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走晋商万里茶道丨羊楼洞:逢乱世罹战火晋商打造新基地;聂市镇:老宅院旧坟冢见证晋湘两地情

2020-09-28 13: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岳阳市史志办主任何培金老先生退休后一直从事聂市茶文化研究。图为何老先生为来访者讲解茶文化。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寇宁 摄

羊楼洞:逢乱世罹战火晋商打造新基地

羊楼洞的明清石板街。

地处湖北省赤壁市

有“中国青砖茶之乡”

“中国米砖茶之乡”

“世界茶业第一古镇”盛名

治学须交三哲友,喝茶要选五年陈。一生最爱清平日,做个羊楼洞里人。

清咸丰三年(1853),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军攻占南京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恰克图市场主要茶源地的闽北迭遭战火,晋商设在武夷山的茶场被战火阻断,造成茶叶产量锐减,收购价格大幅上涨。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军实行“厘金”制度,由武夷山远距离运输的成本显著增加,晋商损失惨重。乔家、渠家、常家和“大盛魁”等茶商财东审时度势,决定在以前虽已开发、但并未高度重视的两湖地区打造新的茶叶基地。

晋商各家迅速注入大量投资,扩大茶田,并精心传授栽植和加工技术,很快形成了以羊楼洞为中心的外贸新茶源地。这一举措,是近代茶叶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大变迁。这使得两湖地区有了大规模的茶园栽培,也迅速地推广了红、绿茶和砖茶的加工工艺。

9月19日,山西晚报重走晋商万里茶道采访团来到了湖北省赤壁市,近距离探访湘鄂交界处的羊楼洞古镇,感受晋商云集的茶叶重镇的魅力。

羊楼洞老街街景。

世界茶业第一古镇 运茶车辙今犹在

每一片叶都很轻,轻得可以停下一只蝴蝶和春天的翅膀;每一片叶都很重,重得可以承载中国赤壁以及一个叫羊楼洞古镇的山水。

采访团来到羊楼洞,映入眼帘的是典型的灰瓦白墙的温婉建筑,还有不远处传来潺潺的流水声。这个镇并不大,是个四面环山的弹丸之地;石板街也不长,遗存的街巷还不到一千米。但,羊楼洞的古朴和底蕴,以及与晋商的不解之情,让人倍感亲切。

羊楼洞不仅是“中国青砖茶之乡”“中国米砖茶之乡”,更被国际茶叶委员会命名为“世界茶业第一古镇”。6世纪,这里的茶叶就随商人的驼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亚。明清之际,随着制茶业的不断发展,羊楼洞集镇随之而兴。极盛时,有晋、徽、粤、湘、赣、鄂等“六帮茶商”汇聚,开设茶庄二百余家,人口近四万人。古镇有五条主要街道,几百家商旅店铺。羊楼洞青砖茶远销海外,成为“两湖茶产制造中心”“鄂湘赣三省茶叶产销集散中心”“中国大茶市”,素有“小汉口”之称。

羊楼洞镇现在的庙前街、观音街仍保存着明清石板街的古风貌,尚有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老商铺和古宅院。石板街长2200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当年运茶的车辙深槽随处可见。

六帮茶商聚此地 晋商占大半江山

沿石板路行走,远处一座高墙大院吸引了采访团的注意力。走近一看,墙上牌匾写着“长裕川茶庄遗址”。介绍写道:民国十二年(1923),山西祁县商人渠氏在此投资兴建长裕川茶厂,该茶厂当年生产、压制砖茶设备较为先进,以机械制茶为主。年生产砖茶4000担。长裕川为百年老店,主要生产青砖茶、红茶。(注:后经随团专家田建纠正:晋商渠家至此地经营茶叶,时间应为1795年,1923年应是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年份。)

抬眼细细打量这座曾经属于晋商的茶庄,感慨万千。虽内里已经荒草丛生,但明显高于周围建筑的大门高墙,让人仿佛又看到其当年的辉煌。赤壁市茶促会副秘书长饶洁告诉记者:“在清朝及民国时期,汉口有六帮茶商组成的茶业公所。这六帮茶商,按照地域分,是晋商、徽商、粤商、湘商、赣商及鄂商。羊楼洞的茶商群体,六帮茶商均有涉足。所产之茶,大宗销往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宁夏,以及俄国等地区和国家。仅晋商,就有旅蒙大商家‘大盛魁’,祁县渠家、乔家、何家,榆次常氏、孔家,太谷曹家,平遥朱家等大商号在此设庄办茶。”

