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脱贫】全县4.2万人搬出大山!丽江宁蒗集中攻坚“打硬仗”

云南发布
2020-09-24 16: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宁蒗彝族自治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厘清乡(镇)、行业部门挂牌作战任务清单、贫困户挂牌作战任务清单,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精准时间进度,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支持一线“作战”,确保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易地扶贫搬迁

全县共投入资金20亿元将4.2万人搬出大山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405人

教育扶贫

累计投入9.4亿元,新建校舍19.4万平方米、运动场地12.17万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1.56万平方米

旅游产业扶贫

去年全县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2.2亿元

集中力量 措施过硬

一大早,战河镇子差拉村委会农场1组的赵小林就忙着整理卧室,清扫庭院,冲刷厕所,不一会儿就把室内室外收拾得清清爽爽。

赵小林家共有6口人,母亲和女儿是残疾人,父亲常年生病,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很苦,2017年他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让赵小林没有想到的是,在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帮扶下,他家里修起小平房,他还成了村里的生态护林员,2019年如愿脱贫。宁蒗县挂牌作战脱贫攻坚以来,工作人员又帮助他家建起卫生厕所,完善了院内硬化等附属设施,还经常帮着打扫卫生,引导他和家人养成卫生文明的好习惯。

战河镇是宁蒗县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42户8812人,宁蒗县挂牌作战脱贫攻坚以来,全镇紧盯部分农房达不到抗震8级标准这个短板弱项,走访群众,建立农村危房改造“一户一档”资料,对不达标的房屋进行农房抗震改造、农房巩固提升,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提升。

宁蒗县应急管理局驻子差拉村委会扶贫工作队长熊林介绍,开展挂牌作战以来,局里增派5名工作人员下沉到子差拉驻村“作战”,干部力量加强后,工作更细更实了。工作人员时刻关注贫困群众,发现问题马上想办法解决。随时举行调度会,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向镇里反映,并以倒排工期的方式确定解决方案。

“战河镇的农房抗震改造、农房巩固提升数量在全县最多。”战河镇党委书记马灵富说,镇里拿出过硬措施、集中力量对需要改造房屋的农户开展帮建行动,目前全镇需要抗震改造的农房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战河镇还持续聚焦人居环境提升,以厕所革命为抓手,引导群众人畜分离、清扫庭院、排水沟、打扫屋内卫生、有序放置物品,及时召开村民大会,制定村规民约,通过乡风文明红黑榜、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开展环境卫生提升日、帮贫困户打扫卫生等途径,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

“一包到底” 展开冲刺

战河镇紧盯短板弱项,全力攻坚打硬战只是宁蒗县挂牌作战以来的一个缩影。为攻下最后的贫困堡垒,宁蒗县对脱贫攻坚挂牌作战工作进行总体谋划、组织协调、调研调度、安排部署,成立了13个行业部门作战队和22个行业扶贫工作专班进行挂牌作战,并制定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按单推进;建立县处级领导干部定点挂包乡镇责任制,县级37名领导挂乡包村入户作战,实行“一村一部门”“一包到底”挂联机制;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产业就业扶贫、问题整改、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方面,按照“全覆盖、督死角、查问题、抓整改”的要求,聚焦全县15个乡(镇)、贫困发生率在2%以上、未脱贫户数在10户以上的65个村委会、1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对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进行挂牌作战,开展最后冲刺。

宁蒗县还聚焦返贫致贫风险和短板弱项,以防返贫、防风险为重点,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新冠肺炎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加大后续帮扶力度,强化扶志扶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筑牢“返贫防线”,确保贫困“不反弹”。

“现在我们夫妻俩都在安徽打工,每个月的收入至少有10000元。”家住宁蒗县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2期河滨家园的杨女士感激地说。她家原居住于羊窝子村委会元保山村小组,因交通不便,没法发展产业,加之家里有3个孩子在读书,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宁蒗县委、县政府的帮扶下,他们全家搬到了宁蒗县城河滨家园,杨女士和丈夫经过技术培训,到外地打工。今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她和丈夫在镇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顺利前往安徽打工,保证了家庭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亮 点

