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访 | “疫中人”归于平常,现在好吗?

2020-10-06 20: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天津广播 天津广播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格外不平凡。

这一年,有人经历了生死、有人抗过了病痛;有人因隔离而孤独;有人因团聚而喜悦;有人生平第一次去武汉、去恩施、去非洲;还有人居家学会了做饭、做奶茶、上网课……

时光匆匆离去,但特殊的经历已永存心底。每当提起,让人感慨、让人动容。

中秋国庆前夕,天津广播(ID:audiotj)记者对一些亲历者进行了回访,感受他们现在的平凡生活。

“我曾在天津这样过年”

今年29岁的小陆是宁夏人,在湖北武汉的一家电力公司担任硬件工程师。大年二十七,他坐高铁从武汉来到天津,与父母和姐姐一家团聚。但没想到,第二天自己就出现了感冒症状。他回忆说:“22号左右我去了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告诉医生说我是武汉回来的,医院马上对我进行了隔离观察。第一次的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第二次做核酸检测的时候,我以为可以回去了,结果通知我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

大年三十儿晚上10点,被确诊的小陆就被转送到天津海河医院。也就是在那一天——1月24号的零点起,天津市已经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最初的那几天,由于身处封闭环境,又有病痛在身,小陆的情绪一度非常低落,甚至不愿配合治疗:“那时候确实有点抑郁烦躁,甚至有的时候动都不想动,吃饭也比较少。那时候每两个小时要测一次体温,多多少少会觉得休息不好,也就有一点烦。”

鉴于病人的情况,海河医院营养科制定了“一人一策”的措施,变着花样为患者提供营养膳食。海河医院营养科主任宁华英回忆说,当时,像小陆这样不愿吃喝的病人其实很多,医护人员就尽量鼓励他们说,正常饮食有助于呼吸困难的改善。

小陆入院的时候,正值海河医院收治患者的高峰期,那时病区一下子收进几十名病人,所有医护人员都进入了高度紧张状态,病区里日夜灯火通明。小陆说,虽然医护人员都是脚步匆匆,但只要患者有需求,他们总会及时出现。

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2月4号立春这一天,小陆康复出院,他成为天津新冠肺炎康复出院的第二位患者。

出院后,小陆从媒体上了解到,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血浆对于重症患者的治疗会起到一定作用。小陆没有犹豫,他再次来到海河医院,成功捐献了200毫升血浆,这次,他成为天津第一人。当时在捐献现场,小陆曾对新冠肺炎的患者们说过:“抱着一个必胜的信念,背后有我们众多一线工作者,我们怕什么?加油!”

回想起当时的举动,小陆说,这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是在这些医护人员感召下自然而然就会做出的决定,为的就是让爱传递下去。

▲小陆捐献血浆

4月13号,小陆回到武汉,重新投入工作。他说,如今自己的身体恢复得不错,天津海河医院也一直在跟踪患者出院后的情况。 海河医院医务科回访组工作人员吴茜说,目前,海河医院已经完成了包括小陆在内的137例本土病例14天和28天的跟踪回访工作。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小陆有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如今,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爱护身体、关怀家人,这些是多么重要。而他也永远不会忘记天津——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给予自己的一切。小陆说,明年春节,自己一定要再来天津。

▲小陆近照

宝坻这“一家四口”回来了!

时下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宝坻区口东镇前齐各庄村村民老陈家的院子里,玉米、大葱直挺挺的向上伸展着,老陈带着小儿子在院里收拾农活,小黑狗在脚边欢快地跑来跑去。妻子张大姐忙着缝纫活,大女儿正在外地上大学……这个普通农家的生活平淡而幸福。而就在8个月前,一家四口却在和新冠肺炎病毒搏斗。()

1月31号,宝坻区出现了首个确诊病例。2月1号,天津市疾控中心发布信息:宝坻区首例患者是百货大楼销售人员,随后,曾到过宝坻百货大楼购物的老陈夫妻二人先后被确诊,转入海河医院治疗。刚开始,夫妻俩满是慌张。但随着治疗的开展,他们逐渐有了信心。

随后,两个孩子也相继确诊转往海河医院。医院特意安排老陈和大女儿,张大姐和小儿子分住在同一病房,方便互相照料、心理疏导。

经过28天的治疗,一家人先后康复,并在多轮隔离复查和核酸检测后达到了出院标准。出院时,每人都拿到了治疗名目清单,而所有的治疗费由个人承担的部分都是“零”。每次回忆起这些,一家人都十分感动。张大姐说:“咱们国家出钱为患者治病,一分钱也不要,就这一点,哪也没有咱们中国做的好!”

