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头版!头条!这么多主流媒体聚焦宜昌

2020-10-09 18: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刚刚过去的双节长假

宜昌不仅人气爆棚

也是备受媒体关注

其中,多个主流媒体频频聚焦

可以说是霸屏啦!

快来跟小布

一起来回顾一下

↓↓↓

据初步统计,10月1日—8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新社、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多家主流媒体共刊播宜昌相关稿件42条,其中人民日报有3条稿件(含头版2稿件),新华社9条稿件,中央电视台9条稿件(含《新闻联播》栏目2稿件),光明日报头版稿件1条,经济日报稿件1条,中新社5条稿件,湖北日报头版头条2条,湖北卫视《湖北新闻》栏目头条1条。摘登如下↓

人民日报

10月8日4版

《国泰民安 欢度国庆》

今年“十一”黄金周,国庆和中秋双节同至,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优化市场供给、拓展消费空间,人们放心出行、放松休闲,假日消费需求释放,市场强劲复苏。黄金周的繁荣景象,显示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巨大的内需潜力。

——编 者

旅游购物需求释放

国庆中秋假期,湖北的“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等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宜昌市三峡人家、昭君村等景区迎来客流高峰。在三峡人家龙津溪,来自山西的侯先生一家沉醉在美景中,“接下来还想去看看三峡大坝。”侯先生说。宜昌市兴山县榛子乡村民张立开办的“巷子人家”农家乐离度假区仅需5分钟车程,10月1日当天就接待游客50余人。

记者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经初步估算,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8天,预计湖北全省接待游客4805.43万人次。

欣赏非遗川江号子、逛国粹文化艺术节……在山城重庆,游客们享受着精彩假期。龙湖时代天街篷车集等各种展览活动,让购物消费变得新潮有趣,很受年轻人喜爱。假日期间,重庆市商务委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联动商场、超市等各大商贸流通企业,充分挖掘“十一”黄金周消费潜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

10月7日,游客在重庆万盛经开区金桥镇青山湖赏景游玩。曹永龙摄(人民视觉)

据重庆市商务委监测,9月30日至10月7日,重庆市主要商圈和重点监测商贸企业实现零售额276.2亿元,同比增长8.3%;重点监测农家乐营业额同比增速达到14.6%,其中潼南区、江津区、黔江区农家乐营业额增长率分别达到20.3%、21.4%、26.1%。

据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统计,假期前4天,广西全区共接待游客1660.53万人次,恢复至上年同期的83.4%,实现旅游消费114.07亿元,恢复至上年同期的83.2%。红色旅游在假期中保持较高人气。广西桂林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等红色旅游热门场馆游客人数持续增加。

市场复苏势头强劲

10月4日上午10时,湖南长沙市一家“超级文和友”店门口,就已出现排队长龙。假期这几天,该店每天营业至凌晨3点,每张桌子平均每天翻台5到7次。虽然长沙秋雨连绵,但是市民游客热情不减,五一商圈等“网红打卡地”人气十足。坡子街、太平街等古朴老街热闹喜庆,灯火通明,香味满溢,迎来了大批游客。

“国庆假期,我们的民宿几乎天天爆满。”姚双在四川成都市山泉镇桃源村经营着一家名为半山归墅的民宿,假期火爆的生意让他很惊喜。今年成都市民自驾出行比例大幅上升。成都市黄龙溪古镇、洛带古镇,攀枝花市盐边县昔格达文化田园乡村旅游区等地游客持续增多,旅游收入明显增加。

10月4日,游客在贵州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古镇里购物。罗大富摄(人民视觉)

据统计,截至10月7日16时,当日四川全省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78.2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237.63万元,与2019年10月7日相比,接待游客人数增长37.66%,门票收入增长36.48%。10月1日—7日,四川全省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105.4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9009.29万元。

假日期间,陕西西安市德发长、西安饭庄、同盛祥等老字号餐饮店顾客盈门。10月1日至6日,各餐饮老字号经营收入同比增长2.31%。西安市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雁塔、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等知名景点,为迎接各地游客,西安不断丰富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文旅消费升级,推出“国潮国货”品质生活节、云集石榴节、美食节等多类活动。

多种举措拉动消费

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来自潍坊的马小亮和朋友们驾车来参加凤凰音乐节。多元音乐风格和精美舞台设计,让他们直呼过瘾。为激活旅游市场,青岛市举办了包括凤凰音乐节、灯光秀在内的50多项活动,吸引八方游客。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青岛市还推出赏旖旎风景、瞰老城往事等12条特色线路,满足亲子、度假、研学、自驾、采摘等个性化需求。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视员王淑娟介绍,监测的96家A级景区6天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14.16万人次。

10月5日,游客在海南三亚国际免税城购物。新华社记者 郭 程摄

假日期间,2020北京国际车展受到欢迎。82台全球首发新车亮相,共展示785台车辆和概念车,让汽车爱好者大饱眼福。根据组委会公布的数据,车展累计吸引53万人次前来参观,显示出我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复苏的势头十分强劲。“每天都有观众要求到店试驾,估计车展结束后很快会有一波销售高峰。”一位车企销售人员说。

宁夏银川市消费市场复苏势头强劲。据统计,银川市14家重点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10月1日至5日实现销售额1.95亿元,同比增长17.46%。线下到店客流量226.27万人次,同比增长20.93%。

“我们组织开展了第五届银川欢乐购物季、银川城市商业发展高峰论坛、夜绽生活节等促销活动。假日期间,消费需求很旺,市场很火。”银川市商务局局长张涛说。

(综合本报记者范昊天、蒋云龙、庞革平、王云娜、王明峰、龚仕建、潘俊强、贺勇、刘峰报道)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10月7日1版