山里娃上学不再难

走进宁蒗彝族自治县小凉山学校,一栋充满彝族风情的教学楼映入眼帘,操场上是红白相间的标准塑胶跑道,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教学楼内教室、阅览室窗明几净,设施完备。

“以前从家里到学校有25公里,现在家和学校直线距离只有50米,儿子上学方便多了。”小康家园安置点的杨日各高兴地说。

杨日各曾是西川乡沙力村委会竹林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搬到了宁蒗县易地扶贫搬迁进城1期安置点的小康家园,小区旁就是小凉山学校,从此,孩子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读书了。

“小凉山学校是宁蒗县推进教育扶贫而着力打造的一项扶智工程。”宁蒗县教体局局长张达峰介绍,学校建成后,解决了县城中小学生拥挤、大班级多、进城务工子女就学不便等突出问题,特别是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就学难题,促进宁蒗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学校有92个教学班,中小学生4500余人,其中进城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1792人、低保家庭学生1013人。

近年来,宁蒗县累计投入9.4亿元新建校舍19.4万平方米、运动场地12.17万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1.56万平方米,实施“全面改薄”新征中小学用地478亩。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项目小凉山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县第三幼儿园、宁蒗二中,城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为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辍学失学,宁蒗县在控辍保学上狠下功夫,全面落实“双线四级六长八包”责任制,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整合教体、公安、司法、妇联、乡村两级等相关部门力量,依法控辍、资助控辍、情感控辍、责任控辍、质量控辍五措并举;同时采取归并校点、集中办学与恢复部分校点相结合的方式,让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实现就近入学,完成11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和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广泛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助学,3年来,累计资助贫困学生达116万余人次,资助金额达245亿余元。

宁蒗县还通过东西协作,合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深化“宁海合作”,与江苏省海安市开展师资培训、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模式。286名海安教师到宁蒗县支教;加强与上海市杨浦区的教育扶贫协作,近3年来输送300名建档立卡“两后生”到上海中职学校就读;在上海诺基亚贝尔公司帮扶下,实施了“智慧教育互动视频云”,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见 闻

普米群众迎来新生活

木底箐新村

初秋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木底箐新村静谧而美丽,一栋栋普米民居依次排开,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

“这几年,我们家在三峡集团的帮助下,住进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木底箐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巴尔巴松泽尔笑容满面。2005年,在党委、政府以及三峡集团的帮扶下,巴尔巴松泽尔和同村村民从木底箐水库附近搬到了木底箐新村,住进了具有普米族建筑风格的安居房,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还实现了人畜分院。

巴尔巴松泽尔说:“现在,我在村里当生态护林员,一年有1万元的工资,妻子开的小饭馆生意也挺好的,养的鸡、猪和牛还能增加一些收入。2017年,我们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木底箐村是普米族聚居村,全村65户226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17人。为了让木底箐的普米群众过上好日子,三峡集团投入159.55万元,实施了入户安居项目,给65户群众修建了安居房、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投入233万元,修建13条村道;投入38万元,修建了村民活动中心和篮球场。

三峡集团帮扶木底箐新村普米群众,只是三峡集团帮扶宁蒗普米族整族脱贫的一个缩影。为了兑现“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承诺,三峡集团按照“六个精准”实施了宁蒗县普米族精准脱贫攻坚项目,项目覆盖10个乡镇,累计帮扶普米族群众聚居区建档立卡贫困户934户3877人实现精准脱贫。

4年来,三峡集团累计投入2亿元帮扶资金,建设改造提升村组道路215.14公里,改善了普米族聚居村的交通条件;建设了农村饮水工程19件、治理河堤1件、铺设饮水管道308.5公里、新建水池206个,让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按照人畜分离、厨卫入户的标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C、D级危房进行修缮加固和拆除重建,8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进了抗震安居房。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集团还从集团帮扶资金中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12万元,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3044万元进行配套,让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产业增收致富。通过几年的努力,普米族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达到6150元,增长73%,实现了精准脱贫的目标。

