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昌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波澜壮阔七十载,喜看三江巨变

2020-10-07 12: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西藏高原高高飘扬。

波澜壮阔七十载,沧桑巨变慨而慷。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符合昌都实际的发展之路。如今,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新昌都呈现在世人面前,三江大地上各族干部群众正意气风发阔步走在新时代康庄大道上。

经济发展成就斐然

对于70年来昌都市经济发展成就,数据最具有说服力。统计显示,2019年,昌都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20.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8年的0.41亿元增长了约539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650元和11545元。

银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以生产节能环保新型墙体材料为主,是第一家入驻昌都经济开发区的企业。今年上半年,该企业销售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2.4万方,实现销售收入1176万元。“目前全市70%的建筑工程项目都在使用公司生产的砖。”银达建材总经理郝华军介绍道。

银达建材的成功,是昌都经开区800多家企业飞速发展的一个代表。

作为藏东大地上冉冉升起的经济新星,昌都经开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它已成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是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农牧业也快速发展,闯出了新的天地。

落日余晖,半山坡上,一个肤色黝黑的高大汉子正挥舞着长鞭,驱赶着羊群下山。这名赶羊的汉子,名叫多贡,是贡觉县阿旺乡金珠村有名的阿旺绵羊养殖大户。

“我家现在共有1300只阿旺绵羊,在我们村也是数一数二的了。”51岁的多贡面色红润,说起话来干脆利落,“每年都有绵羊出栏,今年预计将新增500多只小羊羔。”

受多贡的影响,现在村里养羊的人越来越多。阿旺绵羊也由过去的粗放型放养逐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如今,阿旺绵羊已成为农牧民稳定增收的“金钥匙”。

如今,昌都市“五大养殖”“七大种植”基地加快建设,卡若香猪、康巴香鸡、洛隆糌粑、芒康葡萄酒、类乌齐牦牛肉等一大批特色农牧产品正在三江大地崛起。2019年,昌都市农牧业总产值达到48.02亿元,是1958年0.32亿元的150倍。150倍的背后,是昌都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藏东高原特色农牧业,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宏伟蓝图和不懈努力。

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沐浴着党的光辉,藏东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昌都近年来的头等大事。

走进类乌齐县桑多镇恩达村村民顿珠江村的新家,只见各类家具整齐摆放。“老房子还保留着呢,生产工具、牦牛都在那边。”78岁的顿珠江村告诉记者,“家里4口人,80平方米的房子完全够了,冬天住着也不冷了。”

搬进新房子,还需增收有路子。在原有大棚蔬菜种植、运输队运营的基础上,恩达村积极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截至目前,恩达村有47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实现了就业,每月人均增收2200元。

2018年,恩达村实现脱贫摘帽。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减贫3.84万户19.46万人,1127个贫困村退出,11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

教育是民生之基,民心所系。解放前,昌都只有两所私塾。经过70年的发展,昌都现代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广大农牧民子女享受“三包”政策和优质教育资源,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成长成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69所,在校学生达14.7万人。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2019年5月下旬,左贡县下林卡乡果热村的一名幼儿从最初的长了3颗不起眼的小痘痘,发展到全身长痘,小脸发肿,部分皮肤溃烂流脓。

驻左贡县下林卡乡果热村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及时送这名幼儿到昌都市人民医院诊治。医院专门为他开通了“绿色通道”。

“当时,孩子心率很快,呼吸急促,部分指标严重超标。”据当时值夜班的儿科医生向巴曲西回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感染性休克。在抢救室治疗2天后,患儿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1950年,昌都没有一所医院,仅有少数僧医和极少藏医,群众生病只能小病拖、大病扛。如今,昌都已建起藏中西医结合、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截至2019年底,昌都医疗卫生机构达369个,拥有床位2765张,卫生技术人员3642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3.5张、4.62人。

基础建设破解发展瓶颈

70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持续加大昌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昌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交通是发展的助推器,是经济的“大动脉”。截至2019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89万公里,县(区)通畅率达到100%,乡(镇)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3%,行政村(居)通达率达到100%。昌都航空事业的发展成绩喜人,近5年来,直达航线达4条,每周航班达80余架次;邦达机场总运输量为15007架次,旅客吞吐量为1443989人次,货邮吞吐量5471.1吨。

翻开昌都大交通建设示意图:一条条规划红线以市区为中心,跨江过河、穿山越岭,向外连接起藏、川、青、滇周边地区,向内串联起十一县(区)。

电力是经济腾飞的“翅膀”。截至2019年底,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6.8万千瓦,927个村61.3万人实现主电网覆盖,主电网人口覆盖率达到78%。

2017年9月26日,随着丁青、洛隆、边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先后竣工投运,三县县域供电正式告别孤网运行、电压不稳的日子,进入大电网时代。作为众多受益家庭之一,协麦村群众边多家,在三年时间里,先后购买了磨糌粑机、洗衣机、打青稞机、电冰箱等电器。

与此同时,昌都的现代水利管理服务体系、现代信息化体系、城市建设等也取得显著成绩:

——水利设施日趋完善,新增(改善)农田灌溉面积达到40.53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系数由1999的0.23提高到2019年的0.439,农牧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乡(镇)通电话率、通光缆率均达到100%,行政村通信覆盖率、光纤通达覆盖率分别达到99.47%、96.84%;

——大力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截至2019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9.2%,主城区户籍人口达到7.69万人,面积达8.9平方公里、较2012年提高约1.2倍。

横断千山迎巨变,吉祥三江已腾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昌都正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奋力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昌都新篇章。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记者 陈志强 胡荣国 扎巴旺青 刘金鹏 朱杉 周婷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