《图书馆里人气旺》

伴着书香度假日,图书馆里人气旺。10月6日早上9时刚过,湖北宜都市民吴雅莉就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到了宜都市图书馆。“十一”假期,她每天都拿出四五个小时和孩子在图书馆享受亲子阅读时光。截至10月6日,“十一”假期期间,宜都市图书馆累计入馆人数突破1.1万人次,每日入馆人数达1700多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公共图书馆增长近60倍。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加速推进,广大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全民族文明素质显著提高。

——“3196个”的背后,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以前带孩子去绘本馆,距离远而且花钱多,现在图书室建到了家门口,抬脚下楼就是。书多、活动多,环境好、老师好。”北京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是社区居民李雅琪和8岁女儿的“第二个书房”。

李雅琪说,“说起‘幸福感’‘文化自信’,现在有了切身感受,幸福满满、自信满满!”

数十年来,我国从公共文化设施的匮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到基本实现“县县有公共图书馆”,再到图书馆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大、图书越来越丰富、设施越来越齐备,随之而来的是读者获得感的日益提升。

在浙江温州,主题鲜明、环境优雅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城市书房”融入城市生活;在湖南株洲,图书室、小书屋下沉建设到村民小组……遍布城乡的一座座精神地标,满载着知识和力量,保障着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文化权益,为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贡献着重要力量。

——“3196个”的背后,是阅读品质和文化生活的提档升级。

一个20平方米的图书馆,每日读者达160人次,全年借还书总量达84919册次……这是湖南长沙秀峰山公园24小时自助图书馆去年产生的服务效能。

我国各地新建起来的图书馆普遍环境舒适,活动丰富,位置优越,拥有高人气、高效能。各地图书馆主动作为,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在提升吸引力和美誉度上下功夫。在许多地方,读者可以在书店挑选喜欢的图书,该书则由图书馆买单成为该馆的新藏书,供读者借阅;“菜单式”“点单式”服务成为常态,图书馆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提供专门服务;一些地区还探索将图书馆开到市民家中,辐射带动更多读者……

通过品质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在引领全民阅读潮流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书香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3196个”的背后,是高科技赋能的公共文化服务。

读者只要在电子屏幕上动动手指、扫二维码发出借阅需求,就可以直接到书架等待取书;数字体验馆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裸眼3D等高科技互动技术……去年,江苏省苏州第二图书馆落成,高科技元素让读者惊呼“没想到”“有惊喜”。

在传统服务之外,各地图书馆普遍朝着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让体验更多元、更有趣。一些地区研发读者阅读行为大数据分析系统,指导服务提档升级;许多地区将借还书等服务搬到手机上,并支持快递到家,让借书和网购一样简单……当前,图书馆已经不再仅仅意味着一个传统馆舍的概念,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化文化空间,这个文化空间贯穿线上线下,融合最新科技,成为吸引年轻人的一大亮点。

数据显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正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天发放借书证23.6万个,平均每月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6311次,全年参加活动人次达1.17亿。 (记者 郑海鸥)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10月4日1版

《丰收中国,希望田野的最美画卷》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从南到北,一幅幅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铺展开来:

华北平原笼上“青纱帐”。在山东夏津县郑保屯镇生态农业示范田,种粮大户黄勤勇信心满满:“玉米棒穗多,籽粒抱得紧,又是一个丰收年!”

黑土地铺上金地毯。在吉林省和龙市龙城镇清湖村,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村民常利臣面露喜悦:“瞧,一株稻穗足有160粒,今年高产稳稳的!”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秋粮要争取有好的收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夺取今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指明了方向。

亿万农民辛勤耕耘,换来沉甸甸的收获:今年夏粮总产再创新高,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何止粮食?你看,新疆的葡萄翠绿,湖北的莲藕白壮,陕西的苹果脆甜,内蒙古的羊只肥美……“庆丰收 迎小康”,大江南北,丰收号子唱起来,民俗秧歌舞起来,农家美食摆起来。这是五谷丰登的欢歌,这是欣欣向荣的胜景,这是亿万农民迈向全面小康的铿锵脚步!

品丰收味道——

辛勤的汗水,香甜的果实,抗疫抗灾闯难关,今年的丰收尤为来之不易

丰收的味道是什么?

“甜甜的,香糯的!”种粮大户葛德君在田间搓下几粒玉米放在嘴里,一边咀嚼一边说。

“皖北粮仓”绿浪翻滚,丰收的镜头定格在安徽亳州市大杨镇聂桥村,葛德君底气十足地说:“瞧,今年的玉米籽粒饱满,亩产上1100斤,稳稳的。”

“220亩地,一季麦子一季玉米,今年下大力气啦,真是粒粒皆辛苦啊!”葛德君坦言,春耕受疫情影响,缺人工、缺农资,难题不断。关键时刻,政策“组合拳”让他吃下定心丸:开辟绿色通道,化肥送到地头,农机开进田间,算夏收账,每亩小麦增产100斤。

秋种同样不轻松。“刚点上玉米,雨下个不停。”葛德君说,让他感到幸运的是,去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沟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再加上农业部门及时组织,大家伙一起抢种补种,最终有大水无大灾。

“大账算下来,小麦加玉米,亩产超过了1吨,咱也为‘饭碗’做贡献了,累点也值!”葛德君感慨。

走进“中原粮仓”,广袤的田野遍地金黄。

丰收的味道是什么?

