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唐英:彝家山寨演绎别样帮扶情

广元政务
2020-09-24 18: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相距剑阁千里的洛果村,曾经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一个既神秘又贫穷的山村。传说很久以前,恶神恩梯古子,每年看到山寨的庄稼快要丰收了,于是便派妖怪里斗青下界去危害百姓。

里斗青下凡后,变成了一群群蝗虫,肆意破坏庄稼。成千上万的蝗虫捉也捉不完,打也打不尽。就在彝族人民万般无奈之际,天上忽然飞来了一群金丝鸟,一下子就把这批蝗虫吃得干干净净。蝗虫消灭后,彝族人民赢得了丰收,从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但事实上,千年以来,绝迹了的蝗虫也只是让庄稼少了一些危害,而古板传统的农耕并没有让彝家村民们富足起来,相反贫困的状态却越来越让人触目惊心。

2014年岁末,彝民们仍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欣慰的是,党的扶贫春风吹进了彝家山寨。2018年6月,四川林草系统的174名援彝干部走进凉山州,而这一次,彝民们盼来的不是敢吃蝗虫的一群金丝鸟,而是一群能治愚、治穷、治病、治毒的“金凤凰”。

最美“四治专员”变身“彝家女”

剑阁县林业局援彝干部唐英,作为广元市林业系统唯一女性代表千里走单骑,入驻洛果村,两年坚守彝家山寨专注于扶贫攻坚“四治”要务,以“真情、真心、真扶”成为援彝队形中独树一帜的最美巾帼标杆。

网络扶贫会现场

唐英的美不是颜值,是胆识、纯朴、善良、专注与坚守。

初到洛果村,唐英被海拔2300米、直插云霄的大山所震撼,彝民一日两餐、以肉食、土豆为主的生活规律却超出了她之前的想象,还有语言不通、交流困难、面孔陌生,而更让她难以适应的是洗澡还要赶到村外数十里之遥的普格县城或西昌市。

徬徨、纠结、担忧只是瞬间的念头。唐英横下心来:既然来了,再苦再难也要干下去。但现实却出奇的残酷,因为吃不了砣子肉,仅靠少量的土豆和开水来充饥,持续5天饥肠辘辘,浑身无力,幸好巧遇省林业厅领导调研洛果村,唐英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随后被领导带到县城去补充营养。餐桌上,唐英也顾不了害羞,只管狼吞虎咽,一顿美食下来,她竟吃下了5碗干饭,创下了她有生以来吃饭中的最高纪录。回到驻地,她的心又沉下去了,接下来又该如何去面对彝家恶劣的生活环境,如何同彝民对上话?一起下地干活?或许还有想象不到的困难。唐英望着远方沉思良久,再次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跟着村干部,学彝家语,着彝家服,吃彝家饭,干彝家事,不出3个月,我就是一个标准的“彝家女”。

唐英给彝族小孩喂糖果

彝族风俗奇异,男人慓悍、女人美丽。眼前的洛果村,留守在家的都是一老一小两代人,中间一代常年在外打工,能够沟通的都是学生娃。唐英说,每次到贫困户家去查民情,访疾苦,身边常常带着一位用糖果或火腿肠收买来的“小翻译官”,同步山一程,水一程,日久天长,唐英主动家访、抢着做事,举手投足之间,她的真诚、善良、勤快、阳光的性情很快赢得了彝民的好感,活泼可爱的娃娃们开始主动找她玩,美丽纯朴的中年妇女们则连比带划地给她诉说心事,唐英从田间山头逐渐走进了彝民的心头。尽管交流有难度,从中却摸清了洛果村的“家底”,了解到了很多民情。三个月的风雨洗礼,唐英宛如“凤凰涅槃”,华丽重生。后来,她面对年老的彝民,随口已能说上几句彝家话,还能吃点砣子肉、土豆。春去冬来,唐英躬身竖起上进旗,处处当先锋,做表率,在彝家山寨不断超越自我,绽放巾帼风采。

农民网校点亮彝民增收梦

“若想把工作做好总会找到方式方法,若不想做好工作总会找到借口”唐英这句话击中了身边许多“懒鸟”的要害,也成为鞭策自己克难奋进的警示语。

品质超群的彝家高山草莓

大山的阻隔限制了彝家村民的视野和眼界,如果借助互联网技术,把洛果村与世界连接起来,或许能够为致富奔康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唐英认为这是根治洛果村贫穷闭塞的利器。

2018年8月,由省网信办、中行成都分行、州网信办等单位共同发力,四川省首家精准扶贫农民网校在五道箐乡洛果村挂牌成立,洛果村村民不出村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农民网校不定期采取集中培训、定点教学、上门服务、公益辅导等方式,对村民进行手机、电脑、网络等基础知识培训,提供网络营销、互联网+金融、网络宣讲等服务。但在唐英看来,大课堂对村民进行宣讲,扶智效果不深入,不明显,也不牢固,心里一着急,就经常赶到村民家中入户指导、到村人口较多的地方集中培训,让多数彝民熟练掌握上网技能,与世界有效相连相接。

经过两个月的轮番培训、指导,彝民们渐渐“知网、懂网、用网”。随后是让彝民见证和感受网络神奇力量的时候。唐英现场指导,通过网络营销方式,全村共卖出了高山土鸡300多只,高山草莓预定1000多单、高山土豆500斤……。万事开头难,彝民们尝到了甜头之后,对这位女干部开始刮目相看了,而这只是唐英在洛果村开展“四治”帮扶中的一个片段。