在六帮茶商中,晋商占据大半江山。清光绪初年,是羊楼洞砖茶生产的极盛时期,茶庄达八十余家,两湖地区的茶山和茶庄几乎为山西商人所垄断,每个茶庄拥有数十万至百万不等的雄厚资本。晋商为外销而专门压制茶砖,每年收购老青茶34万担。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又发明了种铁压机,增大了压力,还改变了产品包装及外表形象。

当年,晋商与当地民众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呢?饶洁介绍:“晋商在羊楼洞的主要业务是收购毛茶、购置安装压茶设备、监督加工、包装和运输。当时均以手工生产为主,所用工具以竹木器为主,以松柴、薪炭为燃料。晋商不仅参与了芙蓉山(松峰山)一带的茶叶生产,并且支配了茶农的加工过程,与茶农之间形成了监制与包买的供需合作关系,把两湖地区变为外贸茶叶的经营基地,甚至买地修建私属的作坊、仓库和商号。”

无处不在“川”印记 与山西的不解缘

在采访的过程中,采访团发现大部分砖茶都压印有“川”字,很多晋商茶庄名字也都与“川”有关。这是为什么呢?

赤壁市万里茶道研究院研究员冯晓光介绍:“川”字牌青砖茶为百年品牌,其由来与古代圣贤有关,与地名有关,也与羊楼洞当地的三股泉水有关,是“人杰”与“地灵”相融合的神奇产物。

羊楼洞最早与“川”字有关的商号,是“大盛魁”开办的大玉川茶庄(后改名三玉川)。据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旅蒙商大盛魁》记载:“著名旅蒙商‘大盛魁’投资设立的三玉川茶庄,其据点就设于湖北蒲圻县羊楼洞。采茶的地方有三处:湖北蒲圻羊楼洞、蒲圻县与湖南临湘县交界的羊楼司、临湘县的聂家市。”

同时,“川”字商号与山西祁县渠家大院也有渊源。渠家大院门楼顶端有非常醒目的“纳川”二字,有海纳百川之意,既代表“聚财”,又寓意“包容”。渠家基业创办人、第十四世的渠同海(1723—1789),字百川。清乾隆中期,渠同海前往包头谋求发展,购置十余顷土地,独资经营菜园、粮食、油面、茶叶,兼营钱业生意,渠家从此发家。渠同海以“长源本晋川荣华万世年”十字,作为其孙子辈以下辈分的世系排名。后来渠家在羊楼洞开办的茶庄大都与“川”有关,也与辈分世系有关,如“长源川”“长盛川”“三晋川”“宏源川”等茶庄。

此外,“川”字商号也与赤壁别名“莼川”有关,蒲圻县,也有莼川之称。非常巧合的是,羊楼洞有观音泉、石人泉、凉荫泉等三股天然泉水,流经茶乡古镇,竟然也成为“川”字象形。

祖籍山西的七旬老人念念不忘家乡情

从羊楼洞古镇出来,不远处山脚下,有一处碧水盈盈的四方小池。细一看,池底有噗噗向上冒出的小气泡。这便是羊楼洞有名的天然泉——观音泉。观音泉位于松峰山与马鞍山之间的峡口上,是古代蒲圻48个名泉之一。观音泉清澈见底、味道甘甜,无论是名气,还是水质,在48个名泉里,都是数一数二的。

据当地人介绍:没有自来水的年代,观音泉是古镇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源,也是很多茶庄加工砖茶的水源。没有冰箱的年代,整个夏天,每天来观音泉打水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几乎每一个古镇上的人,都是喝观音泉的水长大的。

年过七旬的刘萍,是赤壁禅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一直守护观音泉。刘萍女士祖籍是山西太原,祖上为清政府专管发放票引的官员。谈及观音泉,刘萍动情地说:“这里是世界茶叶第一古镇,之所以这么称呼,取决于晋商当年的影响;取决于制茶时用观音泉,有利于珍藏和保留药用价值。这个泉就是晋商、我们山西人的一本厚厚的家书。这片财富是晋商的财富,将来也要交还给我们厚德载物的晋商。”