“咸咸涩涩的,苦尽甘来啊!”河南柘城县袁庄村种粮大户张百深最有体会的是汗水的味道。

“今年种粮过了好几关。”张百深说:“年初,担心疫情耽误农时;到小麦拔节时,又遇上‘倒春寒’;后来,又碰上病虫害。但是,好政策接连不断,一拨拨农技专家进田,农机服务、统防统治,让咱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算丰收账,张百深格外高兴:大灾没减产,260亩地能打50多万斤粮!

镜头向南,在四川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兴农家庭农场,清水绕田,鱼戏田间。

“闻稻花香,品生态鱼,一亩地有两份收入,你说丰收的味道美不美!”农场负责人黎可学说,年初,农场提早备好种子和鱼苗,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对接商超,黎可学尝到了稻鱼共生的甜头。

回望田野,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击严重洪涝、虫口夺粮,今年的丰收尤其来之不易。

丰收背后,是一项项强农政策的有力支撑,投入加力,补贴给力,超过2200万台套农机具战春耕,各级财政安排小麦病虫防控资金超16亿元;丰收背后,是亿万农民的辛勤汗水,320万农机手带动一家一户,迎朝霞、顶烈日,奔波田间,拼搏出累累硕果。

这个金秋,让我们礼赞丰收,礼赞农民!

看丰收成色——

直播成“新农活”,绿色是主旋律,从卖得出到卖得好,丰收年也是增收年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最关键。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丰收的意义不同寻常。

果园里橙香扑面,直播间里“红心”满屏,一根网线,让脐橙从枝头直连餐桌。

“来了2000单,马上发货!”湖北省枝江市桔缘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代年忙活着,说起直播带货的战果,非常得意:“电商真厉害!一天超过3万单,能卖出5万公斤脐橙,销售额累计超过6000万元。”

回想几个月前,周代年不敢想,“脐橙上市遇上疫情,几十万斤的果子压在仓库里,真是愁啊!”

电商助力湖北、消费扶贫、金秋消费季……一系列精准帮扶,为柑橘找到出路,周代年的眉头舒展了:“直播成了‘新农活’,流量成了‘新农资’,咱跟不上潮流不行了。”

直播打开销路,更打开了思路。市里一项项举措化危为机,政策及时跟进,对接平台、组织培训,让电商从“一时火”变成“一直火”。周代年坦言,合作社网上销量超过90%,“增产又增收,879户社员的口袋更鼓了!”

不仅仅是农产品电商,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绿色”底色,土地生“金”。

“没错,大米18元一斤!”跳上车,顾不上洗手,四川顺和通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光跃在物流单上签好名,笑容舒展。

郑光跃的底气来自绿色大米,“我们这里光照充足、土壤富硒;鸭子吃虫,不用农药,全程有机种植。”大米“穿”包装、起名字,经过质量检测,走进大超市,公司发展有机水稻面积500亩,今年总产量可达20万公斤。

绿色成了农业生产主旋律,全国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4.6万个。

紧密利益联结,越来越多的农民融入现代产业链。

采摘、包装、过磅、装车,江西万安县高陂镇泗源村宋建冬笑着说,“加入合作社,产量和收入有了保障,今年采摘2万斤,收入6万多元!”

万安县橘树漫山,村民家在林中住,人在果园忙,过去果子没少摘,可价格上不去。村里成立绿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改种优质品种,推广绿色种植,带着果农一起闯市场。合作社理事长邓兰云说,“合作社发展井冈蜜柚、南丰橘3000多亩,每年可为贫困户销售果品30多万斤。”

丰收年也是增收年。“伴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从卖得出到卖得好,农民收入连上新台阶,农业的后劲更强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掂掂丰收的成色,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9元,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田野里一个个产业拔节生长,鼓起了农民“钱袋子”,脱贫质量更高了,小康成色更足了。

农民收获的不只是甜蜜蜜的果实,更是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掂丰收分量——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产能站稳1.3万亿斤台阶,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粮食丰收靠什么?

“一靠耕地,二靠科技。”河南滑县万古镇杜庄村杜焕永种粮底气十足,流转2000多亩,托管5000多亩,这位当地有名的“田保姆”,说起粮食头头是道:“今年春旱,小麦没受啥影响。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沟渠连通,机井、出水口就在田头,浇地刷卡,一点也不费事。”

杜焕永感叹,如今种地已告别“靠天吃饭”,植保无人机、四驱型机动喷药车、北斗激光平地仪,这些年合作社购置不少“神器”,从种到收机械化“一条龙”,“效率高了,成本降了,就拿喷药说,飞机一天能作业300多亩,顶几十个人工,花销能省一半以上。”

在滑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1000多条水渠、3万多眼机井,保障耕地用水,138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今年滑县小麦产量100万吨左右,玉米种植面积达128.5万亩。

各地持续重农抓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基础更牢了,“身板”更壮了。

藏粮于地,“饭碗田”有劲了。近年来,我国每年推进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

“靠着高标准农田,我家160亩水稻扛过了洪涝灾害。”江西新干县大洋洲镇新市村种粮大户李炳如说,“稻田能及时排出水,避免水稻淹泡,不仅提升了抗灾能力,平均亩产还增加了50斤。”

藏粮于技,农民用上“金扁担”。在四川南充市顺庆区李家镇崇仙境村,一场陆空联合作业正在开展,收割机奔驰而过,把一株株水稻“吃”进肚里,无人机紧跟其后,油菜籽均匀撒入。“水稻归仓,油菜下地,村里这300亩地全走订单。”崇仙境村党支部书记李桂林介绍。

不仅仅在顺庆,一项项新技术落地,为丰收提供强有力支撑。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

大国粮仓根基稳固。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出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我们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权。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定能迎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又一个丰收!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新华社

