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了让它顺利“出嫁”, 娘家人和婆家人都拼了!

2020-09-23 21: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何星辉 张盖伦

种水稻、玉米、山茶,养猪,打零工,不超过6000元的年收入,曾经是44岁的张金成一家6口,生存的全部依托。

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

早些年,村里年轻人出去打工,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到附近的思渠镇,再花1.5小时乘船到沿河县,踏上沿河的大巴颠簸一天到贵阳后,再坐2天的火车才抵达广州。

大山深处的路难行、产业弱,让这里的村民只能望天收,2017年中寨镇人均年收入约5200元。

转机因为“一片茶叶”而浮现。

来源:科技日报新媒体

2018年4月9日,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当地种植白茶致富情况,并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对来信作出批示并给予肯定。最终,包括志强村在内的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成为受捐对象。

今年9月8日,记者走进志强村时,十几名村民正在茶园里锄草,蒙蒙细雨中,草木葱茏、一片生机……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江山)

在这里,他们流转的土地和劳务付出,均获得经济回报。

“‘白叶一号’给村里带来了福气,现在我们每天都有收入了。感谢总书记,感谢党。”张金成说。

“白叶一号”出嫁

娘家人和婆家人技术接力

“给茶叶除草,锄头不能碰到茶叶的根,锄下来的草要填放在两排茶树间的垄里,这可以给土壤增加肥力。”如何种好“白叶一号”,志强村村民张金成如今说得头头是道。

两年前,对于中寨人来说,“白叶一号”还只是个传说。直到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与沿河自治县中寨镇签订茶苗捐赠协议,“婆家人”期待、欣喜,却又心生忐忑。“当时我心很慌,我们没有经验,但‘白叶一号’又饱含总书记的关心和黄杜村人民的情怀,所以迫不及待地去学习。”中寨镇党委书记谭鹏飞说。

2018年8月,谭鹏飞与技术人员前往黄杜村培训,他们在那里第一次见到“白叶一号”,并将整地、排水、栽种等技术学了个遍。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江山)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肖强研究员是安吉人,11年前,就带队为黄杜村种植茶叶提供技术支持,为了让“白叶一号”顺利“出嫁”,肖强再次“出山”。

2018年8月31日,他来到中寨镇,开始“填平”东西部种植经验的差异。“当地种茶往往是用锄头开挖后沿着山坡种,但要种好茶需要借助机械深翻土地。挖掘机开挖新茶园对当地来说是新鲜事,挖机要倒着开,挖斗要在同一处连续挖两次,这样土壤就会松软。另外,土层深度要达6-8分米,表层的草和小灌木埋进土里,成为有机质,茶树的根系就能深扎。”

“铺好床”后,“白叶一号”跨越万水千山而来。2018年10月,1200亩360万株“白叶一号”捐赠茶苗落户中寨镇大宅村、志强村、三会溪村。

中寨镇欢腾了。“移栽茶苗第一天,老百姓很兴奋,一下子来了150多人帮着运苗。”志强村驻村第一书记石捍南说。

“白叶一号”异地安居

种植技术因地制宜

包括张金成在年内的志强村村民,此前种过茶,但自生自灭的种养方式,一度让茶园土壤板结、杂草丛生,更形不成产业规模和效益。靠种茶致富,现实比梦想更遥远。

如何让“白叶一号”长期安居?这两年,肖强11次前往中寨镇,和黄杜村、沿河县的技术人员蹲在田头,手把手教村民。

这个过程并不轻巧。要调试的,是村民长期形成的种植习惯,还有对“白叶一号”的再认识。

“茶苗种植后要马上修剪,只留下四五片叶片就行,否则根系无法满足茶树水分、养分的需求,村民们看着长得这么高的苗舍不得剪,但还是要说服他们;除草时,村民们喜欢像种玉米一样,除完草就把土往苗基部再堆一下,但这会让茶苗主杆越埋越深,影响茶苗长势,严重的会造成枯死,所以需要不断提醒老百姓。”肖强说。

中寨镇平均海拔800多米,种植“白叶一号”,也遇到管护上的新课题。“正常绿叶型的茶树品种,在种植的前三年是以培养骨干枝为重点,一般不进行采摘。而在高海拨地区种植‘白叶一号’,茶树叶片的白化期可长达一个月,由于后期气温快速上升,阳光充足,白化的叶片难以自然返绿,就会变薄、发黄直至枯萎。因此种植的第二年,就应该将第一批白化的芽及时采下,这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肖强说。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江山)

为了种好“白叶一号”,沿河县生态茶发展和技术指导中心生产科科长崔国明从2018年9月起,也在中寨镇指导村民整地、栽苗,2019年8月起开始驻村指导。

“我们每年在村里集中培训1次,教村民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每次培训7天,一共培训了120人次,平时也会经常在茶山上现场教。”崔国明说,如今,中寨镇已经在村民中培训出6个茶叶管理人员,55个种植能手。

能流转土地还有务工收入

只要不下雨天天有活干

“白叶一号”的到来,很快为村民带来收益。张金成介绍,他家有10亩地流转在茶园,每亩每年200元,更可观的是务工收入。“在茶园除草、剪枝、施肥,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10块钱,中午还管饭,一个月工资就有一两千元左右。只要不下雨,天天有活干,收入很稳定。”他和妻子现在都在茶园务工,两口子年收入达2万多元。

谭鹏飞介绍,为确保“白叶一号”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寨镇将茶苗折资量化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专业合作社,每户贫困户受捐茶苗1076株,折资3013元持股;农户每亩撂荒地入股,折股3000元,每亩熟土折股6000元,共有265户以1426亩折资入股茶业合作社。同时,拨付55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3个村集体入股,组织农户入股39万元,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经过悉心浇灌,2020年3月,中寨镇志强、大宅、三会溪等村的“白叶一号”首次试采。

扶上马再送一程。目前,浙江茶叶集团已与受捐“白叶一号”的中寨镇贫困村签定了10年的茶叶销售协议,向村里收购鲜叶,这给当地茶农吃了定心丸。今年,他们推出的“携茶”品牌,除了线下渠道,也在线上销售。

如今,“白叶一号”基地利益联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1户1582人,2019年以来,中寨镇茶产业已由原来的350亩发展到现在8390亩,其中“白叶一号”5050亩。“中寨镇共14个村,现已有10个村在种茶,组建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从3个增加到11个,茶树品种从‘白叶一号’辐射到‘中黄3号’‘黄金芽’‘黔茶一号’。”谭鹏飞说。

想要脱贫奔小康,还得靠自身造血。“想彻底脱贫还得靠自己,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茶产业品牌、拓展销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并吸引更多人返乡就业创业。”石捍南说。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为了让它顺利“出嫁”, 娘家人和婆家人都拼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