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红山|一周热点速览(9月21日——9月27日)

2020-09-27 16: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周

关于悬挂国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的倡议书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为营造热烈、喜庆、团结、向上的节日氛围,进一步提高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国旗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豪情壮志,在国庆节来临之际,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在此向社会各界郑重倡议:

一、国旗是国家的形象和符号,体现着国家主权和尊严,爱国旗等于爱祖国。各级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苏木、学校园所、居民小区、临街商铺等,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悬挂国旗,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积极的行动,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国旗的尊重。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必须依法使用国旗,做到国旗的位置不低于其他旗帜,不被其他物品遮挡,不交叉悬挂、竖挂或者倒挂国旗,不使国旗与其他旗帜相交,不悬挂和使用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不使国旗落地。

三、希望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悬挂国旗,表达对伟大祖国由衷的祝福,展现全区2500万各族儿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精神风貌,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内蒙古大地,让文明之花开遍内蒙古的每个角落。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办

2020年9月21日

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本周

人民日报头版聚焦内蒙古!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我国沙地沙漠生态修复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记者:刘毅 张枨

一片片樟子松、沙柳、柠条、花棒绿意盎然,牢牢拴住脚底黄沙;

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舍饲圈养,富民产业既治沙又治穷;

一座座沙丘或止步不前,或变矮变小,或彻底消失……

这是金秋时节记者在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采访时,看到的情景。

作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沙地沙漠生态修复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防沙治沙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举世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从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均保持缩减态势。“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国际社会纷纷点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毛乌素沙地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困难面前绝不低头

“这棵树是1989年种下的。”指着一棵几十米高的杨树,殷玉珍对记者说。她伸出双臂搂这棵树,发现还差几十厘米才能环抱得过来。道路两侧,两行杨树整齐排列,绿树成荫。

杨树、旱柳、沙柳……“这片林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殷玉珍说。她1985年嫁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当时黄沙漫漫,一片荒凉。一个半掩在荒沙里、随时可能被沙子吞没的“地窨子”,就是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的新房。

“这辈子宁肯种树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从1985年开始,殷玉珍和白万祥持之以恒在沙地种树治沙。寒来暑往,他们把6万多亩荒沙变成了生态庄园。

虽然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劳模、治沙女杰,54岁的殷玉珍仍然在治沙一线劳作。今年春季,她带领50多名农民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种下了2000多亩樟子松。“戴上口罩,做好防护,我和大伙儿一起加班加点地干。种树可一点儿都耽误不得!”殷玉珍说。

殷玉珍的脖子上,有一大块贴过膏药的痕迹。“背树挑水压出了颈椎病,脖子这块儿僵硬着呢。”长期的劳累使她落下了不少病痛,不过她说,“不奋斗,哪能过上好日子?种树治沙,我还要坚持干下去!”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毛乌素沙地绿色延展、沙丘退却的沧桑巨变,正是殷玉珍们锲而不舍、持续奋斗的结果。

毛乌素沙地南缘,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城东北30多公里处,有个地方名叫“狼窝沙”。如今年近古稀的定边县农民石光银,从小在这一带的沙窝里长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开始尝试造林治沙。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台后,他带领妻儿,把家搬到沙区,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沙3000亩的合同。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活着就要把治沙进行下去!”石光银说。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石光银和乡亲们营造出一道绿色生态屏障。石光银成为“治沙英雄”,“狼窝沙”成了满目青翠的“金沙窝”。

毛乌素沙地横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宁夏盐池县。一代代治沙人扎根荒漠、造林绿化,一步步遏制住肆虐的风沙。

“1957年建园时,这里全是流动沙地,植被盖度仅为1.8%,只有20多种植物。”在地处榆林市榆阳区的红石峡沙地植物园里,陕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说,“经过几代人60多年艰苦奋斗,这里现在已全部改造为固定沙地,这个园子成为我国沙旱生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目前保存超过500种优良固沙植物,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稳定林分,森林覆盖率达到67%。”

樟子松林茁壮生长,树下灌木和杂草生机勃发。用脚拨开林下黑色的腐殖层,只见几厘米厚的腐殖层下,就是黄沙。这片樟子松林,是陕西省治沙研究所1964年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引进栽植的。经过不懈努力引种成功的樟子松,成为我国北方多个地区造林治沙的主要树种,仅榆林市樟子松成林面积就达150万亩。