10月7日

《老人落江,

这个飞奔30秒跳水救人的身影真帅!》

10月2日

《岸电,让三峡游轮旅游更绿色更美好》

“十一”黄金周前夕,来自重庆的甘先生带着家人乘游轮顺江而下,游览长江三峡,游轮不同以往的安静、舒适给他全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晚上睡觉很安静,三峡游轮旅游的品质很不错。”

甘先生乘坐的“长江黄金2号”游轮一靠上湖北宜昌秭归港茅坪游轮码头,就接上了港口的岸电。靠泊的船舶依靠岸电供能,没有黑烟,听不到噪音,成本也降了,一举多得。特别是游轮载游客量大,造成能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因此,岸电的推广使用带来的综合效益十分突出。

“以前用燃油发电,一到晚上噪音特别大,旅客的体验感差,产生的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污染,费用也高。”重庆冠达世纪游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长侠说,“现在用上了岸电,船一进港所有的用电都由码头提供,既省时省力省成本,又保护了长江生态。”

在三峡游轮枢纽秭归港茅坪游轮码头,岸电的生态效益越来越凸显。据长江航务管理局测算,通过“以电代油”,一艘万吨级游轮靠泊期间可减少燃油使用1.5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4.7吨,相当于约300辆家用轿车行驶30000公里排放的污染量;按平均每天在港船舶20艘次计,相当于每天6000辆家用轿车排放的污染量免于向长江排放。

宜昌茅坪港旅游客运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笃求说,游轮在茅坪码头停泊时间一般较长,有的长达两三天,耗能较大,如像“世纪号”游轮这样的超大型豪华游轮日用电量在7000-10000千瓦时之间。记者在现场看到,多艘游轮都在接岸电,岸电设施已显供不应求。

岸电不仅生态效益突出,经济效益也得到市场公认。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船用岸电每度1.6元,换算成燃油需3元多,游轮用上岸电,每天节约燃料成本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对于码头企业来说,像茅坪游轮码头年用电量预计达1000万千瓦时,岸电的收益和传统的船舶停泊费持平,随着越来越多的船舶完成受电设施改造,这笔收入还会持续增加。供电企业也拓展了新兴市场。

9月底,地处三峡库区的长江巴东岩背旅游码头港口岸电项目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可替代电量515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208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34.6吨。这是长航局2020年实施“大保护”的重点工作,也是三峡游轮岸电受电设施改造的最新成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前7个月三峡游轮处于停航状态。长航局利用“空窗期”推进岸电改造,三峡库区8座游轮码头已建设岸电,基本实现岸电覆盖。截至8月31日,纳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专项资金补贴政策的54艘三峡游轮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完毕。改造后,船舶靠港接电时间从一两个小时缩短为15分钟,投入人力从20人缩减为3至4人,每次靠港平均使用岸电将达1万千瓦时。

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三峡游轮使用岸电电量达600多万千瓦时,替代燃油140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约4500吨,为客户节约用能成本近500万元。三峡游轮,正因岸电等绿色环保技术的引入,变得更加绿色、清洁、安静、舒适。(新华社记者 王贤)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10月1日

《湖北秭归:三峡库岸建成休闲公园》

10月1日拍摄的秭归县木鱼岛休闲公园(无人机照片)。

当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木鱼岛休闲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为三峡库区再添一处旅游观光景点。近年来,秭归县对三峡库区沿线库岸进行岸线复绿、防护加固、环境整治等生态修复,在三峡大坝前构筑起一道美丽的生态屏障。(新华社发 郑家裕 摄)

10月1日,小朋友在秭归县木鱼岛休闲公园游玩。

10月1日,当地居民在秭归县木鱼岛休闲公园游玩。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10月1日

《武警官兵“双节”坚守战位保平安》

↑10月1日,武警福建总队福州支队执勤官兵在福州火车站候车大厅查验旅客证件。新华社发(李涛 摄)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刘新、侯松松)记者从武警部队有关部门了解到,为确保国庆中秋双节社会面平稳,全国各地武警官兵坚守在机场、火车站、旅游景区等执勤岗位,全力协同公安机关开展城市武装巡逻、加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目标警戒防卫等各项安保工作,守护人民群众祥和过节。

10月1日上午,正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执勤的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一支队官兵精神抖擞,他们良好的军姿,整齐的步伐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一次在双节假期担负执勤任务,去年刚入伍的战士肖霏心情格外激动:“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但是能够在天安门广场为祖国和人民站岗,我倍感自豪!”

上海外滩、东方明珠塔,游客如织,车水马龙。担负相关区域武装巡逻任务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二支队官兵,采取乘车与徒步相结合的方式,巡逻在重点区域,密切关注社会面动态。

带队巡逻的中队长周翔说,针对客流量增大的实际,他们通过实时监测相关区域客流热力图,及时调整兵力部署位置,并加强与警方的联动协同,在客流过于集中的区域加强现场巡控,做好随时疏导大客流的准备工作。

“这次双节,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首次长假,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万无一失。”周翔说。

全国各地的火车站、汽车客运场、机场航站楼,都有武警官兵执勤的身影。在北京火车西站,武警官兵一面担负执勤任务,一面主动为过往旅客提供服务。在山西五台山景区,担负执勤任务的武警山西总队忻州支队官兵全力协助维护景区秩序。他们还成立了便民服务小组,为旅客提供问路咨询、提运行李、医疗送药等服务。

据了解,武警部队各级高度重视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的安保工作,各级按照预案周密部署,指挥员靠前指挥,确保一旦有事,能够第一时间高效处置。

↑10月1日,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二支队官兵与公安民警在重庆北站北广场联合巡逻。 新华社发(唐志勇 摄)

↑10月1日,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一支队官兵行进在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大花篮前。新华社发(李超 摄)

