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入推进“六清”行动 决战决胜扫黑除恶|政法机关扎实开展“六清”行动决战决胜扫黑除恶综述

2020-09-25 17: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线索清仓”“逃犯清零”“案件清结”“伞网清除”“黑财清底”“行业清源”——今年4月8日,中央政法委秘书长、全国扫黑办主任陈一新主持召开全国扫黑办第9次主任会议,提出深入开展“六清”行动,展开扫黑除恶大决战。

清彻底、清到底、清干净!这是决战扫黑除恶的冲锋号,也是专项斗争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庄重承诺。

言必信,行必果。近半年来,全国政法机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责任担当,以披荆斩棘、滚石上山的决心和勇气,深入开展“六清”行动,推动形成专项斗争的压倒性态势,扫黑除恶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促进了社会生态、基层政治生态、营商环境的改善,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评价说,全国扫黑办部署开展“六清”行动,再度掀起荡涤黑恶势力的强大攻势,不仅让扫黑除恶收官战有了更清晰的路线图,有效打击和震慑黑恶势力,也积极回应了社情民意,进一步塑造了公众的法治信仰,极大鼓舞了全社会同黑恶势力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有力推动专项斗争走向胜利。

制定目标挂图作战

随着扫黑除恶的深入推进,一大批黑恶势力被铲除,一大批“保护伞”被揪出,2019年打掉的涉黑组织数,起诉、判决涉黑涉恶案件数,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数,以及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立案数均大幅增长。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年是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收官之年,越到关键时刻,越需要咬紧牙关、一鼓作气、乘势而上。

为深入推进“六清”行动,全国扫黑办推出一系列“硬核”举措:

——亮出督导利剑,层层传导压力。从7月20日起,全国扫黑办派出32个特派督导组分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重点地市开展特派督导,深挖问题线索、形成整改清单。

——实行领导包案,带动比学赶超。哪里有难啃的黑恶犯罪“硬骨头”,就要到哪里去督办。全国扫黑办主任、副主任包案督办30起大要案件,带动各地省级领导包案305起、市级领导包案1700余起。

——坚持响鼓重锤,倒逼“后进”地市。在去年确定32个进展处于相对滞后的地市作为重点推进地市基础上,今年5月又确定32个重点地市,列为全国扫黑办督办对象,压实责任,倒逼“后进”地市迎头赶上。

从召开全国扫黑办主任会议加强部署到全国扫黑办领导同志分片调研推动相关工作,从召开挂牌督办案件推进会到连续举办4次挂牌督办案件新闻发布会……一系列举措,为持续深入推进“六清”行动注入了力量。

以上率下,挂图作战。各地聚焦“六清”目标,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精准持续发力,实现打击战果更加凸显,案件办理更加高质高效,“打伞破网”更加深入,行业乱象整治更加有力,群众满意度更加提高,服务大局成效更加明显,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打下坚实基础。

线索清仓逃犯清零

发布5万份悬赏通告、对逃犯亲友全面走访摸排、进山地毯式搜寻……惊慌失措的河南平顶山涉黑逃犯高某一路徒步南下,靠要饭过了一年多,发现自己仍没逃出警方布控圈,只得投案自首。

这是各地公安机关推进“逃犯清零”的一个缩影。

涉黑涉恶嫌犯在逃,案件就难以攻破,正义就得不到伸张,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就会大打折扣。

公安机关雷霆出击,迅速掀起强大追逃攻势。

——落实责任,组建专班。公安部发布涉黑涉恶人员A级通缉令,明确各地公安机关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追逃“清零”行动第一责任人;各地成立“清零”行动指挥部,组建追逃工作专班,制定任务责任清单,实行挂账督捕。

——依法追逃,虽远必追。各地发布涉黑恶犯罪在逃人员通告、通缉令等,表明法律立场,广大民警深入在逃人员家中,宣传法律政策,敦促投案自首。广东、安徽、福建等地公安机关启动国际警务合作机制,开展跨境追逃。

——科技引领,智慧追逃。浙江、广东、山西等地公安机关依托智慧警务平台等,提升追逃成效,实现精准缉捕。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截至今年8月中旬,全国1712名目标逃犯已到案1511名,到案率达88.3%。其中境内涉黑涉恶目标逃犯到案1432名,到案率96.7%

与此同时,“线索清仓”深入推进:全国扫黑办直接核查重大线索,各省级扫黑办逐条过筛、回溯核查、扩线深挖重要线索,各地市兜底核查其他重点线索,实现对1.5万条群众反复举报线索“再起底”,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陕西采取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异地用警、指定管辖、提级督办等措施核查线索,全国扫黑办交办的1175件线索全部重新核查完结,经核查发现涉嫌黑恶犯罪等刑事犯罪线索348件。