这里向南3公里,就是榆林城区。“历史上,毛乌素沙地风沙南侵,榆林城曾3次南迁,风沙威胁着人民的生产生活。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持之以恒的防沙治沙,如今绿色不断往北面的沙地扩展。”石长春说。

库布其沙漠

尊重自然,科学治理,植被覆盖率达到53%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一棵三角叶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但在库布其治沙人看来,这是一棵“失败的树”。“我们称它为‘教训树’。”亿利集团沙漠研究院院长张吉树对记者说。

这棵杨树种植于20年前。当时,为了在种树的同时发展产业,亿利人远赴美国西雅图,考察同纬度地区的树种,花费2700万元引进三角叶杨。结果,种下的大量三角叶杨由于用水量太大而“水土不服”。亿利人从中得到了深刻教训,改为种植以灌木为主的节水、抗旱植物,用这些先锋物种治理沙漠。

吃一堑,长一智。亿利人在此后的治沙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探索运用了许多新方法和技术。

在沙丘上种一株沙柳需要多长时间?亿利人给出的答案是10秒钟!植树工人将一根长长的硬水管插入沙丘,水压立刻在沙地上冲出一个深约1米的细小孔洞,拔出水管,沙柳随即被插入孔洞,栽植完毕。挖坑、栽树、浇水3个步骤一气呵成。张吉树说,采用这种微创气流植树法,减少了沙地扰动,可保证沙地墒情,一次最多消耗3升水,比传统的挖坑栽树法节水50%,成活率也由40%左右提升到90%以上。

亿利集团参与的“风沙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飞播与无人机治沙,原位土壤修复,光伏提水灌溉,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沙袋沙障……库布其治沙人尊重自然规律,依托科技创新,推广应用许多新模式、新成果,使沙漠得绿色,企业得利润,农牧民得实惠。

光伏板一块接着一块,以往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变成了“蓝色海洋”……这里是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磴嘎查的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沙漠集中连片光伏发电基地。

“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达拉特旗发改委主任李锐介绍,这个光伏基地已稳定发电16亿千瓦时,不光发电,还能固沙治沙。项目采用“林光互补”的模式,在主干道两侧打造防护绿化带,在光伏阵列之间种植红枣等经济林,稳固流沙、抵御风沙。

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在这四轮驱动下,库布其沙漠治理取得显著进展,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以上,植被覆盖率达到53%,降雨量和生物种类大幅增长,沙尘天气明显减少。

“茫茫万亩沙,从来无片瓦。”这是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以前的真实写照。官井村被库布其沙漠包围,提起幼时的风沙天气,57岁的高二云至今心有余悸:“沙子有时甚至快把房子埋了,顺着沙丘一路走,能从后墙进院。”

“老辈人都盼着这里能绿起来,我父亲名叫高林树,二叔叫高树林,三叔叫高有树。”高二云说,“现在全村有19万多亩林地,生态改善了,收入增加了。我家去年种了150亩玉米、养了120只羊,再加上卖沙柳种条,收入40多万元,在村里是个中等水平。大伙儿祖祖辈辈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浑善达克沙地

系统治理,综合施治,土地退化沙化趋势总体遏制、局部好转

浑善达克沙地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恩克宝力格嘎查牧民阿毕日米德笑容灿烂。他家通过“减羊增牛”、调整结构,在减轻草原生态环境承载压力的同时,实现了增收致富。

1996年,面对草场退化、风沙逼近的窘况,阿毕日米德将养的300多只羊卖掉,购进20多头牛。“羊多、吃草多,草场撑不住,收入还不多。牛少、吃草少,肉多价还高。”今年65岁的阿毕日米德说,“国家还有草畜平衡补贴。如果超载过牧,要对我处罚哩,咱可不干这亏本买卖。”

去年,阿毕日米德家的牛犊销售收入加上草畜平衡补贴,有几十万元。如今,草场生态恢复如初,阿毕日米德和其他牧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美。

“我们采取‘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林草水结合’的方式,探索推行符合锡林郭勒牧区沙区实际的治理模式,以草畜平衡为重点,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减轻沙地生态压力,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保护生态的重要举措。”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巩和平介绍。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注重草畜平衡,这是浑善达克草场恢复的主要举措。而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则是提高浑善达克沙地治沙造林成效的“秘诀”。