↑10月1日,武警河南总队郑州支队官兵在郑州火车站执勤哨位上接受返乡学生和群众的致敬。 新华社发(孟凡军 摄)

↑9月30日,武警安徽总队合肥支队官兵在合肥南站为过往旅客提供便民服务。 新华社发(徐伟 摄)

↑9月30日,武警上海总队机动一支队官兵在上海外滩观景平台沿线执勤。 新华社发(李岩 摄)

↑9月30日,武警河北总队石家庄支队官兵在正定国际机场售票大厅内执勤巡逻。新华社发(张丹 摄)

↑9月30日,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机动大队官兵在三峡大坝执勤巡逻。新华社发(谢定安 摄)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10月8日

《24小时》栏目

《湖北宜昌 老人掉进长江 辅警飞奔救人》

10月7日

《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

《午夜新闻》《经济信息联播》

《中国三农报道》等栏目

《金秋柑橘迎丰收 漫山橙红采摘忙》

10月4日《新闻联播》

《唢呐吹响丰收曲 茶农走上小康路》

10月3日

《新闻联播》

《大学生村医 农民新一代“健康守护神”》

光明日报

10月4日1版

湖北宜昌:“儿时玩伴”又回来了

“这两年巡河的时候,经常看到江豚在水里嬉戏,儿时经常看到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了。”9月28日,湖北省宜昌市渔业协巡队“护豚员”谢顺友坐在巡护船上,望着江水感慨。

56岁的谢顺友是宜昌市伍家岗区人,家就在长江边上。在此之前,谢顺友曾是渔民。“从我爷爷那辈开始就以捕鱼为生,父亲5兄弟都是渔民,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近40口人。”谢顺友说,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坐在船上看到面带笑容的江豚了。他曾以为,自己会像父辈一样,在船上度过一生。

“临江坪江段曾是江豚最集中的活动区域之一,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由于过度捕捞、长江水质变差,江豚明显减少。”在江里“泡”了二三十年的谢顺友,对长江资源十分熟悉。“我们把江豚叫作‘微笑天使’,它就像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江豚越来越少,意味着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病了。”

为保护长江生态,2018年1月1日起,宜昌中华鲟保护区率先在湖北省实行常年禁捕,区内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全部上岸,转产安置。同年6月,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联合宜昌市稻草圈圈生态环保公益中心申请了江豚协助巡护项目,先后聘请12名退捕转产渔民加入到协助巡护长江的工作中来,将捕鱼人转变为护鱼人,建立协助巡护员队伍。经过渔政部门的公开选拔,谢顺友加入宜昌市渔业协巡队,成为一名“护豚员”。

“每个月有3000元工资,比之前捕鱼的时候没差的。”谈起这份工作,谢顺友很满足,“长江边上再也看不到大烟囱,江水越来越清,小鱼儿越来越多,我儿时的玩伴又回来了,这是最让我开心的。”

对江豚有着同样特殊感情的,还有宜昌市知名摄影家刘曙松。生活和工作在长江边上的他,许多优秀作品都聚焦长江生态主题。2015年5月,刘曙松在宜昌长江以南的水域,发现有三四头江豚,于是开始将镜头对准这群稀客。

“江豚在水中非常活跃,游速快、出水时间短,很难抓拍到。”刘曙松告诉记者,经过长期观察,他逐渐掌握江豚的生活习性。宜昌江段的江豚活动区是至喜长江大桥到胭脂坝,约10公里水域。江豚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活动,少时两三头,多时10多头。

“今年7月,我发现经常观测的一群江豚添丁了。两头刚出生的江豚调皮地趴在妈妈背上,撒娇玩耍。”这让刘曙松感到很欣慰,以往难得一见的江豚,现在已经成了宜昌江段的熟客。“这与宜昌推进长江大保护的系列举措密不可分,长江水质变好,为江豚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食物”。

近年来,宜昌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积极推进沿江化工厂、畜禽养殖场、砂场整治拆除工作,破解“化工围江”的经验在沿江省市推广。在全国首创研发推出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系统“净小宜”,破解船舶污染物处置历史性难题。出台国内首个地级市环境总体规划,组建湖北省首个流域综合执法机构,开展跨区域、跨部门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破解“九龙治水”难题。长江宜昌段水域全面禁捕,全市1744艘应退捕鱼船、3410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

“去年监测数据显示,宜昌江段江豚数量超过17头,至少有3个家族。”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副支队长莫宏源介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正在影响着每个宜昌市民。60多万名志愿者加入“三峡蚁工”生态公益行列,常年在长江边捡拾垃圾,保护长江母亲。全市40万中小学生同上生态文明课,成为“生态小公民”。(记者 夏静 张锐 通讯员 刘玥)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经济日报

10月4日2版

咱现在治小病不出村

“那次突发脑梗,多亏杨医生及时赶到,我才捡回一条命。”69岁的村民朱宏香,提起村医杨海燕,眼中满是感激。

朱宏香是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百年关村人,今年农历正月廿三晚上10点多,出现头晕、发抖等症状。适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两个儿子又都在外地,她便试着拨通了杨海燕的手机。“好,我马上出发!”杨海燕接到电话就冒着风雪赶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来到朱宏香家。顾不上歇口气,她又搀扶着朱宏香一步步下山,转诊到县医院。

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湖北省深度贫困县。群众就医相对困难,每3个贫困人口中,就有1个是因病致贫。“近年来情况有所好转,随着政府投入加大,村卫生室有了诊疗室、中药房和基本检查设备,还装了远程诊疗系统,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让城里的大专家看诊。”百年关村老村医裴光鑫说,“村民也买了医保,看病按比例报销,对贫困户政策更优惠。”

然而,乡村医生“青黄不接”问题依然困扰着这个山村。裴光鑫为难地说,“我70多岁了,越来越力不从心,镇卫生院路程远,村子里没有村医可不行啊!”