所谓茶人是什么?刘萍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就是老茶根、老味道、人厚道、茶地道。人不厚道,做出多少茶都会卖不出去。所谓茶和天下,就是要利国利民。做茶文化,一定要将茶和健康联系起来,健康要和养生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一脉相承。单纯做茶商没有意义,确保好的产茶原材料,优质的产茶工艺,保障品质,才是最好的传承载体。”

聂市镇:老宅院旧坟冢见证晋湘两地情

聂市古建筑群。

地处湖南省临湘市,

自唐宋以来即盛产茶叶,

既是茶马古道南方起点之一,

又是“中俄万里茶路”湖南段的重要节点

一位华夏始祖,发现了这里一片树叶的神奇;一族先秦瑶民,开创了全国植茶制茶的先河。一个贸易市,成就了唯一因茶设县的历史;一座千年古镇,扬启了万里茶道的风帆。

湖南省临湘市聂市镇自唐宋以来即盛产茶叶,久负砖茶制作之盛名。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临湘的茶田约占全市一半的耕地。聂市既是茶马古道南方起点之一,又是“中俄万里茶路”湖南段的重要节点。它与安化县“中国黑茶第一镇”小淹镇齐名,茶文化遗迹犹存。2008年,聂市镇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9月19日,重走晋商万里茶道采访团一行来到临湘砖茶博物馆以及聂市镇,重走晋商老街,听晋商后裔、年逾八旬老专家讲那过去的故事。

聂市镇的街道有的已用晋商命名。

因茶而兴,因茶而名

湖南省临湘市聂市镇位于湖南省东北部,聂市河从镇中穿流而过注入黄盖湖,从黄盖湖能到达长江,过去商船从这里能直达汉口。如今的聂市镇连接京港澳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聂市自唐宋以来即盛产茶叶,久负砖茶制作之盛名。据临湘砖茶博物馆记录:明末清初,临湘盛产青砖茶(也称老青茶)。清代初、中期,“丝绸之路”衰弱,万里茶路兴起。晋商在临湘收购茶叶制作茶砖,以东西两路外销至恰克图,此后晋商在临湘设茶庄120余家,并在莫斯科及西伯利亚等国外10多个城市设立分庄。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临湘经销茶叶总量达3600吨。

聂市曾因茶而兴,因茶而名,是探寻万里茶路的重要节点,随着战乱由盛转衰。如今,这里因茶文化在新常态下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聂市人重新开启了复兴“千年茶镇”的新征程。

晋商后裔追忆“天顺长”

在临湘砖茶博物馆,重走晋商万里茶道采访团对当年在临湘业茶的晋商后裔王永憶进行了专访。王永憶和其丈夫,讲述了生身父母张益恭夫妇和一百多封家书的故事,回忆祖父张稷在临湘业茶的家史。

晋商后裔王永憶(右二)回忆先辈在临湘业茶的家史。

张稷,字社安,清同治八年(1869年)出生,山西榆次南关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22岁的张稷随同晋商来到临湘业茶。他先后在临湘聂家市、羊楼司和湖北蒲圻羊楼洞等地,与人合伙创办了“天顺长(昌)”茶庄。民国初年,张稷一人买下羊楼司总号“天顺长”,实行股东交换,保留原“天顺长”庄号。不久,正逢粤汉铁路通车,张稷毅然将“天顺长”茶庄迁移到尖山铺,并在聂市、羊楼洞、安化等地设有分号。在张稷的苦心经营下,“天顺长”一直经营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并入临湘县茶厂联营处。

1938年,张稷将第三子张益恭(王永憶的生父)从山西召至临湘羊楼司,接管“天顺长”茶业。1959年,张稷病故,葬于羊楼司单家山,享年90岁。

张益恭以龙窖山茶区的高山茶为依托,将“天顺长”茶业办得风生水起,新建茶庄3000多平米。每年茶市旺季,来自江西修水、上饶等地的包工头带着几十上百号雇工,来茶庄揽活。加上当地拣茶女工,多时茶庄雇工达到五百多人。

1952年,张益恭回到山西榆次,出生只有20天的王永憶被羊楼司尖山街上的木匠王贵云收养,取名王永憶,意在永远怀念张、王两家这一血脉情谊。据王永憶讲述,当时,父母抛下自己实属无奈。政策变化,谁也不知道回乡后的境况如何,再加上担心孩子难抵长途的舟车劳顿,张益恭只得忍痛留下幼女。

