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丰收之歌

2020-09-25 08: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闻喜县龙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在采摘药茶。冯革才摄

五台县东雷乡岭底村谷子喜获丰收。金俊贤摄

方山县积翠乡方山村贫困户李来保捧着新收获的藜麦笑容满满。肖继旺摄

6月6日,永济市董村农场在收小麦。高志勇摄

深度透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从生产型向市场型、粗放型向集约型、家庭型向融合型、数量型向质量型、“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的“五个转变”。

今年以来,我省克服疫情影响,坚持把稳产保供作为首要任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根深基稳,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00万亩以上,夏粮喜获丰收,小麦单产创历史新高。目前,秋粮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3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制定有机旱作地方标准73项、集成旱作技术模式50项,在4市15县整市县开展封闭示范。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省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可靠保障,为全国同类地区探索了路径。

高位推进三大省级战略和五大平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取得重要突破。拖拉机无人驾驶、鱼菜业有机循环……山西农谷科创基地用累累硕果承担起“山西农谷”的新使命,已成为山西农谷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

聚力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努力闯出农业转型发展新路。倾力培育山西药茶,深度挖掘山西传统饮食、养生和中医药文化,围绕酿品、饮品、乳品、主食糕品、肉制品、果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医药品,全力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千亿产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收获时节,三晋大地,硕果丰熟。对于辛苦耕种的农民来说,丰收是幸福、是鼓舞,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对于农业来说,今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丰收的内涵更加丰富。在这个稻黄粟熟、瓜果飘香的季节,记者走近种粮大户、创业先锋、果业大王、托管大户,聆听他们的丰收故事,感受他们的喜悦心情。

谷满地粮满仓

“今年小麦大丰收了,我们周边乡亲们的粮食都在我这里屯着呢,我这里地方大、能晾晒、能储存,等价格好的时候大家想卖就随时从我这里拉走。”9月19日,说起今年粮食丰收的事儿,新绛县三泉镇白村种粮大户晁贞良满心欢喜。

在新绛县三泉镇,一提起土地托管、农资供应、卖粮存款、生产周转,乡亲们异口同声:找“珍粮”!“珍粮”就是拥有1200多农户、种植面积2万余亩的晁贞良的珍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晁贞良投资420余万元创建的粮食作物示范园区,有标准化生产基地,配套了晾晒场、培训室、仓库、农机具棚等设施。同时,他还总结推广“冬小麦节能增效”种植技术,年推广面积1万余亩,带动当地农户节支增收170万元。

9月14日,在夏县埝掌镇泰发果蔬专业合作社农场的一大片玉米、菊花间作田里,30多名男女在忙着收获玉米、采摘菊花,大伙有说有笑,欢乐而有活力。眼下,正值“北京菊”和“杭白菊”采摘旺季,周边村的“钟点工”们都来合作社打工,采摘快手每天可挣到100多元。合作社理事长张文斌也很开心:“我流转了村里70多户的土地共计600多亩,种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粮食连年丰产丰收。”今年,张文斌采用玉米间作茶菊种植模式,亩效益达5000多元。以往,张文斌的600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夏秋两季生产粮食40多万公斤,年收购优质小麦、玉米1000多万公斤,人称他为夏县“种粮王”。

9月18日,在永济市蒲州镇鸿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记者看到,稻浪翻滚,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场景。“目前水稻处于灌浆期,再过20多天就要收割了,今年产量比往年还要好。”鸿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东洲介绍说,“每年6月到10月种植水稻,11月到5月种植小麦,水稻平均亩产700公斤,小麦平均亩产500公斤,稻麦轮作种植,除去土地改良、雇用工人和土地租金等费用,年纯收入可达3300余万元。”

永济市栲栳镇田村,是一个“户户开饭店、人人搞餐饮”的“三产村”,在这里,村民王林种了全村一半,2200多亩粮田,年收小麦、玉米超过百万公斤;另一半,也全在王林手里不完全托管着。4台联合收割机,3台拖拉机,1台打药机,还有许多小型机械,是王林的全部身家,这些机具价值200万元,是王林规模种植赚钱获利的最强班底。“我现在种1000多亩地,比原来种三五亩要轻松,亩均效益也更好。”王林说。一年稳稳收入50多万元,这样的收益与在外开饭店的乡亲比,也绝对硬气。