“乡村医生作为农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服务能力较弱,队伍后继乏人,难以满足村民的就医需求。”五峰县卫健委党组书记肖永奎介绍,针对这一短板,2014年宜昌市启动大学生村医定向委培计划,并协议约定每年补助定向委培村医1万元生活费和学费,毕业后到村保底担任5年乡村医生。

五峰县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定向委培工程,四年共培养大学生村医97名,目前已全部到村到岗。作为其中一员,杨海燕于2019年3月被分配到百年关村卫生室。

为让年轻的乡村医生尽快独当一面,五峰县探索实施大学生村医能力提升“双百”工程,采取轮训、师带徒等方式,对大学生村医采取全方位培训,通过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小病不出村目标。在百年关村,裴光鑫和杨海燕结为师徒。对徒弟杨海燕,裴光鑫倾囊传授。杨海燕也很用心,上岗仅半年就考取了执业医师助理资格证。

“我们这里的传统观念是重治疗、轻预防、轻保健,依靠村医这根纽带,就能够从过去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前移疾病预防关口。”肖永奎说,截至今年9月份,五峰县已完成80092人的家庭医生签约,40309名常住贫困人口每年免费享受健康体检,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全覆盖,为近万名慢性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有了大学生村医,群众不出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各类健康教育引导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记者 杨忠阳 柳洁)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中新社

10月4日

《三峡大学图书馆着力打造科学服务体系》

近日,三峡大学图书馆上线了CALIS查收查引系统,并举办了CALIS查收查引系统线上交流研讨会,与CALIS技术中心团队人员就界面功能、数据采集、报告展示、网络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该系统的上线,为努力提升查收查引服务效率和保障其他学科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为图书馆打造立体化学科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保障的中心环节,随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重点学院及师生提供学术分析评价及信息服务成为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三峡大学图书馆主动适应学校“双一流”建设需要,着力打造学科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专门配置了学科馆员团队,定位于为学校学科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面向广大师生开展科研支撑服务和信息素养教学培训,面向各院系开展学科服务,为科研绩效考核、文献采访、人才评估等提供信息支持,面向学校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情报检索分析与参考咨询服务。

飞上“云端” 抗疫、服务教研两不误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图书馆实行闭馆,暂停了读者到馆服务,但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和服务没有停止,尤其是学科服务工作更是及时“飞”上“云端”,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优质服务。

疫情期间,图书馆学科服务部积极助力老师们项目申报、博士答辩、成果鉴定等各项科研活动,受理完成科技查新73项,提交SCIE、EI论文的查收查引报告336份;部署完成2019年三峡大学SCIE、EI、ESI论文科技成果奖励收录统计专项工作,完成成果所属院系、通讯单位等信息梳理,涉及1500余篇文献3万条数据的清洗整理;持续推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成具有“三大”特色的科技成果数字典藏库,提高学科分析自动化水平。

同时,图书馆面向研究生320人、本科生360人开设线上信息素养课程,探索和运用腾讯会议、钉钉、QQ群课堂、长江雨课堂等平台,完成9个班的线上教学工作,搜集、推荐10余门高水平信息素养MOOC课程和200余场数据库资源线上培训,组织“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宜昌分站”,开设87门专利在线课程,多层面、立体式地为学生自主提升信息素养提供帮助。

瞄准“学科” 馆院同发展

三峡大学图书馆以学科分析报告、数据支持服务和学科进展简报等形式,为学科建设决策提供专业化科技情报支持,包括为学校提供每一期学校自然指数学科竞争力进展情况、ESI全球前1%学科排名动态跟踪报告、潜力学科的进展情况、ESI学科院系贡献度分析,及时向学校和学院提供各级层面科研奖励数据、学科进展数据以及其他学科定制化数据。目前,已与用户形成了反馈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图书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靶向瞄准学院需求,积极主动为各学院提供相关性、深层次服务,协同馆院发展。图书馆学科服务部深入走访、调研各学院师生的实际需求,利用QQ群、微信群、网上讨论组等线上途径及时向广大师生推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拓宽文献传递渠道;同时积极为重点学科和新增本科专业提供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与个性化服务;不断加强图书馆与各学院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为师生提供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培训与讲座,真正建立起通畅的需求与保障渠道,帮助教师、学生利用好图书馆资源与服务。

拓展“空间” 服务地方和自身建设共促进

2019年6月,三峡大学图书馆与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科技信息服务合作协议,共享科技信息查新与文献资源等服务,类似这样的校企合作正在蓬勃开展。通过与安琪酵母等单位开展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科技资源来弥补企业在文献检索及信息分析等方面的不足。企业可通过委托方式,由三峡大学图书馆为其开展文献检索、科技查新、竞争力情报分析、专题培训、信息技术指导与纸质图书代借配送等服务。

为了与需求空间的拓展相适应,三峡大学图书馆加强文献信息与数据储备,加快智慧化图书馆建设,为生产一线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先后为三峡集团、大唐集团、中国电建、葛洲坝集团、710研究所、力帝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提供科技查新分析报告近300份,不仅助力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也体现了我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了图书馆自身的能力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下一步,三峡大学图书馆将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创新服务模式,改善办馆环境,加强自身治理,在开展精准化、个性化、特色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的求知与研究需求,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再上新台阶。 (王军)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湖北日报

10月8日1版

《宜昌培育三十三个特色乡镇》

阅读提要

乡村振兴大潮中,宜昌培植脐橙、蜜橘、茶叶等特色产业,吸引能人回乡,焕发基层组织活力,带富一方百姓。在2019年度全省市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宜昌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并通报表扬。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秋高气爽,丰收正旺。秭归县郭家坝镇王家岭村,满坡翠绿,沉甸甸的鲜橙压弯枝头。

“再过一个多月,这一季的脐橙将大面积上市。”48岁的村民唐河清探着身子,边剪枝边算账:他家有1000多棵果树,今年上半年鲜橙收了近6万斤,卖了12万多元,“再加上下半年的鲜橙收入,不错了,知足啦!”