“猪上房、羊上墙、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粮、沙子埋房。”几十年前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流传的一段民谣,描绘的正是当地面临的严重沙化问题。2000年,多伦县风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

近年来,多伦县实施了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累计造林13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7.9%。

穿行于樟子松林间,巩和平对记者说:“我们分类进行沙地综合修复治理,将自然恢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遵循植被生长规律,考虑水资源、水生态容量,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分类指导、分区施策。”

63岁的马春青是多伦县胜利村村民。在他记忆中,小时候浑善达克沙地也曾有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可后来由于气候干旱、过度放牧等,当地生态急剧恶化、沙化严重。

“为了子孙后代,咱必须得种树治沙!”1997年,马春青响应政府号召,承包了1500亩满是流动沙丘的荒山,带上一家老小上山种树。起初,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加上没有经验,马春青栽种的杨树、榆树等,成活率很低。马春青不断探索、四处请教,最终发现种植樟子松成活率较高,于是改种樟子松,混种杨树、杏树等本土树种,成活率不断提升。1500亩荒山终于逐渐变为了绿洲。“种树得讲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马春青说。

2000年以来,锡林郭勒盟沙地治理成效显著。浑善达克土地退化沙化趋势呈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

科尔沁沙地

发展产业,绿富同兴,昔日沙地变成“绿色银行”

“咱这心血没有白费,值得!”站在治理过的沙地上,宝秀兰眼中满是喜悦。眼前,黄柳、杨树、榆树、柠条等竞相生长,难以想象,20多年前,这里只有孤零零的一棵榆树。

47岁的宝秀兰是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人。这里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旗有32个村庄因被沙漠围困,不得不整体搬迁。27年前,宝秀兰嫁到奈曼旗南包头嘎查时,四周尽是沙子,夜里一阵大风,风沙就会堆上墙。

“再也不能这么活!”宝秀兰和丈夫下定决心种树治沙,解决生计问题。1997年,宝秀兰和丈夫承包了2500亩沙地。夫妻俩骑着骆驼到50里外,砍下黄柳枝条运回来,一枝一枝栽进沙窝里……到2010年,2500亩沙地全部得到治理。

生态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宝秀兰家的牛如今已达100多头,全部舍饲圈养。“风沙少了,地里一年能收青贮30万公斤,柠条平茬后作饲料,省下不少钱。”她说,现在一年收入有30多万元。在宝秀兰的影响带动下,嘎查治理沙地6万多亩,植被覆盖率达50%以上,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为发展沙漠旅游,嘎查专门留下2万亩沙地,骑骆驼、牧家乐、民俗美食等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如今,嘎查人均年收入达9500元,16户贫困户去年全部脱贫。

近年来,通辽市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生态建设项目,致力于绿与富双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镇,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曾经寸草不生的50万亩沙地综合治理区,如今已长满了樟子松、五角枫、榆树和蒙桑,植被覆盖度由原先的不足5%,增加到现在的80%以上。

这片沙地的治理,使努古斯台嘎查村民春梅一家摆脱了贫困。春梅家有530亩地,以前沙化严重,77亩玉米地收成很少,一家6口年收入不足1万元,成了贫困户。

前些年,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春梅将沙化严重的土地流转给国有林场栽树,拿5万元流转费买了4头基础母牛,发展养殖。丈夫成为生态护林员、护草员,一年收入两三万元。“现在沙地绿了,青贮收成也好,牛有12头了。一年纯收入十几万元。”春梅一家实现了稳定脱贫。

“我们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发展黄牛养殖等产业,使沙地变宝地,广大农牧民离土不离乡,生态更绿、腰包更鼓。”科左后旗旗长何志伟说。

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镇锦绣海棠示范基地,果实挂满枝头。3000亩沙地变成如今的果园。林农滕大勇说:“锦绣海棠能够生长25年左右,在防风固沙的同时,一年每亩收入近万元。”

“科尔沁沙地生态状况恶化趋势整体被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状况全面好转。”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吕国华说,“全市20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沙区植被盖度明显增加,粮食和饲草产量增长,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来源:人民日报