1982年,张益恭多方打听和投寄书信,才与王贵云老人沟通,联系到了自己在羊楼司的女儿王永憶。2018年,张益恭病逝于山西榆次,享年96岁。王永憶珍藏的一百多封泪渍斑驳的家书,记述了山西榆次和湖南临湘,张、王两家半个多世纪的亲缘情分。

聂市老街上看晋商豪宅

离开临湘砖茶博物馆,采访团一行来到聂市老街,远远地就听到欢快的锣鼓声。循声而去,在一座名为“同德源茶庄”的老建筑前,一群身着红色上衣的阿姨们,面带笑容,用情地敲击着锣鼓,列队欢迎来自远方的采访团。临湘市万里茶道申遗办曹海燕介绍:“大家正演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市十样锦’。这是当年民间艺人与来自山西、江西等地的茶商、茶工,合编的一套吹打音乐。每段乐典以打击乐曲牌与吹奏乐曲调相连缀,旋律欢畅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地方色彩。”怪不得有山西锣鼓的味道,在此时此地听来,别有一番韵味。

聂市老街历史悠久,有众多过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群。老街上的商号、店铺遵从着“前店后宅”的模式,全为马头、金山高耸的封火墙,青砖碧檐,条石奠基,厅堂方砖铺地,居室木板镶就,三进、五进不等。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被广泛应用于门窗、屏风之上,花鸟虫鱼、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其中,位于临湘市聂市镇向阳巷的“同德源茶庄”,就是聂市镇保存较为完整、且价值极高的古商铺建筑之一。

作为此次欢迎采访团的“根据地”,古朴的“同德源茶庄”变得热闹起来。曹海燕告诉记者,“同德源茶庄”修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两层砖木结构、号称“聂家市第一豪宅”。侧立面为风水门,正立面大门卷棚,正立面上层漏窗,双天井院,中间有过院,过院柱础,二进骑门梁装修精美,天井院装修,什锦窗有暗八仙、戏剧故事等,有狮象、草花龙、笛子等,共六扇。侧院花园、阁楼带回廊。

晋商与当地人情谊深厚

在“同德源茶庄”后院,曾任岳阳市史志办主任、退休后一直从事聂市茶文化研究的何培金老先生接受了采访团的采访。

83岁高龄的何培金精神矍铄,谈起当年晋湘两地情谊,老人倍感亲切,他为记者细细道来:“明清时期,聂市本地人将茶房、茶庄租借给晋商,由当地人负责茶叶采摘、制作,而晋商负责茶叶技术传播及销售。当时,在聂市办厂经商的晋商有二百多人,大多是太原、太谷、临汾人,晋商在聂市创办的茶行有‘聚隆’‘大川’‘大涌玉’‘天顺长’‘悦来德’等二十多家。聂市地势低,四季水运方便。晋商将聂市茶就地加工成砖茶后,以鸡公车推至近在咫尺的聂市河边,由土地巷、康公庙等六个码头下到聂市河装船,经黄盖湖入长江……”

谈及晋商在当地的影响,何培金老先生感慨:晋商在当地的口碑非常好,不仅诚实守信,还热心公益,经常捐款建桥修路。随后,老人讲述了一则关于晋商长盛川渠家与当地商人方志胜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当年晋湘两地的深厚情谊。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部分聂市人造反,打家劫舍。晋商渠家十分忐忑,临走时将一大箱交由讲义气的方志胜保管。两年后,渠家再回聂市,方志胜原封不动地将大箱归还。渠家打开大箱,满箱的金银珠宝原封未动。作为感谢,渠家愿意分一半给方志胜,但被婉拒。渠家遂抓一捧作为报答,几经来回,方志胜只好收下。这一笔钱助力方家从此发家致富,成为名列前茅的当地富豪。

在何培金的故事里,最后一则最让人动容:聂市当地曾筹钱买下一座荒山,专门为在此务工的普通外来商人(大部分为山西人)设置墓地。墓地设立“三不原则”:不准在山上放牧;不准砍伐树木;不准安葬本地人。多年过去,这座山虽在抗日战争中被侵占,但依旧是见证晋湘两地情谊的“老证人”。

