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口、三亚、保亭信息五则,详情请看→

南海先锋
2020-09-30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导 读

➤海口9个“海南自贸港党校” “社区(村)党校”挂牌成立

➤海口:坚持双轮驱动 育才用才爱才

➤三亚市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解人才后顾之忧

➤三亚实现国际人才工作及居留许可“一网通办”

➤海南保亭:“田秀才”“土专家” 发挥大作用

海口9个“海南自贸港党校”

“社区(村)党校”挂牌成立

9月29日上午,海口第一批9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党校”“社区(村)党校”挂牌成立。当天同时开展了“党课开讲啦”活动,市委党校老师为党员群众开讲第一课,近300名党员参加。

海口第一批“海南自由贸易港党校”“社区(村)党校”分别为:江东新区自由贸易港党校、海口日月广场自由贸易港党校、秀英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党校、龙华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党校、琼山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党校、美兰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党校、新安社区党校、国贸大院社区党校、施茶村党校。

据了解,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联合设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党校”“社区(村)党校”是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关于“党课开讲啦”活动的工作部署,旨在更好地以党建引领海南自贸港建设,筑牢城市基层党建阵地,打造“家门口”党性教育平台,引导社区党员群众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江东新区党委、各区党建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商圈党群活动中心为载体,依托海口市委党校的教学力量,吸收优秀专家学者和基层党员参与讲课, 使“万名党员进党校,千堂党课进基层”活动常态化和长效化,让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现全覆盖。

“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课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运红说,社区党校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和内容,解决党员的思想引领问题,始终将政治引领摆在首位,重点突出海口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基层党建的特色,解决党校教学培训“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小课堂”讲出“大思想”讲出“大精彩”。张运红表示,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将努力把“海南自由贸易港党校”“社区(村)党校”党课打造成为海口高水平党员教育新标杆品牌,成为海口基层党建的新亮点。

坚持双轮驱动

育才用才爱才

海口努力打造带强产业发展

带动群众致富的

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

近年来,海口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要求,紧盯育才、用才、爱才三个环节,加强统筹谋划、完善制度机制、优化服务保障,努力打造一支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全市现有农业农村人才39291人,29人入选“南海乡土人才”。

精心育才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打造一支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是不断推动海口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海口制定出台了《海口市“万名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育计划”(2018—2025年)实施方案》《海口市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双学历双轮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等。

去年以来,全市共投入经费1100多万元,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8429人次,积极探索推行“农业农村人才+N”培养模式。一是“农业农村人才+站点基地”。出台《海口市人才工作站管理办法》,全市建立9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站,对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等开展现场教学、专业培训,打通农业农村人才成长“快车道”。二是“农业农村人才+合作社”。鼓励支持农业农村人才牵头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提升抱团发展和带动群众致富能力。目前全市已成立农业合作社2207个,带动农户6.37万户。三是“农业农村人才+产业品牌”。精心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品牌,目前全市注册且在有效期内的涉农商标4297件。

充分用才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海口注重发挥农业农村人才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让农业农村人才在广大农村派上大用场、干出大名堂,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一是让农业农村人才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力军。积极帮助协调银行机构给予农业农村人才创业贷款,有效带动贫困家庭实现精准脱贫。二是让农业农村人才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引路人。鼓励扶持农业农村人才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实现脱贫致富。三是让农业农村人才成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的传播者。选派多名农业农村人才前往外地参加培训,提高农业业务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指导贫困户。2019年,全市29名“南海乡土人才”获得国家级奖项6人次、省部级奖项10人次、地市级奖项2人次。

用心爱才 提升人才获得感

爱才方能留才,更好用才。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人才的获得感,海口对贡献突出的农业农村人才,优先吸收入党,优先推荐参选村“两委”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优先纳入市委联系服务重点专家。

海口不断强化农业农村人才政策激励,制定出台《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返乡大学生创业创新,近两年全市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达887人。组织开展首批海口市“乡村振兴实用人才”申报评选,评选设置“创业致富带头人”“技术推广带头人”“能工巧匠带头人”三类奖项,每类10名,共评选30人,每人给予8万元经费资助等。

此外,近两年,海口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选树58名优秀农业农村人才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擦亮了海口农业农村人才“金字招牌”。

三亚市人才服务

“一站式”平台解人才后顾之忧

“懂政策并用‘活’政策,让人才真正享受到自贸港红利”。近日,天涯区健康教育所工作人员田倩倩领到了第二批三亚市人才住房租赁补贴,在她先后两次累计领取到12个月共计1.8万元住房补贴的背后,是三亚市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认真审核资料,落实好住房补贴政策的真实写照。

“田倩倩第一次提交材料时,合同签署单位与相关申请材料的盖章不符。”虽然距离田倩倩第一次提交材料已经过去一年了,但三亚市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工作人员孙慧琳对田倩倩的申请材料印象深刻,田倩倩合同签署单位是三亚市天涯区健康教育所,但提交的相关材料盖章却是三亚市天涯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据悉,三亚市天涯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属于政府行政单位,该类型单位员工不能享受三亚市人才住房相关补贴政策。天涯区健康教育所属于二级公益事业单位,符合三亚市人才住房补贴政策的该单单位员工可申请全额补贴。