和秭归大多数村一样,王家岭四季都有鲜橙产出。秭归县高级农艺师向进介绍,随着品种改良提速,伦晚、棕橙等新品迭代推出,从当年11月到次年7月都产果,大大增加果农收入。

去年,唐河清在秭归县城给儿子买了一套商品房,总价67万元,一次性付清。

“村里四成以上村民都在县城全款买房。”该村党总支书记马尚军说,全村脐橙种植面积7000多亩,年销售收入过亿元。933户村民中,七成以上村民年收入过20万元。

产业富民,不止脐橙。在茶叶大乡夷陵区邓村乡,农民银行存款户均6万元。在远安县何家湾村,年产香菇600万袋,户均产值2.3万元。在长阳榔坪镇,10万亩药用木瓜,销售占全国近七成份额。在枝江,董市等4个镇入选全国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占全省近四成。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宜昌市副市长刘洪福介绍,目前该市已有特色专业乡镇33个,覆盖30.74万农户,占该市总农户数的33.61%。

新农民“上山下乡”

9月23日,清江畔的宜都市高坝洲镇天平山村,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二期生产车间雏形初现。站在热火朝天的工地前,村党总支书记许长平欣慰地笑了。

3年前,许长平还做着经营苗圃的生意,2018年被推选为村支书。甫一上任,许长平就联络上在外打拼的88名同乡。“逢年过节联系一次、大事小事过问一次、重大活动邀请一次、重要对象拜访一次、家乡发展通报一次。”许长平的诚意感动了他们,不少人出资、捐物支援家乡建设。

引来鲟鱼谷项目落户后,从征地拆迁到服务企业,许长平都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现在,我们鱼子酱出口全国第二,年产值已近5000万元。”清江鲟鱼谷负责人季坚义表示,项目已吸纳6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近3万元,后期还将吸纳1000多名村民就业。

能人回乡,盘活资源。目前,宜昌已招引10265位市民下乡、3094位能人回乡。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除了引进新农民,宜昌还培训原村民为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以来,该市探索实施“农业首席专家制”,成立全省首家职业农民学院,制定全国首部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地方标准,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民职称免费评定。

点军绿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兴华,是2016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种植班学员。学到技术后,他带动全村140多户农民发展半高山蔬菜,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据统计,宜昌已累计培训柑橘、茶叶、蔬菜等专业新型职业农民2.9万余人。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宜昌田间地头,播撒新的种子。

1607个基层组织释放强磁力

9年共分红45万元!一算账,当阳市草埠湖镇楚湖村村民汤在胜着实有些意外。

2010年,村党支部书记邢汉生率领大伙成立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

流转土地建基地,一体化发展多种作物,优化产业结构;托管土地提供种植服务,让闲置产生效益;社员入股资金购买农机,提高生产效率……如今的合作社,小田连片成大田,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实现品种、肥料、种植、管理、收获“五统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亩产收入。

如今,该合作社已吸纳社员198人,托管土地近1.5万亩,流转和入股土地7000多亩。作为第一批社员,汤在胜掏20万元资金入股。“2019年,合作社销售收入1.4亿元,社员人均收入5万元。”邢汉生说。

组织领路,百姓致富。近年来,宜昌推进基层党建“三在工程”——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群众生活在集体中、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全市1607个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强支部堡垒,引领乡村振兴。

在长阳璞岭村,村支部带领村民发展茶、药、果、草四大主导产业,让一个偏远穷山村变成宜昌市文明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村子富了,党支部的分量重了。为不缺席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老党员张登明清晨6点出门,走几小时山路赶到村委会。“村里带领我们致富,我们当然要积极参加村支部活动。”张登明说。

“山大人稀变宝地,高山药材梯连梯,中山茶叶绿挨绿,洋房楼房栋栋起,网线有线传信息,群众生活好欢喜……”夜幕降临,璞岭村百姓大舞台前灯火璀璨,山里人跳着广场舞,在歌声中体味着幸福日子。(记者 张真真 雷巍巍 通讯员 方素珍 姚红)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10月7日1版

《家门口赚钱“梦里都笑醒”》

农家小院里,小孩子追逐嬉闹,大人们围坐一起喝茶聊天,享受假期好时光。

10月1日10时许,宜昌兴山县榛子乡和平村“巷子人家”农家乐,迎来第一批客人,张立一家人忙活开来。

张立负责接单点菜,母亲在地里摘菜,妻子当主厨,一刻也闲不下来。

“这几年,榛子乡成了避暑休闲热门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吃饭住宿一位难求。”张立说,农家乐生意兴隆。

今年34岁的张立大学毕业后,在广东一家工厂做生产管理。2013年,因父亲生病返回家乡,子承父业种植烤烟。因收入微薄,2016年他转型到镇上开餐馆。

2019年初,借着政府统一改造民宿、农家乐的东风,张立修缮自家房屋,修建停车场,增设家具家电。

“去年十一开业至今,毛收入80多万元。”张立直言,“没想到,闲置的房间、地里的蔬菜,都变成摇钱树。”