羊楼洞的水陆门户:赵李桥与新店

羊楼洞老街两侧保留着清代、民国时期的老商铺和古宅院。

如果说羊楼洞是茶叶生产加工的集散地,那么新店和赵李桥,便是羊楼洞的水陆门户。赵李桥,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南,与湖南省临湘市接壤,素有“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三乡”之称,历来是湘、鄂、赣三省五县的交通要道和通商口岸。

从羊楼洞生产、加工出来的茶叶、茶砖,先雇脚夫用独轮车运至其西北5公里远的赵李桥镇。赵李桥北距新店镇还有12公里。

古镇羊楼洞,素有“青砖茶乡”之称,也是驰名中外的“洞茶”故乡。

夏秋盛水季节,新店以上的河段上溯到10公里的张家嘴(赵李桥以北约1公里处),这一段可以行小船。羊楼洞的茶,可用独轮车从羊楼洞的北山出发,运入七里冲峡谷,到张家嘴即由商行安排装船,转运到新店。冬春枯水季节,张家嘴河段不能行船,全程就靠独轮车陆地输送,运到枫树岭出峡谷,然后向北顺新溪水道一直运到新店。运茶箱包到达新店后,由当地转运商行在泥湾码头安排赴汉口的大木船,分别从小船小车上卸载转装,然后扬帆启运出江。

山西祁县帮商人渠氏在羊楼洞投资兴建长裕川茶厂为百年老店,主要生产青砖茶、红茶。

9月19日,重走晋商万里茶道采访团来到赵李桥和新店,看晋商遗留老物件,触摸新店斑驳码头,一起重温那些晋商的流金岁月。

赵李桥茶厂博物馆里的万里茶道图。

赵李桥茶厂:羊楼洞的一种传承

如今的赵李桥,也以另外一种形式散发着“茶的清香”。沿着林间蜿蜒公路,采访团一行来到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川字茶博物馆。

1949年7月中旬,中南军政委员会对羊楼洞仅存的鄂南砖茶厂、复兴茶厂、义兴茶庄、聚兴顺茶庄、天源茂茶庄进行接收,成立了“华中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后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羊楼洞砖茶厂”。1953年,该厂自羊楼洞迁至赵李桥,并与咸宁柏墩及汉口等地的茶庄合并,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

这座占地千余平米的博物馆,主体建筑系利用原拣制车间厂房改建而成,馆体为1952年老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珍贵的工业遗产。馆内现有藏品近千件,包括历年各种“川字茶”产品实物、原料样、制茶器具、茶业历史物品、万里茶道实物和展示、资料档案、茶业书籍、茶厂历年生活物品等,并结合影像视频,完整地展示了“川字茶”从清潮至今的发展历程。

川字茶博物馆是湖北省文化厅认定的“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遗项目“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传习基地,每年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者三千多人次,对普及鄂南茶文化、传播“川字茶”相关知识、传承非遗技艺起到了重要作用。

晋商老物件:商贸历史的活化石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权威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起走进了川字茶博物馆,寻找晋商在此留下的印记。

在透明展示柜里,放着一块棕色的砖茶,中部画着牌坊,下部是一串俄文。权威介绍:“这是‘聚兴顺监制’米砖茶,是赵李桥茶厂前身之一晋商茶号‘聚兴顺’于1910年生产的,现存世量仅三片,另两片在兰州和圣彼得堡。该砖茶应为外销俄罗斯产品,下部俄文大意是介绍产品的品质优良。虽历经百年岁月,该砖茶仍然纹理清晰,茶香幽雅,是赵李桥茶厂镇厂之宝,堪称‘一带一路’商贸历史的活化石。”

采访团一边参观,一边感慨茶文化的深厚与悠久。随后一张深棕色长条形牌匾引起大家的注意,上面清晰写着“独慎玉记红茶庄”。权威介绍:“这是清末晋商老茶庄商号招牌,‘独慎玉’是山西榆次常家专营红茶和砖茶的商号,其生产和销售网点分布于羊楼洞、汉口、归化、恰克图等地。”