搬出大山天地宽

搬迁安置点

杨春华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2019年11月,他家搬进了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城内配套设施齐全的幸福家园小区,住上了新房。小区安排他到小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不仅每月有1200元的工资可以帮补家用,还可以照顾在县城读书的孩子。

杨春华原居住的宁蒗县新营盘乡毛家乡村委会老头村小组位于宁蒗县高寒山区,他身体有残疾,两个孩子还在上学,日子过得异常艰辛,2014年他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2019年,杨春华家搬进了宁蒗县易地扶贫搬迁进城集中安置点3期的幸福家园,此后家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区不仅卫生干净环境好,附近还有小凉山学校和医院,孩子读书和我们看病都很方便。”杨春华说。

俗称小凉山的宁蒗县山区面积大,占全县总面积的98.4%,重重大山阻碍了山里人的脱贫致富梦,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发展产业更是难上加难。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宁蒗县严格聚焦“六类区域”,按照“应搬尽搬、真搬实搬”的原则,把3人及以上符合搬迁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户申请、组审议、村初定公示、乡镇复核、县审定公告”的程序认定为搬迁户。

宁蒗县选择了330亩县城“黄金地段”建设3个进城集中安置点,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808户12177人;在集中安置区实行统规统建,全面从严抓好质量监管,把搬迁安置房建成优质工程,群众满意的工程;在安置点成立党群服务中心,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做好户籍、就业、社会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各安置点成立了党支部,建立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选举楼栋(单元)长,构建网格化管理机制。

宁蒗县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开展技能培训、劳务协作、扶贫车间等就业帮扶措施,积极有序开展劳务输出,目前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实现了全部就业,就业率达100%;开发城市保洁、小区保安、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2800个,优先安排搬迁贫困户中就业困难的家庭成员就业411人;鼓励搬迁户对原居住地的承包地、林地和腾退的宅基地依法进行流转,暂时流转不了的种植经济林木并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建成350亩温棚蔬菜基地、3000亩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等扶贫车间,统筹进城安置户以土地入股企业,每年企业向入股的进城安置户支付红利,并优先使用土地入股的进城安置群众到扶贫车间务工。

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20亿元将全县居住在“六类区域”18.3%的农业人口10400户4.2万人悉数搬出大山,搬进幸福家园,其中列入国家考核的建档立卡贫困户4797户20405人。

图片故事

吃上旅游饭脱贫奔小康

泛舟泸沽湖

初秋的泸沽湖上,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洛水村村民廖安荣一边划着船,一边给游客讲述格姆女神山的故事。

“近几年来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每天都能接待一两船游客,收入越来越稳定,心里也踏实多了。”廖安荣依靠划船,每年有5万元的收入。

这样的好日子,放在几年前廖安荣想都不敢想。廖安荣家以前靠打渔、种地过日子,只能勉强维持温饱。2014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委、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关心下,他参加了旅游服务培训,随后在景区划船,为游客提供服务。

“我们以景区带村、村集体带户的模式,把旅游产业培育起来、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把利益联结起来,不仅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还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洛水村党总支书记茨理平措介绍,洛水村1176户居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在景区内的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划船、开客栈等方式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居住在景区外的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到酒店打工的方式参与旅游业。

在全面决战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宁蒗县充分挖掘摩梭文化,整合行业部门资源,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抓好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培育乡村旅游扶贫带头人,实施以生态休闲和文化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形成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能有效带动贫困农户参与的乡村旅游模式,为精准脱贫和农民可持续增收打开门路。去年,全县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2.2亿元,直接带动群众参与旅游业的有1901户823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5户2819人。

撰文:和茜

图片均为宁蒗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原标题:《【脱贫】全县4.2万人搬出大山!丽江宁蒗集中攻坚“打硬仗”》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