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聚焦】中央、省、市多家媒体聚焦东湖区梁书美术馆开馆开工

2020-09-30 21: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9月30日,新华网客户端、手机江西台、江西日报、南昌日报、南昌新闻网等媒体纷纷将镜头对准我区,对我区梁书美术馆正式开馆活动进行报道,相关报道摘录如下:

新华网客户端

“民间私藏”走向“大众共享” 梁书美术馆正式开馆

“民间私藏”走向“大众共享” 梁书美术馆正式开馆

新华网客户端 责编:王晓震

仪式上,到场嘉宾共同为梁书美术馆揭牌。新华网发

新华网南昌9月29日电(刘媛 通讯员张达 周伟)29日上午,位于南昌东湖区八一公园内的梁书美术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梁书美术馆正式开馆。新华网 刘媛 摄

据了解,南昌市东湖区为进一步响应南昌市文化强市号召,打造南昌文化新地标,同时纪念梁书及其艺术成就,将东湖区八一公园内的一处仿古建筑“一壶春”改建成梁书美术馆。馆内集中陈列了梁书的精品画作,分为序厅、丹青人生、翰墨精微、臻品荟萃和后记五个部分。

市民在美术馆内参观画作。新华网 刘媛 摄

作为南昌市文化的新地标,梁书美术馆的建成开放不仅为江西书画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了艺术交流平台,也成为加快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一个亮丽缩影。

市民在美术馆内参观画作。新华网发

梁书,名凯世,字惕生,号书,江西万安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画家、国画大师。

手机江西台

这间美术馆 来南昌一定要打卡!

这间美术馆 来南昌一定要打卡!

9月29日, 梁书美术馆在南昌市八一公园正式开馆,美术馆由八一公园内一处仿古建筑“一壶春”改建而成,馆内集中陈列了梁书的精品画作,美术馆将免费向公众开放。

江西日报

黄金地段让出来 文化资源活起来

南昌闹市老建筑成文化新高地

在南昌八一公园东侧贡院井附近,一栋古色古香的两层楼房掩映在一片高大茂盛的樟树林中,门头匾额上“梁书美术馆”几个大字格外显眼。9月29日,该美术馆正式开馆,可在几天前,已有不少市民和书画爱好者慕名前来。

梁书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精于山水,擅画梅、竹、花鸟和人物,他以井冈山为创作基地,留下许多不朽杰作,开创了描绘井冈山全景图的先例。

梁书美术馆建成的背后,是南昌市推动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该馆所在的位置,最早是八一公园的花房,后来改成了仿古建筑。“很多企业找过来,给出高额租金,希望租下作为商用。”东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苏昱说,“考虑到这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意义,我们毅然放弃出租,决定将其打造成能惠及百姓的文化高地,给这座闹市中的老建筑以新的生机。”

去年10月,南昌市召开梁书美术馆陈展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正式将梁书美术馆改建工作提上日程。历时一年的精心打造,如今的梁书美术馆已成为南昌的“文化新地标”,更是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和传统的公办美术馆不同,梁书美术馆的展品均来自社会捐赠。目前该馆共收藏梁书画作146幅,其中120幅为梁书之子梁西江捐赠。市民张先生是一名书画艺术爱好者,美术馆建到家门口让他喜出望外:“以后我可以零距离观摩大师的作品真迹了!”

黄金地段让位于文化设施,不仅体现在梁书美术馆的打造上。近年来,南昌在城市改造和更新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城区寸土寸金的地段,规划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并通过公办民助等方式,盘活了一些历史文化及建筑资源,让其真正“活”起来。位于象山北路上的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是该市第一家“公办民助”的博物馆,其前身是南昌电影公司行政大楼(市文保单位),改造前已是一栋危房。馆内展示着大量由民间收藏家捐赠的红色藏品,如红十军紫铜军号、工农红军借条等。该馆自去年1月起免费向市民开放,目前已接待参观者超过4.3万人次。

南昌日报

民间私藏走向大众共享

新打卡地!梁书美术馆开馆

市民驻足欣赏画展

“零距离”展出梁书真迹

“梁书美术馆开馆啦!快去看看著名画家的作品!”9月29日上午,绵绵秋雨却阻挡不住热爱书画艺术的市民的热情。随着牌匾上的红布缓缓揭开,位于八一公园的梁书美术馆正式开馆。在开馆后的一个多小时里,共有来自全省各地的美术家、书画艺术爱好者以及周边居民共300多人进入美术馆参观。大家在惊叹于梁书先生作品功底深厚、气势磅礴的同时,对我市把美术馆建在公园里、让市民免费欣赏名家作品的创新做法纷纷“点赞”。

□本报记者 赖海荣

梁书美术馆成了“打卡地”

29日上午,梁书美术馆开馆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八一公园和周边的居民小区。人们有的打着伞、有的穿着雨衣,从四面八方赶来。