本周

赤峰市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

为助力“五个大市”建设,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形成“以会议促开发、以会议促建设、以会议提形象”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格局。9月23日,全市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会议以现场观摩和总结大会相结合方式进行,会期2天半。市委书记孟宪东,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旺盛等市四大班子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第二届旅发大会围绕旅游业“六张王牌”建设主题,由主打契丹辽文化体验游、大漠极限运动游、史前文化研学游和近郊乡村游王牌的巴林左旗、翁牛特旗、敖汉旗、松山区四个地区承办。首日上午,与会人员在敖汉旗和松山区实地观摩重点旅游项目,交流旅游产业发展经验。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现场图片

more+

来源:“赤峰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微信公众号

本周

新冠病毒尚未消失,假期出行仍需谨慎——双节期间疫情防控提示!

“两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温馨提示

广大市民朋友们: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目前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巨大。9月19日北京市卫健委通报新增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云南全省已经全面进入“战时”状态。结合近期国内多地通报的疫情情况,除了境外输入病例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外,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也出现了“回弹”,值得大家警惕。2020年国庆节、中秋节假期将至,赤峰市疾控中心现向广大市民发布温馨提示如下:

一、非必要不出境,避免前往有疫情的国家或地区。如必须出境,请密切关注当地疫情防控信息,携带充足的防护用品,全程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不聚集、不聚餐,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在境外要减少不必的外出。

二、要根据自身健康情况合理安排出行,准确掌握出发地、途经地和目的地疫情情况。了解目的地是否属于低风险地区、旅游景区是否开放、当地防控措施及外来人员疫情防控政策等情况。利用手机短信、新闻媒体等时刻关注疫情变化。

三、在出行过程中要及时做好个人防护,携带口罩、手套和消毒剂等防护用品。游览、入住酒店、购物等全程都要佩戴口罩,确保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要尽量避免多人同时出行。

四、进入景区时要严格遵守景区疫情防控要求。在售票处、游客中心和景区内相对封闭的场所时应避免人群聚集。积极配合景区工作人员安排。购买门票时尽量采取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购票,减少现金的使用。游览时应拒绝参加景区组织的聚集性活动。减少缆车、游船、电瓶车、景区内部交通车等交通工具使用频次,如确需使用的要采取与他人隔位就座的防护措施。

五、用餐时要采取分餐模式,使用公筷公勺和一次性餐具。要与其他客人隔桌而坐或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聚集。要选择煮熟的食物,谨慎购买、生食进口冷链海鲜产品,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六、购物时要尽量避免与售货人员交谈,减少肢体接触频次。条件允许时对所购买商品进行消毒。

七、进入住宿场所登记时要采取非接触方式办理登记入住。避免多人同乘一部电梯。进入房间后要确认房间是否已经进行消毒并开窗通风。要避免使用中央空调,尽量使用自带或一次性洗漱用品以及床品。对当日所穿外衣、鞋子和手套等要进行预防性消毒。

八、在旅游过程中要时刻留意当地公布的疾控中心和定点医疗机构电话。密切关注自己的体温和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应立即联系当地疾控中心,按要求做好防护并及时就医。

赤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年9月21日

广大赤峰市民: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

每一个你都很重要!

每一个你我们都很在乎!

请照顾好你自己!

来源:赤峰发布

本周

赤峰四中桥北新校投入使用 校园面积为红山区最大

赤峰四中

(网络图片)

近日,赤峰四中桥北新校(以下简称桥北四中)正式投入使用,首批高一新生已入学。

桥北四中位于桥北动物园东侧,六大份村附近。校区占地面积180余亩,按全国示范校标准设计,是市区两级政府重点打造的高标准现代化高中。经过两年建设的桥北四中成为目前红山区面积最大的学校,也是赤峰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基础设施较为领先的学校,填补了桥北新区普通高中的空白。

2016年起,桥北四中借址赤峰红山中学,蓄力打造出一支一流的教师团队。学校现有教师116人,皆是从赤峰四中和旗县、其他盟市的优质高中调来的优秀教师以及全国各知名大学招录的毕业生和研究生。

桥北四中校长杜延辉介绍,算上今年高一新招的17个教学班、630名学生,学校共有31个教学班、1296名学生。目前除了校园路面、绿化等还在施工外,教学楼、宿舍楼、体育馆、食堂等区域皆已投入使用。