“四好”新风带给彝民新生活

“其实做好农村的基层工作也不难,靠的是两个一,一是靠的一张嘴,二是靠的一双腿”唐英实话实说。

四年前,五道箐乡吸毒、艾滋病感染现象严重。毒品的危害作用,让彝民原本贫穷的日子雪上加霜,悲凉无度。如何帮助个别吸毒村民脱离苦海,重塑生活信心?唐英常常忧心忡忡,辗转难眠。日常工作中,她与村组干部坚持“两个一”,同步宣讲扶贫政策、禁毒防艾知识。结合毒品模型一一讲解毒品特征和危害,提升彝民拒毒防毒的能力,与彝民签订《珍惜生命拒绝毒品承诺书》,承诺不种植毒品原植物、不制毒、不吸毒、不贩毒。先后开办农民夜校24班次(每月1班)、开展“千村万户”禁毒防艾主题教育8次(每季度1次)、开办吸毒防艾学习班24期。迈开腿走村入户,与吸毒人员、艾滋病感染者交心谈心,帮助他们禁毒、戒毒,联系医院治疗疾病,帮助他们摆脱病毒困扰,引导他们走出迷途,重返阳光人生。

唐英带领洛果妇女搞四好创建工作,现场培训整理内务

众志成城打好禁毒、扫毒、疗毒组合拳,倾力帮助群众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日以继夜的工作中,唐英既是宣传员,也是组织员。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一起抓,教育引导群众主动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培育新风正气,着重在养成好习惯上下功夫,转变思想,改变理念。

实行“四包制度”。确保家家户户门前无垃圾、无杂物、无粪水、无污水;督促彝民早上起床用12分钟洗脸、洗手,晚上睡觉洗脚、洗脸、洗手,煮饭之前洗锅,30分钟打扫室内及房子周围环境;要求彝民每月洗一次被子,有太阳随时晒被子,同时也教群众叠好被子,做到室内干净、整齐;对环境卫生好的农户给予现金及物品奖励,并在广播上提名表扬,环境卫生差的户提名批评,利用广播反复读名字,直到环境卫生好才除名。如今,彝民们讲文明、讲卫生、崇尚美、追求美蔚然成风。外来人员眼中的洛果村己羽化蝶变,脱胎换骨。

“腾笼换鸟”赢得“展翅高飞”

“只有自己亲身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才会体会到人间的冷暖,才会意识到在中国的某个角落还有一群人为了下一顿饭而发愁”。这是许多援彝帮扶干部走进大凉山的深刻感受。

就洛果村而言,传统的农耕和靠天吃饭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致贫致穷的根源所在,而“低效用地”和“高质量发展”是一对必须破解的矛盾。唐英与村委班子找到发展“短板”,形成共识,按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着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粗放发展旧局,立足资源优势,深挖传统种养业潜力,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唐英在彝民家中

初心燃斗志,使命催征程。唐英与村支两委心连心,肩并肩,手拉手,谋对策、找路子、想办法,上州入县,寻项目,筹资金,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成立脱贫攻坚专业合作社,发展种养殖大户,创立“支部+贫困建卡户+公司”的运营模式,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利用洛果村地理优势,找准切入点,重点发展“五道红”高寒草莓、大棚蔬果、大红袍花椒、枸杞、柴胡、冷水鱼等种殖业,壮大实体经济,催生内生动力。同时,鼓励年轻彝民返乡创业,为洛果注入新鲜血液。先后成立了3家合作社,回引致富带头人一名。截止目前,累计种植“五道红”高寒草莓(230 )亩,无刺青花椒125亩,枸杞521亩,种植中药材柴胡150亩,冷水养鱼(3.5)亩、500尾。2020年度总分红基金约20余万元,67户贫困户户均分红3060余元,全村人均实现纯收入7300.00元。与此同时,依托洛果村将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匠心打造彝家民宿、彝家美食、彝族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传承彝族文化,展现民族风采。可以预见,洛果村以“腾笼换鸟”的增收致富模式,必将赢得“群鸟展翅高飞”。

唐英在农大实验地套种

“在洛果村的每一天,我都深深的被身边人,身边事感动着,被彝族同胞为挣脱贫困自立自强的坚韧不拔精神激励着。两年的帮扶工作,细细想来,有苦、有累、有泪、有笑、有乐,更多的是有爱。我与洛果村的村民相偎相依,相亲相爱,相扶相帮。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声势浩荡的战斗中来,虽然我是扶贫帮扶干部,但我认为,更多的是脱贫工作帮扶了我,是洛果村帮扶了我,让我在这场脱贫战斗中不断学习,成长......”回首过往,唐英在她的帮扶工作日记中留下了这段感人肺腑的表白话语。

年华无限好、播种无限多、耕耘无限美。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两年多来,唐英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到“走田埂、爬陡坡”,带领洛果村彝民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换来写在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赢得了全票赞誉,先后获得普格县“三八红旗手”、剑阁县林业局先进个人、广元市优秀援凉综合帮扶工作队员等殊荣。

来源:广元扶贫

广元政务

原标题:《唐英:彝家山寨演绎别样帮扶情》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