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新时代“西畴精神”群体“云岭楷模”称号

2020-09-24 11: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本报讯(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唐蓉) 9月22日上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在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岭楷模”发布厅召开专场发布会,授予新时代“西畴精神”群体“云岭楷模”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大力宣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凝聚万众一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斗志。

省委副书记王予波出席发布会并为新时代“西畴精神”群体颁发荣誉证书,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出席。

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发展环境,在摆脱贫困的长期奋斗中孕育了一种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民族精神,这便是“西畴精神”。而新时代“西畴精神”群体,更是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论述的杰出榜样,是云南脱贫攻坚精神的典型代表。

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的西畴县,是乱石密布的石漠化地区。1990年,该县蚌谷乡木者村群众在村党员及干部带领下与石漠抗争,向大山进发,对贫困宣战,“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从此孕育而生。

三十年如一日,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西畴人民如今创造了“西畴奇迹”。相关数据显示,在国土面积约225万亩(合1500平方公里)的西畴,全县治理石漠化140多平方公里、炸石造地10多万亩、改造田地24.4万亩、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他们苦干实干,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出行难题,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他们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跨越;他们迎难而上,在文山州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创造了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他们敢于人先,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以及“五法治水”“十有十能”“四轮驱动”“119派单履责模式”“五分钱工程”等战胜“石魔”的“西畴模式”;他们勇于担当,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形成了“发案少、秩序好、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西畴新现象”……昔日的乱石旮旯如今变成了生态绿洲和美丽家园。

发布会上,新时代“西畴精神”群体代表通过亲身经历,生动讲述着“西畴精神”的感人故事,阐释着“西畴精神”的丰富内涵。“每听一次‘西畴精神’的故事,就多一份莫大的鼓舞。”发布会已结束,来自西畴县委宣传部的彝族姑娘徐保婵眼眶仍然泛红,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80后,在西畴县的相关部门任职累计有12年,起初对“西畴精神”的理解并不深刻,“随着和老同事、老党员干部、老一辈村民的交流增加,才体会到‘西畴精神’这几个字背后的感人故事和无尽力量。我觉得今天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年轻一代肩负重任,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事要做,要把新时代的‘西畴精神’发扬下去。”

记者有幸同“肖家塘四愚公”中的侯寿高对话,举手投足间,尽显淳朴踏实。会后,他和记者分享道,“当时我们4家人修路的时候,家里的后辈上着二三年级,个儿都还不到我胸口,他们放假有空的时候还来帮我们搬石头搬泥土,现在他们都快成年了,但依然记得当年修路的故事。”据了解,现在肖家塘村的4户人家大多都外出务工或外出做生意,但逢年过节大家都会回村里相聚。“每次相聚,都非常感慨!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坚持去修路,怕难怕苦,也就不会有今天了,未来我们不会忘记教育后辈继续发扬我们的‘西畴精神’。”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