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多领域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江口走得精彩!

2020-10-09 14: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江口,位于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即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东面。

这里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千百年来,发源于梵净山脚下99条河流,滋润着当地祖祖辈辈的土家、侗家等各族儿女。

2007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优势,发展茶叶15.97万亩、生态冷水鱼6900亩、猕猴桃1.44万亩,年总产值约12亿元左右。

江口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万山竞绿,铸就金山银山。

江口人,用智慧利用大山,用美丽战胜贫困,大力发展茶叶、冷水鱼、猕猴桃三大产业,及中草药和蔬菜的短、平、快产业,逐步形成了“3+2”产业格局。

而各项产业逐年丰产、丰收,让江口人民实现“点绿成金”,增收致富,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种好绿茶,荒山变金山

巍巍梵净,云海翻滚。云雾缭绕武陵山,长出的铜仁茶,仿佛得梵净仙气之浸润,气、味自成一派,而江口,产出的茶“独受其宠”。

“赶紧采,趁天气好。”9月的清晨,走进怒溪镇骆象村,站在骆家坡顶上俯瞰,被一场秋雨浸透了的茶园,云雾缭绕,一阵微风吹来,淡淡茶香沁人心脾。

江口骆象村茶园

在贵州江口骆象茶园有限公司的茶园里,30多名茶农正背着竹筐,排成一字形,采摘秋茶。

“秋茶也能卖个好价钱,一叶也不能丢。”骆象村党支部书记,茶园负责人杨茂华说,每年的春茶、夏茶,都要加工为碾茶,秋茶则加工为红茶和大宗茶,不仅能卖出好价格,还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骆象村,位于怒溪镇东南部,国土面积2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90亩,林地1.9万亩,荒山3900亩,辖24个村民组总人口1123户4796人。

江口骆象村茶园

2007年,该村开始种植茶业,如今,已从最初的2000多亩,发展到1.3万亩,人均3亩茶,户均12亩茶,可摘采面积1万亩,每亩均产值8000元左右。

“村里9%的家庭购买了小车,500多户新建了小洋房,还有不少村民到铜仁、江口县城购房。”杨茂华谈起种茶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很是兴奋。

然而,10多年前,骆象却是另外一番不堪回首的景象,贫穷与荒凉、落后与封闭,是人们跳不出的怪圈和噩梦。

“骆象田大丘,三年两不收;一到冬天无事做,围着火坑烤红薯;合作医疗收不齐,开学时季锁眉头。”这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2007年,正值江口茶业发展起步期,全县开始大面积发展茶业,而骆象村也抓住了这次机遇。

当年,杨茂华转让了自己的运输车,响应政府号召,回村发展茶业,紧紧抓住江口县委、政府把茶业作为怒溪主导产业的机遇,带领村民种植起龙井、福鼎大白等400亩茶叶。自此,骆象的茶业发展就没停下脚步。

江口骆象村茶园

2010年,该村注册了怒溪镇第一家个体专业合作社——贵州江口骆象村茶业专业合作社。同时,出资200万元,新建了骆象村茶业加工厂,当年茶叶销售额近30万元。

如今,通村组、通组路、产业路路网交错,每到采茶时节,大、小卡车在茶园里来回穿梭,成为村里丰收时节最亮丽的风景。

2018年,骆象村与贵茶集团签订长期(碾茶)合作协议,这不仅意味着该村500亩大坝年产量上千吨的茶叶销路有着落了,也打通了黔货出山的致富通道,让当地老百姓更好发展茶叶,吃下“定心丸”。

“100块钱一天,一个月能拿1600元左右。”在骆象村集体经济茶园里,该村石民组76岁的彭树云开心激动地说:活了大半辈子,做梦也没想到,看似不起眼的茶叶,给大伙带来这么大的变化,而自己则是全村4000多受益人之一。

土养茶,茶养人。

目前,骆象村每年春、夏、秋茶产量达300吨左右,产值1600多万。同时,已建立起6家茶叶加工厂,加工设备201台。其中,名优茶生产线4条,大宗茶生产线2条,碾茶生产线3条,年产量可达2000吨,成为名副其实的“茶业村”。

骆象之变,是江口县茶业发展给茶农带来红利的生动缩影。

江口县万顺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坪山茶叶种植基地里,茶农正在采茶

近年来,江口县已经发展茶业15.97万亩。仅今年,该县茶叶年产量预计达1.09万吨,年产值预计10.1亿元,带动当地8.5万群众通过茶业实现稳定增收。

守好青山,种出致富果

“嗡嗡嗡......”9月11,走进江口县凯德街道凯市村有机猕猴桃种植基地,三三两两的村民,正背着割草机,在猕猴桃树下割草。

“太可惜了,你错过我们丰收的季节。”基地负责人章建军说,早在一个星期前,基地就组织当地村民,把个大的猕猴桃全部摘下,放到冷藏库里存好,而剩下的小果果待批发商采去另做处理。

目前,公司已经销售60万斤,剩余的还有30多万斤,按照今年市场价格6元/斤,今年预计总产值可达540万元。

江口县凯德街道凯市村林家屯猕猴桃种植基地

凯市村位于江口县城郊,这里交通便捷,青山环抱,绿水潺潺,土地平坦肥沃,气候宜人。

然而,6年之前,这里的村民均以水稻、玉米,或者红薯等传统种植为主,土地上的收益并不高,虽近靠城区,却过着穷困的生活。

2014年,浙商章建军到贵州寻找猕猴桃种植的“宝地”,当他走进江口,看到青山绵绵、绿水潺潺,欣喜若狂,当即决定把猕猴桃种植基地“落户”江口。

江口县凯德街道凯市村林家屯猕猴桃基地里,猕猴桃挂满树藤

“当初,选择江口,除了生态环境优势外,主要是这里营商环境好。”章建军说,到凯市村后,在当地村委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贵州村华秋实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同时,在凯市村、明星村及闵孝镇鱼良溪村支两委的配合下,流转3000多亩,大面积、大规模的发展起猕猴桃。