“这种在家赚钱的日子,让我梦里都笑醒。”张立说。

李静是张立的老邻居,他比张立更早享受到发展乡村游带来的红利。

2016年,在外跑运输的李静,回到和平村建起近千平方米的三层楼。随着兴山县发展康养产业,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这就是商机。”李静将一楼建成餐厅,二楼、三楼装修成客房,取名榛子避暑山庄,成为榛子乡最早的民宿农家乐。

10月3日一大早,李静送走14位襄阳客人,兴山本地又有10余人入住。(记者 黄璐 通讯员 周燕琼 黄青青)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10月4日1版

“唤醒”三峡库区闲置资源

阅读提要

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的秭归县,化解近10年来最大一起“僵尸企业”遗留问题,成功探索出一条在三峡库区产业承接带上激活闲置土地厂房的办法,加快向土地集约化利用、可持续性发展转型。

在秭归,一个曾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在长达7年“沉睡”后被成功唤醒。通过“回购租赁”,江苏雨润集团在该县的“烂尾”项目——福润禽业,引进上海正新食品集团后,实现就地“重生”。

“土地不变、厂房不变、主营不变”,在这片83亩的地块上,盘活首年即创产值1.4亿元,今年前8个月逆势突破1.1亿元。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破产重组、租赁转让,该县多种方式处置“僵尸企业”,盘活润恒建材、中天晟电子等7家困难企业,唤醒三峡库区产业承接带上的闲置厂房和土地8万多平方米,今年前9个月新签约重点项目27个,协议投资额23.77亿元。

2400万元回购“崭新”工厂

沿翻坝高速秭归出口,向长江库岸行驶数公里,就是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九里工业园。背靠移民新城,坐望高峡平湖,作为三峡后续建设项目,该园区承接三峡库区对口支援产业,其中包括福润禽业加工基地。

9月2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入该基地,在绿树环绕下,厂房呈一字排开,建筑面积达1.55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冷冻库、配电房、食堂、浴室等设备几乎都是崭新的。

时间回到2010年4月28日,在一片黄土上,项目宣布正式开工。时任雨润集团负责人在致辞中说,将建设3000万只肉鸡加工和良种鸡养殖示范基地。

当2011年工厂建成,只进行短暂试生产之后,机器就停止了轰鸣。这一停就是7年。随着雨润集团陷入债务困境,启用该工厂几乎没有可能。

为避免债权追溯和资产冻结,并在最短时间内重启项目,最优的解决之道是回购厂房和土地。经评估后,扣除地方优惠政策,秭归县以2400万元购回一个“干净”的工厂,把包袱变成推动发展的资本。

盘活第二年产值过亿

资产处置的同时,秭归整合上下游,用一条完备的“低温肉”产业链吸引了龙头企业。

该县招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不仅有成熟的工厂设备,且周边培育包装、仓储、冷链物流、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港等生产服务业,大型肉类加工项目可立即投入生产。

得知上海正新食品集团正在全国寻找扩产商机,秭归县委书记卢辉、县长杨勇多次带队上门,提出可租赁厂房,极大降低企业成本。

“秭归的投资环境打动了我们。”上海正新食品集团秭归项目负责人倪丽告诉记者,她是安徽人,过去长期在温州,秭归人生地不熟,却时刻有回到娘家的感觉。“门口电缆断了,本以为要耽误半个月、花费20多万,结果4天抢修完,企业没出一分钱。从招工、生产、物流,各种问题迎刃而解。2018年底正式投产之后,产销迅速爬坡。”

记者在生产线上看到,经分解、旋切、片开,鸡胸肉变成独特爱心形状,“这是正新鸡排的独特标志。”倪丽介绍,从福建运来的冻鸡,在工厂切割后,加工成鸡排等速冻调理肉品,再销售到正新食品集团旗下正新鸡排、快了汉堡等2万多家休闲食品连锁门店。

沉睡了7年的厂区苏醒了。该厂2019年实现产值1.4亿元。今年尽管经受疫情冲击,依然保持产销两位数增长,前8月销售1.1亿元。正新食品集团计划明年在秭归追加投资,购买厂房,“从租客变成业主”,并启动二期扩产。

一批闲置资源被唤醒

“盘活福润禽业的一整套工作方法,推广复制到其他‘僵尸企业’,逐一研究合法对路的处置办法,一企一策,让现有的闲置资产尽早盘活。走出粗放型发型,推动三峡库区土地集约化和可持续利用。”秭归县委书记卢辉说。

秭归县加快动能转换,通过破产重组、腾笼换鸟等方式,成功处置中天晟电子、海瑞特钢、润恒建材、福润禽业等7家僵尸企业,累计盘活闲置资产1.3亿元,盘活闲置产房和土地8万多平方米。

2019年,该县引进湖北雨晴伟业防水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收购并救活县内濒临倒闭的润恒建材公司,当年“晋级”规模企业。

今年,该县又引进湖北德重精线有限公司,将破产企业中天晟电子有限公司的资产盘活,已上马44条超细漆包线生产线。预计到今年10月,180多条生产线能全部开工,可实现年产能3600吨,年产值约3亿元。

处置闲置资产,唤醒的不仅仅是沉睡的土地和厂房,更带动了产业链相关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在九里工业园内,随着正新食品的到来,新派包装厂业务大增,今年8月单月产值就达到1143万元,同比提升37.5%,全年产值有望过亿。(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郑家裕 刘珍)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湖北卫视

10月3日

湖北新闻头条

“十三五”成就巡礼·动看湖北

宜昌:生态长卷

来源丨宜昌发布综合

编辑丨晓浪 编审丨翟婷婷

转载须注明来源

原标题:《头版!头条!这么多主流媒体聚焦宜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