置身于博物馆中,一件件藏品跨越时空,向采访团“讲述”晋商的故事。游览临近结束,权威指着墙上“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画感慨道:“第一代传承人:王春琛、刘志略、张友文,这三人均是山西人,是山西人将制茶工艺带来的。其中长盛川掌柜张友文,更是于1920年,将火车头从汉口运抵羊楼洞,正式展开了机械化生产的时代。”

新店镇古街:依旧商业兴盛

新店,是晋商转运茶箱的重要码头。新店镇位于蒲圻区西南25千米,1851年—1874年,有船埠百余家,沿河排列两千米长,每天流通人口近万人,现存明清古街,全长2500余米,街面为青条石铺筑,两边店铺均是木结构。不同于其他古街的寂静,新店古街仍在充当着商贸集散中心的功用。两边的商铺门口挂满了花花绿绿的衣服以及应有尽有的日用品,往来的民众有的试衣服,有的和店主搞价,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

据《新溪景物志》记载羊楼洞茶叶经新店出江情景:“夏汛来时,则外江舟楫,如贯而入,沿埠舷艄相错,桅墙林立;夏口、岳州货轮亦鼓浪来港,吞吐食货。埠头牙行、茶肆,商贸云集,装卸吆喝,甚嚣尘上,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映于眼底也。”

出明清古街,就是新店镇码头。随着赤壁市茶促会副秘书长饶洁的指引,采访团来到了当年运送茶货的主要河流——潘河。对面是一座名叫“万安桥”的桥梁,是由当年各地茶商筹资修建。饶洁告诉记者:“在潘河上,像这样的码头有十几个。每年秋季涨水期才可以通航,也是潘河最繁忙的时候。茶货随潘河一路而下,经黄盖湖,入长江。”如今,新店镇码头已归于沉寂。万安桥却依然成为民众的日常所需,有趣的是,万安桥两岸也是湖南、湖北的交界桥。对岸是湖南省坦渡村,这边是湖北省新店镇夜珠桥村,两边村民通过万安桥相互联系着、交流着。

访聂市永巨茶业

探究龙头企业秘笈

永巨茶业公司总工程师卢明德(右三)向记者讲述企业历史。

前身为晋商创办的老字号

如今是中国茶叶百强企业

湖南省临湘市是万里茶路的重要节点。从公元923年开始,楚王马殷向后唐“称臣纳贡”临湘茶,其子潭州节度使马希范在后唐清泰三年(936年)设立专门的产茶特区王朝场,就是临湘的前身。历经千年,临湘茶叶早已是西北地区、边牧地区、草原民族等不可或缺的饮品。临湘聂市的茶叶更是一度成为远销边区的必备茶饮。

曲巷、街道、码头,晋商鼻祖们睡过的“箱床”、竹箱、制茶模具,吹打乐曲和说唱为主的“十样锦”、远处茶行运货鸡公车还在吱吱作响……当年聂市因茶而建,因茶而兴。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产茶的作业优势等,使得万里茶路上的聂市镇商贾云集,一度兴盛百业兴旺。而如今,湖南“砖茶”龙头企业代表之一,坐落在聂市古镇的永巨茶业将“茶道”越拓越宽,永巨的背后是与晋商鼻祖们千丝万缕的关系。

9月19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来到湖南省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一进院子,只见一辆陕A车牌重卡正在忙碌地装载着茶叶。经了解得知,这辆货车装满后将开往新疆。

茶叶运往边疆,这是永巨茶业所呈现的日常业务状态,也是永巨茶业传承至今的传统,西北地区茶叶市场仍为永巨茶业重要的客户之一。

永巨茶业公司总工程师卢明德是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黑茶——临湘青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得黑茶类“国茶工匠——制茶大师”的称号。

据卢明德介绍:聂市茶叶资源丰富,有史料记载,从唐代起就有种茶制茶的历史。清朝时,山西人当老板,当地人出技术出厂房,从茶叶种植到采摘加工,真正做到了产出一条龙。最多的时候,仅聂市一地,晋商的茶行有37家,而永巨茶业的前身,正是当年由晋商创办的老字号“永巨茶坊”,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