为了减轻公司负担,让其更好的带动当地群众发展,在产业发展初期,当地政府除了每亩补贴4000元外,还免除两年的土地租金。同时,在基地道路、滴管工程等基础设施中,政府又补贴一半的资金。

春光不负赶路人。

江口县凯德街道凯市村林家屯猕猴桃基地里,猕猴桃挂满树藤

经过前两年的精心管护,去年基地迎来了初挂果。今年,虽受气候影响,但总产量还是达90多万斤,其除了销售省内、湖南周边市场外,还远销广东、浙江等沿海市场,总产值将达540万元。

“去年,我们付给周边村民劳务费就达230万元,贫困群众入股分红50多万元。”章建军说,从市场反馈来看,江口优良的生态环境,让他坚定了发展信心。同时,每年给当地3个村、12个村民组,2000多人带来280万的收入,让他们不再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吃饭。

绿水酿出的“蜜果”,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甜蜜。“以前种水稻,一亩地辛苦一年,最多打1500斤谷子。而现在以每亩每年840元的高价流转给公司,每年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挣到8000元左右,比自己种划算多了。”正在基地割草的凯市村村民林国庆说。

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猕猴桃迎来丰收,喜悦挂满脸上

绿水青山引“金商”。目前,章建军在当地支持下,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参与种植,不仅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也让群众在获取租金、工资收入的同时,还能获得丰厚的产业分红。

一人领跑万人跟,青山种出“金果果”。

果农正在察看猕猴桃成熟情况

近年来,江口县已在闵孝、怒溪、坝盘、太平,及凯德等10个乡镇、街道的28个行政村,发展起猕猴桃1.44万亩,其中产果面积6800亩,当前正值猕猴桃采收季节,预计全年猕猴桃产量5000吨,产值6000万元。

同时,已培育和发展起猕猴桃产销企业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种植大户42户,直接、间接带动9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

用好清泉,绿水生金银

江口,因水而生,也因水而兴。但是,如何用好、用活,并保护好下游优质水源,这是当地历届党委、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

水产养殖,按理是一个不错的选项。那如何在激烈的水产养殖和市场上,做出自己的特色,以达不败之地?近几年,江口县终于探索出一条特别之路。

江口德旺乡净河村,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哗哗哗......”9月10日,走进江口德旺乡净河村,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冷水鱼养殖基地,来自梵净山核心区及山间岩洞的清泉,缓缓流入大大小小的圆池,只见一条条中华鲟在池中怡然畅游,尽情享受“优质矿泉水”的滋养。工人们正在鱼池里分捡鱼苗,以便分类投放、饲养。

据悉,该养殖场的中华鲟,分为大杂和西杂,大杂是纯中华鲟与俄罗斯黄鱼繁殖的子三代之后,西杂是纯中华鲟与西伯亚进口品种鱼繁殖的子三代之后。其经过梵净山优质水源养殖、成长之后,味鲜质嫩,口感极佳,广受市场欢迎。

“这鱼对水质、水温要求极高,常年水温不能超过20度。”该公司副总经理袁再孝说,梵净山核心区的山泉水,四季不断,水质优良,水温较低,正好满足冷水鱼的生长。

江口德旺乡净河村,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2016年,该公司在此建立了冷水鱼养殖基地,其养出的鱼除了销往广东、广西、云南,及周边区县市场外,还出口越南,销路不愁、市场前景广阔。去年,公司产值达600多万元,带动当地220户群众分一起发展。

眼见效益好,2018年,该公司又在凯德街道小龙塘建立占地88亩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今年4月,冷水鱼养殖基地正式投下育苗。

渔民正在“晒鱼”  笑容挂满脸上

“我在这基地每月有3000块钱,家里日子过得宽裕多了”。舒齐针是凯德街道凯市村的村民,自2018年6月修建养殖场,到今年4月正式投苗养殖,她在此稳定就业,切实感受到了冷水鱼产业给自己带来的甜头。

为了继续做强做大冷水鱼产业,公司又在现有主导产品鲟鱼的基础上,与长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鲑鳟、大鲵等冷水鱼品种的养殖研究,以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市场的需求。

“鱼子酱属高端消费,按克卖,利润高,以出口为主,市场广阔。”袁再孝说,为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公司增加鱼子酱项目。

江口县小龙塘冷水鱼养殖基地

同时,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或养殖场)+贫困户入股分红”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500余户1500多人增收。

目前,江口共有生态渔业龙头企业达5家,规模养殖场达到35家,总面积达到6900亩以上。其中,冷水鱼560亩,每年生产冷水鱼苗1200万尾,年产鲟鱼3700吨,渔业总产值1.5亿元,带动全县410户群众发展,其已成为该县“一县一业”的代表,也是当地“3+2”特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之一。

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鱼,好鱼变黄金。

正是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水资源,江口的冷水鱼产业,不仅做出了“黔货出山”,也把冷水鱼品牌拓展到东南亚国家,并且构建出了以鲟鱼繁育、养殖、加工、销售和鱼子酱加工、销售及国际贸易于一体的鲟鱼全产业链。

渔民们正在分拣育苗

同时,江口也正在努力探索一条“以科技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商业运营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绿色农业带动生态旅游业”多领域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周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