同样,在这个季节,河津市黄河滩和平农场的千亩高粱地里,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收割机来回穿梭收获着高粱,不到1小时的时间,一辆运输车就装满了高粱。9月20日,记者见到了和平农场管理高粱地的负责人王占强,他介绍说:“高粱收获期间,客商每天在地头等着,一点也不愁卖。今年雨水好,每亩能产35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3.1元的价格算,再减掉前期的各项投入,今年我们农场的高粱纯收入40余万元。”

9月,三晋大地,田野村庄,到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今年我省夏粮喜获丰收,秋粮丰收在望。全省小麦播种面积803.4万亩,夏粮总产达到236.8万吨,增长4.0%;夏粮亩产294.3公斤,增长7.6%,再创历史新高。

黄花地里晒丰收

“今年的黄花产量整体不错,价格也可以,是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年!”9月13日上午,大同市云州区志海黄花专业合作社监事杨旗,穿着一身光鲜亮丽的衣服,相约几个好友,载着一大车黄花产品,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征程。他说,要去北京参加农民丰收节活动,与全国各地的农民代表一起庆丰收、话幸福。

临行前,杨旗一脸自豪地对记者讲,依托“大同黄花”,今年可是足足赚了一把,种黄花的热情更高了。“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我们有机黄花种植基地调研,称赞‘小黄花大产业’,还嘱托我们要把黄花变成致富花。”杨旗说,“今年是产销最旺的一年,当月采摘、当月加工、当月销售,农民在8月底就实现了收成变收入。”

在云州区唐家堡村黄花基地,上万亩成片的黄花在秋风吹拂下摆动身姿。唐家堡村村民唐万,这些天几乎每天都会在路边销售一些自家的农产品。

50多岁的唐万一共有20多亩地,多数种了黄花。“黄花产业发展起来以后,政府的扶持也多了,一年一亩补助500多元。特别是加入了志海黄花专业合作社后,土地入股、黄花统一收购,光景一年一个样,给儿子在市里买了车和房子,手里还有了不少存款……”唐万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光黄花我就收入了5万多元。”

“村里5290亩耕地,4200亩都是黄花,往年农户跟企业之间缺少对接的平台和桥梁,今年党支部积极与企业联系,按照企业的标准,与合作社、农户分别签订种植、收购协议,保证了所有农户的利益。”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师伟这样说。

“大同市云州区黄花有着600多年的种植历史,今年的黄花总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值达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如今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致富花。”云州区黄花办主任安一平告诉记者,黄花作为大同市云州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年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云州区50多家合作社都建立了冷库,对老百姓摘下来的鲜黄花应收尽收。今年夏天受冰雹雨水影响,保险公司对黄花种植户每亩地都有20%-30%的理赔,能把农民开春时节除草、人工等费用追回来。下一步云州区将调整黄花深加工项目,打造精品黄花菜,延长黄花产业链,推出美容、文化、食品等黄花产品,并打造以黄花产业为主导,寓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希望通过全产业链发展让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越走越宽。

功能农业风头足

“我的愿望是让百姓吃上口感出众、营养丰富的黑小米,同时带动更多老乡致富。”8月26日,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山西选拔赛暨2020年山西省星火项目创业大赛决赛现场,郝卫芳轻声细语却充满力量。

此次决赛,郝卫芳带着精心打造的富硒黑小米,展示了她的“功能农业+精准扶贫项目”——“硒望田野”,获得返乡农民工及新型职业农民组三等奖。

刚刚获奖的郝卫芳顾不上歇息就马不停蹄地回到了家,因为家里的谷子马上就要收获了,她要给乡亲们指导指导。

33岁的郝卫芳当年从大同大学毕业后,在太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2014年和丈夫张晓军回到老家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开始创业,试着将自家种的黑小米在微信里销售,很快收获了第一批客户,受到极大鼓舞。2015年,在晋中市开发扶贫协会的支持下,郝卫芳夫妇注册成立了晋中市丰谷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在家乡的土地上发展功能农业——种植、销售富硒黑小米。

打造基地、指导村民种植、注册商标、市场开发,从2016年开始,郝卫芳每天围着黑小米转。为开拓市场,她背着一口锅和家乡的黑小米走遍了中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实现了每年300多万元的销售额,每亩土地增收近1000元,带动了家乡200户贫困户精准脱贫。带着软软、糯糯、香香的黑小米粥,今年1月10日,郝卫芳登上央视经济频道《创业英雄汇》栏目的舞台,用优质的产品和真情打动了评委和观众,收获了全国不少客户。“创业后,老百姓的信任是我最大的收获,他们淳朴的笑容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为此,我把带领他们脱贫的责任扛在肩上。”郝卫芳说。