来源:红山晚报

本周

赤峰规范办学严守“十条底线” 触碰底线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9月23日,记者从赤峰市教育局获悉,今年9月至明年1月,全市开展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专项治理行动,严守“十条底线”。

据了解,为进一步规范全市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我市在落实好国家、自治区规范办学行为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严守“十条底线”专项治理行动。

此次专项治理行动的内容包括:

严禁超课标、超进度教学,小学一年级必须“零起点”教学;

严禁小学一、二年级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严禁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

严禁一、二年级组织校级、县级通考,取消小学一、二年级百分制评分,实行表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

严禁以教学成绩片面评价学校和教师;

严禁歧视、孤立和体罚学生;

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严禁侵占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和音乐、体育、美术、劳动课课时;

严禁乱发、滥印教辅资料;

严禁向学生施加过重心理压力。

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触碰“十条底线”行为实行零容忍,举报一起查处一起。对治理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及个人依法依规严肃问责。市教育局将通过大数据监测、调查问卷、随机抽查、实地督查等方式对各地各校规范办学行为专项治理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向社会公布督查结果。

此外,在专项治理行动中,教育部门将进一步完善特殊学生关爱、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校园欺凌防控、女童保护、控辍保学“双线控辍”等机制。

来源:红山晚报

本周

红庙子镇举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表彰暨丰收节开幕式

下周

免费!8天!但注意......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9月24日表示,根据《国务院关于批转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的通知》,今年国庆节、中秋节假期,全国收费公路将继续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具体免费时段从10月1日00:00开始,10月8日24:00结束。普通收费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今年的“黄金周”假期是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以来首个长假期,又值国庆、中秋假期叠加,较往常多一天,公众走亲访友、外出旅游需求强烈,又由于境外游受限,因此节日期间国内交通网将保持高位运行。为保障十一长假期间人民群众安全、便捷、舒适出行,交通运输部将主要采取以下五方面措施:

一是加强疫情防控。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严格运输装备消毒,落实防疫措施和信息登记制度,切实强化运输供给、提高疏运能力、减少人员聚集,切实阻断新冠肺炎通过交通运输渠道传播风险。

二是抓好安全生产。强化“两客一危”、城市公共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执法检查,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经营者加强风险辨识评估,落实防控措施,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

三是开展分析研判。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掌握气象灾害信息并发布重大公路交通天气预警。

四是加强运行监测。落实部省会商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对重要运输通道、省界主线收费站、旅游风景点周边道路等路段的运行监测,确保遇有情况及时处置。

五是加强服务保障。完善信息发布体系,利用多种形式及时发布公路路况、交通气象、分流绕行等信息,引导公众合理安排出行。

孙文剑介绍,自今年5月6日全国高速公路恢复收费以来,国内疫情影响逐渐稳定,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至9月中旬,全国公路网交通量已略超去年同期水平。今年国庆节与中秋节叠加,共八天假期,也是今年疫情趋稳后的第一个长假,大家出行的意愿也比较高。交通运输部预测今年国庆假期公路出行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公众出行需求旺盛,假期高速公路网总流量将达到4.08亿辆次,全国公路网日均交通量预计将同比增长1%~3%。预计今年国庆假期全国公路出行以旅游、探亲为主,中短途与长途并重,小客车自驾出行比例相对较高。预计高速公路网日均总流量约5100万辆/日。

二是假期首日出程高峰突出,后期返程时间相对分散。预计假期前一天(9月30日)交通量将出现明显增幅,受晚高峰和提前出行的影响,15时至23时将出现持续性流量高峰,19时至21时出现拥堵,高速公路交通量预计超过4000万辆/日,整个国庆假期出程高峰为10月1日,其中10时—12时可能出现拥堵高峰,日交通量预计达到5400万辆/日。由于假期时间长,返程时间相对分散,预计6日前后为返程集中时段。

三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易发生拥堵缓行。各大中城市进出城高速公路路段、城市机场高速公路和通往热门景区公路局部路段车流量较大。上海、苏州、南京、深圳、杭州、北京、西安、重庆等城市及周边进出城高速公路易发生拥堵缓行。

来源:活力内蒙古

原标题:《中国红山|一周热点速览(9月21日——9月27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