王的侵扰。作物也必须自力更生,顽强成长。在其生长过程中,也有着不少棘手的问题。

比如对于水稻F1代种子(杂交选育之后的第一代),在其生长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个名为“花期不相遇”的问题。

何为花期不相遇?大抵就是,我们的雄蕊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对于美丽可人的雌蕊蠢蠢欲动。然而我们娇羞的雌蕊就是不给面子,犹抱琵琶半遮面,让雄蕊的“亿万子孙”凌乱在风中。

落花有情,流水无意,带着雄蕊爱意的花粉漫天飞舞,但雌蕊就是迟迟不向它敞开心扉。

这对于作物来说是一个悲催的爱情故事。但对于农民伯伯来说,就是实打实的经济损失了。

为了解决花期不相遇的问题,农业上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特制的营养液,使得雌蕊正常张开。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所谓的“化控”手段,通过化学调控的方式,来促使雌蕊正常开合。

而又比如水稻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因为其根发育不良,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抓地能力,进而容易产生倒伏现象,无法坚挺。

又比如,芹菜在生长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杆茎矮化,细小。

又比如大多数果树在结果的时候,通常都会面临坐果不稳的问题(所谓坐果不稳,就是结出的果子没法自然固定在果树上,会掉下去直接打出GG)。对于这些问题,上面提到的营养液以及化控技术也都是相对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手法。

3. 作物商品性改良

在作物常规的良作需求之外,对于一些具有商品价值的作物,常见于经济作物/水果,农户会有特殊的、商品性的需求。

简而言之,就是农户希望:我家的苹果又大又圆,就像这个葡萄又黑又亮……

当果农们将自家的水果放到市面上去卖的时候,自然是希望其口感、外观等条件既有特色,又能鹤立鸡群。

比如夏黑葡萄(三倍体无核葡萄品种),那看上去就真的让人垂涎欲滴。

而陕西周至县的猕猴桃,其口感,水分就是要比别的地方有感觉。

除开环境自身的因素,那农业技术要如何帮助果农们实现这种商品性的价值呢?

我前面说到的化控技术就当仁不让地出场了。

化控,就是用化学手段去诱发作物的某个特定的特征。这可以说是农业技术,特别是农药技术中最为高精尖的一个分支了。

而市场上作为化控技术载体的产品,就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简称植调剂)。

跟人类的生长一样,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通过体内的激素平衡来呈现某种特定的品性。而植调剂则是通过化学的手段去诱导出作物具有商品价值的品性,以及去规避作物有损于商品价值的品性。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巨峰葡萄(四倍体葡萄品种)的无核化。

无核化是该产品商品价值的需求,因为无籽会让更多人喜欢吃。而要实现其无籽的特性,就必须逆向干涉其果内种子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名为“吲哚乙酸”的激素平衡。

常理来说,巨峰葡萄在授粉之后必须形成果内的种子(也即是籽)才能使其果子坐果稳定,不会从树上过早掉落。而通过植调剂作为外源激素,干涉其吲哚乙酸激素平衡,进而掐断其种子形成过程,同时保证坐果性能不变(不会从树上掉下去),最终可以实现巨峰葡萄成品的无籽化。

同样,对于芹菜这样的蔬菜,农户也有“更粗壮的杆茎”的需求,这时候,植调剂亦可以完成使命。

而类似的应用,也常见于家庭园艺的范畴,养花户为了抑制杂枝的生长,使植物从土壤中汲取的营养都一滴不漏地送到花所在的主杆,也会使用类似于矮壮素的植调剂去抑制植物体内天然赤霉酸的合成,进而控制植物枝芽旺长,达到营养输送,指哪打哪的效果。

结语:

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国家战略储粮,还是微观层面的农业技术。为了稳定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一大群人默默地扎根在农业这个领域。白天下到田间做实验,夜晚回到实验室搞合成。他们没有高大上的工作环境,没有随时下楼就可以触及的星巴克式的小资。甚至他们的事业作被视为最不挣钱,最土的

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城市这个庞大的现代化的社会集群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来自乡土的食物与资源,以维持这个无法自给自足的,钢铁水泥浇筑的稳态。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对于农村的建设,对于农业的扶持将成为一个绝对的刚需。所以我也希望通过一位农资人的视角,向大家介绍农业,让更多人关注农业。

因为,只有更加了解,才能更好地去维护。

最后,中华民族王道天下之情怀,必须再重振,戏雕!

原标题:《又一年农民丰收节:关于粮食安全,国家做得太多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