前齐各庄村有个微信群,在一家四口被确诊后,群里的问候一直没停过。让一家人最为暖心的,就是当他们从隔离点回家的那一天。乡亲们非但没有避开,还主动上门探望。张大姐回忆说:“我们娘俩先回来的,送我们的司机把我们娘儿俩回家的照片发在了村民群里。从下午开始,乡亲们都敲门来看我们了。我都戴着口罩在门口,让他们上远处去我再开门。”

随着开学季到来,夫妻二人最担心的还是两个孩子,尤其是上五年级的小儿子。“我们一开始担心别的孩子不跟他玩。结果刚开学,校长就给我们打来了电话,询问孩子上学的情况。我就说‘都挺好的’,周末其他孩子还上我们加来玩,都挺正常的了。”

▲小儿子上的学校,如今已经复课。

“平平淡淡才是真。”

经过这段特殊经历,老陈一家人,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夫妇俩谈起对于未来日子的希望,说了两句:“一切如常”、一切平安。

▲在服装厂上班的张大姐在家中的缝纫机上忙着缝合衣袖

“我是歌诗达赛琳娜号乘客”

除夕之夜,载有4000多名游客和船员的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正在举行盛大晚宴,但连续出现的发热病人打破了欢乐的氛围。一场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随即在天津拉开帷幕。肖静母女就是这艘游轮上的两位武汉籍乘客,她们下船后在天津度过了一段怎样的日子?回到武汉后的生活又如何?天津广播记者回访了“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的乘客。()

▲歌诗达邮轮在锚地静候(由直升机驾驶员航拍提供)

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卸下了往日的繁忙,肖静变着花样给家人做好吃的,出门串亲戚会朋友,在街边小店吃上一碗武汉人最爱的热干面,一家人欢欢喜喜像过年一样,仿佛要把没有过成的春节补回来。

今年1月,肖静和女儿订了一趟日本观光邮轮游,航程6天5晚,回到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的时间,应该是大年初一早晨。几天没有手机信号的日子,母女俩尽情享受假日的宁静与惬意。但大年三十晚上,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让她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对。大年初一早上,接连出现的17名发热人员和突然登临检查的防疫人员让气氛更加紧张。

肖静惦念着远在武汉的亲人,她披上厚厚的羽绒服,来到甲板上,呼喊着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简短的电话中,肖静了解到武汉疫情爆发和封城的消息,还得知了家中大舅感染了新冠肺炎。

过了一会儿,又听到甲板上传来呼呼的声响。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为了更快的检测发热人员咽拭子样本,滨海新区特意调拨了直升机负责运送。大家在船上草草吃了午饭,不到三小时就传来了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的好消息,船可以靠岸了。就在肖静担心母女二人要流落街头时,她在接站口看到了专门迎接武汉籍乘客的牌子,35名因封城无法回家的游客被送往滨海新区指定招待所。从船舶准备靠泊天津码头到旅客入住酒店,仅仅用了24小时,这场生死竞速在天津圆满完成。

听说武汉人爱吃鱼,酒店送来的菜里特意增加了鱼,听说武汉人爱喝茶,又送来了很好的铁观音,有的学生要上网课,酒店特意扩容了带宽确保网络质量……这些细节让肖静倍感温暖。

就在肖静母女安心住在天津酒店里的时候,网上传来了豪华游轮“钻石公主号”出现确诊患者后一直漂泊海上无法靠泊日本横滨港的消息,3000多名游客被隔离在船上无法回家。一段时间内,200多人感染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还在不断攀升。对比之下肖静有了更深的感触,几乎同样结构的邮轮,天津的24小时果断处置堪称典范。肖静说:“我记得当时有一句话叫‘疫情无情人有情,天津武汉一家亲’。这时候能够在天津是很幸运的!

2月22号,肖静母女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在火车站他们恰好遇到了天津第十三批援鄂医疗队的30名医学影像专家奔赴武汉,看到这些逆行的白衣天使,肖静和女儿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

今年4月,武汉实行的是社区全封闭式管理,偶尔出门买菜都要全副武装。即便如此,从事电商的肖静还是决定必须要把自己的公司先运转起来。挺过了最艰难的两个月,直到4月15号最后一个员工回到公司。如今,肖静的母婴用品天猫店销量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2/3,她也准备借势双十一再冲一把。让她惦念不下的还有尚未完成的旅程,她打算还要带孩子再游一趟津城。她告诉记者:“每当想着自己还能健健康康活着,身边的亲人、公司的同事都安然无恙,就觉得内心比较安宁。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旧地重游,开个车把天津大大小小的地方都走一走。看一看。”