“看,这是梁书先生的塑像,我要跟他合个影!”“你看这幅画,多有气势!”一进入美术馆,一座梁书先生举目远眺的塑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市民纷纷举起手机,或拍下一张照片,或录制一段短视频,用各自的镜头,记录精彩瞬间。

“我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然后附上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和观点,发了朋友圈,还发了抖音。很多朋友看到了,都给我‘点赞’,还有人说要赶来‘打卡’。”家住附近的市民张女士说,“我一直在关注这个美术馆,听说今天要开馆,冒着雨就来了。”

细心的市民姚先生发现,梁书美术馆的藏品陈列方式和别的博物馆、美术馆有所不同,“这里的画作没有用玻璃隔开,让我们可以真正‘零距离’接触到名家真迹。今后我会经常来,这里一定会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梁书美术馆是为纪念梁书先生所建,馆内集中陈列了梁书的精品画作,分为序厅、丹青人生、翰墨精微、臻品荟萃和后记五个部分。该馆共收藏梁书画作146幅,均来自社会捐赠,其中120幅由国画家、梁书先生之子、梁书美术馆名誉馆长梁西江捐赠,另26幅作品由社会收藏家捐赠。

梁书传奇人生和艺术造诣成热门话题

“梁书还曾深入敌营营救爱国志士!”“著名画家对爱情如此忠贞不渝!”在参观过程中,梁书的传奇人生成为大家议论的热门话题。

“看这幅《竹林藏娇图》,梁书的妻子1948年在万安去世后,他没有再娶,每十年作一幅画纪念妻子,这是其中一幅。这幅画的题跋写得非常感人,让人泪目。”对梁书颇有研究的书画艺术爱好者邓先生为同行的朋友当起了讲解员。

与此同时,梁书的艺术造诣也成了来现场参观的美术家们讨论的话题。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孙宪说:“笔墨随时代。梁书先生的作品把握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同时又充满当代中国画的表现语言,他通过自己的修养和对笔墨的驾驭,让画作充满深情,努力地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体现出时代气息,实现了他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追求。”

梁书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师从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家,精于山水,擅画梅、竹、花鸟和人物,被誉为“国画井冈第一人”。在美术馆二楼,一幅由梁书花三年时间精心创作的《井冈山全图》,受到参观者们“热捧”,大家纷纷与画作合影留念。据了解,该作品曾于1959年入选全国美展,并巡展苏联等15个国家,开创了描绘井冈山全景图的先例。原江西省文联副主席张涛赞其为“妙手绘井冈,天下第一人”。

“文化惠民”新举措获市民“点赞”

“我每天都会来公园锻炼,现在这里有了美术馆,每天都可以进来接受艺术熏陶。”“我喜欢书画作品,但平时很难看到名家作品,现在家门口就有美术馆,可以经常和名家名作做伴了。”许多来参观的市民纷纷为梁书美术馆的免费开放“点赞”。

特意从万安赶来南昌参观梁书美术馆的书画艺术爱好者陈上智说:“把美术馆建在公园里,让市民免费欣赏名家作品,给老百姓带来精神食粮,丰富市民文化艺术生活,把‘文化惠民’落到实处,这是南昌的创新之举。”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馆内艺术委员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广招有志之士、社会贤达,继续丰富藏品,确保艺术水准,加强活动策划,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沙龙、艺术沙龙等活动,全天候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大餐’。”馆长张毅对梁书美术馆的未来充满信心。

作为我市文化艺术的新地标,梁书美术馆的建成开放,是我市全面推进“文化之城”建设的一个亮丽缩影。2018年,我市出台了《南昌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持续加大对非国有博物馆、美术馆、展示馆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场馆建设,推动“民间私藏”走向“大众共享”。“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打造了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金九福钱币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今天落成开馆的梁书美术馆是在政策引导下打造的新文化名片。”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处长王盈心介绍说,“接下来,我们将以实施十大文化重点工程为抓手,把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与城市街道、老旧小区、人文景观有机更新结合起来,打造王阳明纪念馆、傅抱石纪念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构建城市美学生活空间,不断增强南昌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和综合竞争力。”

南昌新闻网

南昌梁书美术馆正式开馆

南昌梁书美术馆正式开馆

9月29日上午,南昌梁书美术馆正式开馆。作为南昌市文化的新地标,梁书美术馆开馆后免费向公众开放,这是东湖区在文化方面推动“民间私藏”走向“大众共享”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据了解,梁书美术馆为二层仿古建筑,面积约为750㎡。该馆通过现代多媒体科技,让画作动起来,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力求将其打造成一个面向江西书画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的艺术交流平台。

梁书美术馆的建成开放,将成为加快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一个亮丽缩影,成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新需求的重要阵地。

原标题:《【媒体聚焦】中央、省、市多家媒体聚焦东湖区梁书美术馆开馆开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