如今,晋中功能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为146个,累计示范推广富硒作物面积12.36万亩次,发展了小杂粮、水稻、小麦、富硒醋等9大类、36种、98款富硒农产品,受益农民9.96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5.28万人次,人均年可增收1500元以上,有效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

运城苹果叫得响

9月8日,熙熙攘攘的运城北站,一位满怀喜悦的庄稼人在大伙儿的簇拥下走出大厅。他叫王万保,是临猗县万保果品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社长。此刻,他刚从广州参加全国果品年会归来,又一次拿回了苹果金奖。

在运城,王万保是红人,大家笑言比他的苹果还要红。在上世纪80年代,当王万保靠发展苹果产业成为万元户后,全村都沸腾了,因为当时的“万元户”实在是屈指可数。没过几年,附近村家家户户都跟着老王种上了苹果树,十村八庄的乡亲们纷纷跑来参观、取经,王万保给大伙讲技术、买果苗,忙得团团转。

如今,王万保的合作社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绿色无公害苹果。为了提高苹果文化品位,王万保与果农探索生产艺术苹果,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在果面上显示出河东名人、河东名胜、八仙过海、西游记等系列艺术图案,配套16种精美的果品包装,使消费者能感受到运城“古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杭州名优水果博览会上一炮走红。合作社还制定了《果农诚信经营十不准行为规范》,杜绝欺诈销售行为。如今,王万保牌果品畅销全国28个省区市、56座大中城市,与北京新发地、武汉中百集团、重庆中百集团、广州水果批发市场等企业成功实现农超对接,出口俄罗斯、印度、阿联酋等国家。从2010年至今,合作社每年销售苹果上亿斤,累计为当地果农增加收入5亿多元。今年在疫情影响下,王万保的合作社销售苹果1亿公斤,其中30%是通过网络完成销售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万保通过“云”销售方式先后销售果品2500万公斤,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今年,运城市围绕《山西运城水果出口平台建设规划》,全力建设果业标准化生产、检验检疫和贸易营销“三大体系”,持续发布运城苹果价格指数、丰富中国山西(运城)果业出口信息网功能、拓展果品安全溯源体系、创建智能果园,合力叫响“运城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今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动态稳定在330万亩。果品产量预计为550万吨,其中,苹果产量预计达到300万吨。1月-8月,全市出口果品17.24万吨,同比增长8.6%;果汁出口6.27万吨,同比增长206%。

有机旱作助高产

秋日的午后,沁县的山山峁峁一片翠绿。次村乡次村村民康润芬站在山坳中的旱地有机谷子地里,看着沉甸甸的谷穗,喜不自禁。

“这片地的谷子都长得不错,再过一个月就可以采收了,今年可是个丰收年。”

50岁的康润芬是贫困户,她和丈夫平时靠种植玉米、谷子、高粱来维持生活。由于夫妻俩不懂种植技术,虽然家里有15亩地,但收入全看天意。加之夫妻俩都有慢性病,种地这些钱全用来吃药了。2015年康润芬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同年,沁县常庆经济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有机认证,动员群众入股合作社种植旱地有机沁州黄。合作社统一为社员提供种子、农家有机肥、田间管理、采收和销售服务。“保姆式”服务打动了康润芬,她毫不犹豫地拿出5亩地入股了合作社。

如今,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康润芬家的沁州黄谷子从种植到管理、从采收到销售都由企业和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让她没有了后顾之忧。种出来的有机小米质量比普通小米更好,价格也更高,合作社每年以普通谷子的双倍价钱收购她的有机沁州黄谷子。

康润芬的5亩地每年亩产能达到150多公斤,合作社每年以高于7元的保护价收购,纯收入稳达万元。跟种植普通小米相比,投资少了,价格翻倍了,利润增加了。

入股合作社后,农闲时,勤劳的康润芬还在合作社里打工,无论是基地的管理还是小米的包装,她都干得得心应手。每年她在合作社里打工80天左右,收入也能增加6000余元。

康润芬凭借这份“有机”事业铺就了致富路,说话有了底气,脸上也有了笑容。她准备再拿出3亩地入股合作社,让“有机”收入再翻一番。(山西日报记者王秀娟 李宁波 赵志成 李家鸣)

原标题:《丰收之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