▲今年4月,肖静母女在武汉解封后第一次出游

他的课程中,多了这个内容

9月29号晚上7点,伴随着一阵清脆悦耳的铃声,徐金陆开始上课。这个学期,他要为武术与传统体育专业大三学生讲授《运动训练学》。在正式讲课前,他总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讲过的伟大抗疫精神,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学生齐声回答:“生命至上、科学防治、舍生忘死、命运与共、举国同心。”

徐金陆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牢记这20个字。作为一位亲身经历武汉保卫战的志愿者,他对伟大抗疫精神,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情怀。

▲课堂上的徐金陆

徐金陆是武汉人,今年春节回家过年时,新冠疫情突发,他被滞留在武汉。和很多人一样,他按要求进行居家隔离。1月28号大年初四,他突然接到噩耗,自己大学时的系主任感染新冠肺炎医治无效去世。悲痛之余,他第一次问自己:能不能做点什么。()

2月3号晚上,徐金陆上网浏览新闻时,看到所在街道正在招收志愿者,负责开车转运确诊患者。他没有和家里人商量,就打电话报了名。

武汉一共有2000多个社区。那时、随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工作加速推进,基层人员出现很大缺口。转天一早,经过培训,徐金陆正式上岗。可看到交通工具时,他一下傻了眼。三辆简陋的物流面包车,驾驶室和后车厢之间用铁皮隔开,但仍然能看到缝隙,车厢里只有几把椅子和几只小凳子。

2月4号晚上,徐金陆第一次执行任务,要送一位患者去方舱医院,徐金陆坦言,当时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一直听到他在咳嗽,而且我们的车子也不是特别密闭。万一运送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上附着上病毒,不有可能爬到我的鼻子或嘴里吗?

除了自身的担忧,患者的不理解也让他倍感委屈。一天晚上,徐金陆刚刚转运完一位病人,就接到新的任务,要送一位社区居民去做核酸检测。赶往那里的途中,对方就打来电话急躁的催促起来。加之那天晚上风雨交加,让徐金陆感觉特别委屈。

但是,徐金陆感受到更多的,还是温暖和支持。得知到他的善举后,天津体育学院建议他为家人的安全着想,在外面找旅馆居住,一切费用由学校报销。学医的同学从专业角度,帮助他缓解紧张情绪。特别是来自家人的关心和支持,给予徐金陆最大的力量。

▲徐金陆在武汉发热转运车外部

在坚守57天后,4月1号早上8点,徐金陆终于顺利完成了志愿工作。4月24号晚上8点,他返回天津。

回到学校,一切仿佛又恢复往常的样子。但徐金陆说,工作之余总是会回想起在武汉的点点滴滴,每当看到抗疫相关的人和事,眼眶也总会湿润。9月份开学后,他通过讲座和同学们分享了在武汉的故事和感悟。每次上课,他也会把这些内容融汇在教学中。

徐金陆现在担任学校科研与研究生处处长一职,他说,国庆中秋假期,要陪伴好家人,同时还要抓紧时间完成好各项工作:“每个人都应更加重视这份亲情和来之不易的平安。

“疾控人惊心动魄的一年”

“团圆”是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期盼,而对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董晓春来说,2020年的团圆来之不易:疫情防控期间,董晓春一直和同事们奔忙在流行病学调查一线;期间,他还曾经远赴非洲,作为中国政府首批派往非洲支援抗疫的专家组成员,把中国经验带给非洲人民。那时,在武警医院工作的妻子,也奔赴了援鄂一线。

天津广播记者走进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楼,董晓春的电脑上,实时显示着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的最新数据;他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疫情防控文件夹,装载了本市不同阶段的疫情防控方案、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复工复产后的防疫指南等。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来,董晓春的工作节奏也并没有放缓。他告诉记者:“我们还要做好监测工作,包括发热门诊的监测,以及海鲜市场、药店、学校等地的监测。此外,我们现在还要进行一些培训,同时对物资进行梳理准备。

39岁的董晓春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专业,今年是他参加工作的第13年。而这一年,对于疾控人来说,太过惊心动魄。董晓春回忆说,天津出现的第一起聚集性疫情发生在天津动车客车段:“当天晚上下着小雪,我们进厂后让车间主任召集了已经发现有发烧症状的人。紧接着把所有的名单拿过来,逐个和七、八百人打电话联系。耽误一分钟,可能这些人的行动轨迹就改变了,后果不堪设想的。当时整个过程我们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后来嘴干的嗓子都不会说话了。”