针对饶拾元涉黑组织在当地根深蒂固,“关系网”盘根错节这一情况,四川省公安厅果断采取提级办理措施,成立多个突击队,深挖涉黑线索,侦破犯罪案件44起,其中隐案积案7起,将该涉黑组织一网打尽。

办案打伞断财同步

6月7日,青海西宁法院对袁氏兄弟涉黑案作出一审宣判,分别判处袁氏兄弟有期徒刑25年、23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该案为全国扫黑办督办案件。办案过程中,专案组成立“打财小组”,依法查封涉案财产1.7亿元;深挖背后“保护网”,41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政务处分,4名公职人员被移送检察机关。

坚守法治定力,弘扬法治精神。各地在部署开展“涉黑涉恶在办案件百日攻坚战”过程中,坚持将打伞破网与打财断血同步推进,在推动“案件清结”的同时实现“伞网清除”“黑财清底”,提升了办案质量,确保了司法公正。

——保质加速,防疫办案两不误。北京、江苏、安徽等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推开“云端审判”、创新推行“入所审判”、积极推动“现场审判”,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办案速度,推进“积案清零”。

电子卷宗、远程提讯、线上开庭……江苏苏州法院通过多地远程视频、互联网直播等方式,先后完成梁某伟等15人涉黑案、吴某东等14人涉黑案的庭审工作。

各地政法机关还通过实行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法院院庭长办案机制,探索异地办案、集中管辖,推行刑事辩护全覆盖等举措,严把案件质量关,坚决做到不拔高、不降格。

——深挖彻查,一查到底不姑息。各地坚持“两个一律”“一案三查”,完善纪法协调联动机制,既坚持“大伞”“小伞”一起打,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又注意将一般违法违纪行为与故意包庇纵容黑恶势力区分开来,推进“伞网清除”。

辽宁在确保“一案三查”前提下,针对部分案件立案后查处进度缓慢,迟迟不能结案问题,集中调度、逐案督导,今年前8个月全省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933件,同比增长71.51%。

——精准甄别,财产区分明界限。各地逐项甄别黑恶势力控制企业和项目资金来源、财产权属情况,确保黑财悉数查处,推动“黑财清底”。同时,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非法财产,切实保护合法财产、合法经营。

“六清”行动以来,北京公安机关对黑财收缴不到位的案件,开展“回头看”,新增查处涉案资产9800万余元。

强化整治行业清源

长期盘踞殡葬行业,采取暴力、威胁等手段,强迫逝者家属接受其提供的殡葬服务,坐地收赃……前不久,湖北省崇阳县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殇夫班子”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中,深挖当地殡葬行业乱象,制发检察建议书并跟踪问效,推动该行业管理日趋规范,群众拍手称赞。

源头治理,治本之策。在推进扫黑除恶过程中,各地以“三书一函”为抓手,加大突出问题摸排整治力度,大力推进对传统行业粗放管理、资源行业非法垄断、娱乐行业藏污纳垢、新兴行业野蛮生长等问题的整治,推进“行业清源”,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聚焦重点,健全机制。各地集中整治社会治安、乡村治理、金融放贷、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十大行业领域涉黑涉恶突出问题,完善政法机关与行业主管部门行刑衔接机制,健全市场准入、规范管理、重点监控等日常监管机制,实现全链条打击整治。

天津深入推进土地管理领域“行业清源”,在依法严厉打击“村霸”的同时,开展专项巡视找准病灶,政法机关与规划资源部门密切配合,通过整治私搭乱建小作坊、攻坚土地领域非诉执行案件、依法办理非法占地刑案等,促使土地管理领域实现由“乱”到“治”。

——跟踪问效,不走过场。重庆、云南、安徽等地严把“三书一函”质量关,加强对“三书一函”的跟踪问效,落实反馈机制,推动各行业部门强化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一案一整治”,细化整治方案,确保问题得到彻底整改。

针对前期少数被建议单位存在治理不积极、回复不主动的情况,安徽芜湖公安机关及时建立追踪问效三级监督机制,被建议单位要向制发单位、同级扫黑办、所涉行业监管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交账、销号,进一步压实了主体责任。

——关口前移,防微杜渐。各地深入研究黑恶势力涉足的新领域、采取的新手段、呈现的新形态,及时发现掌握重点行业领域乱生恶的动向、恶变黑的苗头,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对策措施,努力做到防微杜渐。

黑恶不除,民不安、国不宁。

扫黑除恶,得民心、顺民意。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各级政法机关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迎难而上、破局开路,深入开展“六清”行动,持续保持对黑恶势力的强大攻势,推动扫黑除恶向纵深发展,为夺取专项斗争全面胜利而不懈努力。

来源:法治日报

巢湖市人民法院

尚法 崇德 持廉 守正

原标题:《深入推进“六清”行动 决战决胜扫黑除恶|政法机关扎实开展“六清”行动决战决胜扫黑除恶综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