三亚市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负责人陆芳娟核对材料时发现了田倩倩这种特殊情况,她先后致电并走访两家单位了解情况,核实了“田倩倩”确实是天涯区健康教育所员工,天涯区健康教育所是天涯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下的二级公益单位,是2019年机构改革下新成立的机构,暂无相对应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陆芳娟随后将田倩倩的情况上报给三亚市就业局,在相关材料经过核实并得到领导的政策解读后,认定田倩倩符合三亚市人才住房租赁补贴政策,可以“容缺受理”模式进行受理。陆芳娟指导田倩倩以书面形式作出“单位办理法人证书后,补交单位盖章版相关申请材料”等相关承诺后,并审核通过了她申请的人才住房补贴。田倩倩申请的第一笔人才住房补贴也于2019年底发放。

三亚实现国际人才工作

及居留许可“一网通办”

“以前办理国际人才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要在市科工信局窗口和市公安局出入境窗口来回跑,现在只需在系统上一次性提交材料即可完成两个事项的申请,大大节约了我们办事人员的时间,方便多了!”日前,海南聚时实业有限公司负责办理外国员工证件事宜的林友虎对记者说。

近日,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海南自贸港创一流营商环境动员大会精神,由市委人才发展局牵头,市科工信局联合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开展国际人才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审批一体化工作,切实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国际人才工作许可与居留许可“一网通办”,为国际人才及聘用单位办理来三亚工作居留手续提供了便利。到目前为止,三亚已成功联审联检了11个国际人才的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

今年9月,市科工信局与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依托国家外国专家局“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纳入办理工作居留所需申请材料,正式启用国际人才来华工作和居留许可联办工作系统。联办工作系统启用后,用人单位可在“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同时申请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市科工信局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在后台同时受理、联审联检。这是三亚推行国际人才引进“单一窗口”和电子化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市委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以往流程,聘用国际人才单位需先向市科工信局申请工作许可,再持工作许可到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居留许可,整套手续办理下来需近一个月时间。如今通过部门协作,将两个许可事项集成“一件事”受理,在市科工信局受理国际人才工作许可申请的同时,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会同步受理其工作类居留许可申请,并在市科工信局批准国际人才工作许可后一个工作日内,对国际人才工作类居留许可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切实简化了工作流程,缩减了办理时限,在国际人才工作居留、服务保障上实现了突破。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傅君利曾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全市人才服务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落实人才服务标准化、便捷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四化建设。开展国际人才工作居留许可联审联检是三亚开展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的初步举措,下一步,三亚将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有关人才工作要求,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才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审批一体化工作机制,优化审批系统和工作流程,为来三亚工作的国际人才及聘用单位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海南保亭:“田秀才”“土专家”

发挥大作用

乡村振兴,人才是重要资源。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把开发“乡土人才”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发挥人才作用,让“田秀才”“土专家”们成为保亭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选优配强

实施青年人才计划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今年第一批出栏1500头,还有1500头是今年第二批要出栏的……”说起养殖场情况,高余斌很激动。

“80后”高余斌是一位新型职业农民,也是什奋村的致富带头人。

什奋村地处海南保亭的大山深处,曾经是保亭县的深度贫困村。2012年,大学毕业的高余斌返乡创业,发展起来后,又创立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村民一起发展特色种养业。同时,利用政府补助的启动资金,他还带领村里6名青年建起电商服务站,把山里的红毛丹等土特产品销往各地。

选准一个人,带富一个村。养殖场、果园、合作社、电商服务站,高余斌带领父老乡亲奔忙在脱贫致富路上。2019年,什奋村4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全村人均收入9000元。

高余斌的成长也得到了保亭县相关部门的关注。他被多次选派参加学习培训,生产经营中遇到困难,县里也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选优配强,实施“保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在保亭,像高余斌这样大中专毕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有18人,活跃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培育“头雁”

挖掘本地人才资源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被列入“南海乡土人才”培养人选的杨伟宇,在保亭响水等乡镇发展黄秋葵种植产业,累计种植上万亩,带动农户1600户,提供就业岗位375个,让700户建档立卡户摆脱贫困。黄秋葵种植不仅促进农民增收,也改善了当地的村风民俗。

为了挖掘好本地人才资源,保亭县结合“南海系列”“保亭名家”的选拔培养,让一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人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海南省非遗项目传承人、“南海工匠”培养人选黄桂琼就是这样一位乡土人才,他从传承人变为授业人,与23位村民组建黎锦合作社,并吸纳10位贫困户参与。另一位“南海工匠”培养人选黄雪静,利用传习所平台,带领60多位妇女习技艺、搞加工,使黎锦纺织初步走向产业化。

自2018年以来,保亭已在全县推荐21人入选海南省“南海系列”育才计划,他们在各自行业中立标杆、树榜样,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政策支持

放手用好用活人才

用心用情做好服务

黄秋葵是绿色健康养生蔬菜。起初,杨伟宇推广种植,农户怕有风险,不愿意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保亭县一边为农户补贴种苗,一边引导企业与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促进了企业发展。

在人才工作中,保亭县给政策、给支持、给荣誉、给信任,放手用好用活人才,用心用情做好服务。

201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南海乡土人才”培养人选吉贵干劲不减,继续推进景区创新发展。这些年,在吉贵的带领下,槟榔谷黎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旅游带扶贫,让上、下甘什村119户村民吃上旅游饭,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事业因人才兴,人才因事业聚。只有做好人才的贴心人,才能打造人才高地,为县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保亭县委书记王昱正说。

转载请注明 “南海先锋” 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海口、三亚、保亭信息五则,详情请看→》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