今年4月16号,由天津组建的我国首批派往非洲支援抗疫的专家队伍奔赴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董晓春又成为专家组成员之一。董晓春的手机里保留着一张珍贵的照片,这是他们一家人视频通话的截图。照片拍摄于今年4月18日,当时,他在非洲,妻子在武汉,老人和两个孩子在天津,一家人已经两个多月没见面了。

▲一家人视频通话的截图

如今,董晓春依然在流调一线奔忙,妻子作为援鄂护士返津后忙碌在发热门诊,夫妻俩还是聚少离多,视频通话成了家里的保留项目。

国庆假期,董晓春和妻子依然要加班在各自工作岗位坚守。对于自己的付出,董晓春无怨无悔,他说,自己坚守岗位,就是对亲人、对祖国最好的守护。

“战友”变“夫妻” 我们“闪婚”了

10月1号一早,张雷就冒雨跑到未婚妻孟祥娇的家,去装饰城看家具。两人的婚礼就定在11月1号婚礼,但由于工作繁忙,到现在家具还没买全。

3月底相识,6月确立恋爱关系,8月领证,11月婚礼……两人用半年的时间,完成别人几年的爱情长跑!这一切还源于他们在留观隔离点的14天坚守。

从今年3月21号开始,天津开始承接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客运航班分流任务,临近机场的东丽区首先承担起了接纳这些入境归国人员的留观工作。来自万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夫张雷和来自张贵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孟祥娇就是其中两位。

3月23日,张雷和孟祥娇分别被各自单位派往东丽区唯亭酒店留观隔离点。孟祥娇第一批到达酒店,她回忆说:“我中午接到通知,下午就去隔离点了。我记得进了那个门就很紧张,然后第二天就开始接人了。

由于唯亭酒店是刚开辟的隔离点,各种设备设施都不完善,第一批到达的队员进门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张雷比孟祥娇晚到几个小时,把张雷接近酒店的正是孟祥娇。张雷说:“一上楼我就看到她了。我说我是万新街的,来参加咱这次隔离任务。当时她带着我,把我们的行李拉到房间,给我们做相关的布置。当时一见到她,我说这小姐姐挺厉害,思路很清晰,说话一板一眼,很撒利,感觉特别好。”

入驻唯亭酒店隔离点的医护团队一共9人,而整个酒店安排的隔离人员当时有140多人。工作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可想而知。

在整个团队中,张雷是技术较好的“网络工程师”,特别是一些归国留学生网课时间都是在夜里,只要网络出现问题,张雷都会第一时间过来解决;小伙子的踏实能干,也让小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随着入住的隔离人员越来越多,整个团队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9位队员分组值班,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两两一组。很巧,张雷和孟祥娇被分到了一组。张雷说,自己是康复科医生,但很多护理的知识还是向孟祥娇学的。

由于两人一组,需要相互帮忙穿防护服,张雷说,慢慢地、自己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这个时刻:“当时他给我整理的样式特别专业,单身这么多年,确实希望有一个这样的人来帮助自己这样整理一下衣服。”

▲两人在隔离点工作

两人对彼此都有好感,但在隔离点的繁重工作面前,两人都没有吐露出半点。就这样,两个人并肩战斗了14天,圆满完成了这一个轮次的隔离点值守任务,撤离了唯亭酒店隔离点。孟祥娇说:“隔离期结束后,我们吃了一顿饭。当时也没有想太多,我们俩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觉认识了好久,感觉像一家人一样。”

没有海誓山盟的甜言蜜语,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很自然的,两人就走在了一起。

10月1号,中秋国庆双节合一;晚上回家的路上,张雷特意绕到了他们相识的唯亭酒店,他想在这里给自己的未婚妻补一个不能再简单的求婚仪式:

“孟祥娇,我现在比较严肃的对你说,请你嫁给我。”

从这里,他们即将走上人生的新征程。

2020年,许多惊心动魄的人和事令人牵挂。

有义无反顾为人民建起白衣长城的医护工作者;

有万里赴戎机、八方支援的各地医疗队员;

有平凡又伟大的志愿者;

有自救互救、守望相助的普通市民;

有误打误撞留在武汉成为志愿者投身抗疫事业的年轻人。

这些普通人构成了抗击疫情的主力军。

回望战“疫”的一幕幕感人场景,

让我们由衷感谢奋战在抗疫各个岗位的每一位普通人!

记者 | 张清淼 肖荻 董朗 张颖 翟婧秋 刘钊

原标题:《回访 | “疫中人”归于平常,现在好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