最辉煌的时候,“永巨茶坊”茶园面积达20万亩,仅民国35年(1946年)一年产量2000万斤(20万担)黑茶。

1952年左右,当时在聂市做生意的外地商人纷纷回到各自家乡,“永巨茶坊”也退出了茶叶市场。

1984年,当地政府审时度势,顺从民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老字号“永巨”为基础成立茶厂,并且采用永巨茶坊商号老模具压制出了第一批“永巨牌”的“川”字号青砖茶。1987年,永巨注册了“洞庭”商标,用“茶”字代替原来的“川”字。1988年,应内蒙古自治区民委、供销社之需,由湖南省定为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至今仍是湖南省唯一紧压青砖茶的生产企业。作为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和湖南黑茶两大核心产区之一的永巨茶业,永巨的黑茶远销青海、内蒙古等西北边疆以及蒙古、俄罗斯等国,曾在2006—2015年间,连续十年保持青砖茶出口俄罗斯海关数据排全国第一。且其“洞庭”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黑茶(青砖)标志性品牌。

得知晋中市祁县有新建成的万里茶道博物馆,卢明德表示,万里茶道博物馆意义非凡。作为晋商血脉世交企业,他们愿意捐赠一块永巨建厂特制茶给博物馆收藏,并将提供一些上世纪90年代生产的青砖茶,放入博物馆内,供大家品尝。

“我们的前身,就是晋商创办的老字号,在万里茶路上,晋商鼻祖们开拓的国际商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能和晋商继续合作,是由来以久的缘分,更是期盼已久的心愿。”卢明德表示,当年,晋商被当地人称为“西客”,主要来自晋中平遥、祁县、太谷等地,在聂市设厂、办厂,开设茶庄、票号等,许多“西客”从采茶、验茶、到装箱、货运等事必躬亲。

“三百晋商在聂市”。晋商们的到来,将聂市茶市由“封闭”的本地经营转向跨区域、跨省、跨国的多种经营模式。同时,也缔造着一家永巨茶业的传奇历程。

永巨茶业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改制,从最早的乡镇企业,发展到民营股份制企业,再到后来在上海创业打拼的湘商代表谢东海响应“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号召,与永巨茶业洽谈合作,建立长久的股制合作关系,并将投入数亿资金打造以茶产业为龙头的田园综合体。

秉承“种好茶、制好茶、售好茶”的宗旨。这些年,永巨茶业一直在顺应市场变化,与时俱进。打造茶园生产车间、打造茶园基地,配置先进全自动青砖压制生产线,严格把控品质,从茶叶种植、茶产品研发、产销等结合起来,深耕茶本身,做聂市青砖茶的优质品牌企业代表。而现如今,他们又在尝试改良茶品,把茶叶和中药材相结合,争做一流青砖茶产品。

图说

古镇老街寻觅晋商足迹

地处湘鄂接壤处的湖南省临湘市聂市与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如今是当地有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景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也是吸引游客的特色之一,那就是古老的石板路。这些充满历史气息的石板路上,处处都是晋商的足迹。

聂市镇位于临湘市北部,距市区20公里。聂市最早开办的3家茶庄,就是晋商独资企业大涌玉、巨贞和、晋裕川。

位于赤壁市新店镇老街以南的万安桥,南北向横跨潘河,连接湖北、湖南两省。

1853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占南京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闽赣茶路严重受阻。地处湘鄂接壤处的湖南省临湘的羊楼司、聂市等地与湖北省蒲圻(今赤壁市)、崇阳一带成为晋商开辟的产茶区。据叶瑞庭《纯浦随笔》记载:康熙年间有山西客商,每岁至临湘县羊楼司一带买茶。据戴啸州《湖北羊楼洞之茶叶》一文记述:清咸丰年间,晋皖茶商往湘经商,该地为必经之路。茶商见该地适于种茶,始指导土人,教栽培及制造红绿茶之方法。这一时期,晋商相继在羊楼司、羊楼洞、聂市设庄办厂,收购制造砖茶,销往蒙古、俄罗斯。

采访团在羊楼洞欧亚万里茶道源头合影。

如今,在赵李桥茶厂的川字茶博物馆展示的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图表中,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刘志略、王春琛、张友文分别来自山西的祁县、榆次和长治,这进一步印证了晋商当时在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级非遗项目“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权威老师给山西晚报记者介绍晋商与茶厂的渊源。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田晓瑛

赵琴 孙佳森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立明 寇宁

原标题:《重走晋商万里茶道丨羊楼洞:逢乱世罹战火晋商打造新基地;聂市镇:老宅院旧坟冢见证晋湘两地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