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以党建引领发展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兰州大学六年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一)

2020-10-09 21: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报记者 王耀辉

原创·首发·独家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稿全文共4708字,“人民”二字出现的频率却高达84次,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党支部郭雅倩同学的浓厚兴趣。

“自古以来,是不是‘人民’都如此受欢迎、被重视呢?地位也是如此之高?”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在党支部“咬文嚼字之时政热词溯源”品牌活动中,郭雅倩将文字学专业知识与政治热点结合起来,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挖掘、探究时政热词的语义流变,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并结合当下政治环境,探究了其新时代新内涵。

找准党建和业务工作结合点,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双融合双促进,这是近年来兰州大学党建工作的一个缩影。“要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校、学院建设目标融合、与教学科研中心工作融合、与师生成长成才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学校、学院中心工作的能力,以党建促进师生成长成才,以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说。

把方向 管大局

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在绿意渐浓的季节,从安徽寿县老家回甘肃兰州返校复学的管理学院2018级情报学专业研究生汤卫国,一出高铁站便看到学校接站的党员干部。测量体温、核验身份、查看健康码、物品消毒……经过一系列流程后,汤卫国乘坐等候已久的接站校车,回到了久违的校园。

为了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兰州大学便全力推进学生返校复学工作,走在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同学们也早早地开启了正常的校园生活。

党的全面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深入研判疫情形势,既全面掌握师生情况、严格管控校园,坚决阻止疫情进入校园,同时也注重化危为机,抢抓机遇,通过组织返校开学,坚决“保学习、保就业、保科研”,稳步推进了重点工作落实。

不仅在疫情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兰州大学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坚决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高度重视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编制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总体规划和一流大学实施方案,编制实施2025行动计划纲要,提出“做全做强榆中校区、做精做优城关校区”校区功能定位规划,使得学校发展路径更加明晰,奋力为学校事业谋划新篇。

“对兰州大学的好印象,让兰大成为我回国工作的第一选择。”曾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的方香玲说。2017年1月,受益兰大“萃英人才建设计划”,32岁的她带着刚满两岁的孩子来到兰大,被聘为教授、博导。

在推进学校事业改革发展中,通过开展分类评价机制改革,按照不同学科、学科发展不同阶段、各类成果和业绩贡献形式进行分类评价,充分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2018年,我们止住了人才队伍非正常流动。通过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工作,让进来的人才多于出去的。”校长严纯华说。

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制定重大专题研究计划,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干部,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统筹推动新闻舆论工作提质增效,以人事制度为核心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完善“稳、培、引”工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建立一批学科交叉平台……学校事业发展有了可喜的变化。

六年里,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9个学科入选甘肃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草学、敦煌学、自然地理学等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

六年里,学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太极计划、子午工程和泛第三极研究等国家行动,并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帮扶,助推地方转型与绿色发展。

六年里,学校新增两院院士10名,引进副教授以上人员347人,聘任青年研究员97人、青年教授38人,入选各类高层次人才工程89人次,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更趋合理;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7.19%,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高质量学术论文收录数量和被引用数量均稳定增长……

抓党建 夯基础

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黄文魁先生的实验好得很,别人做不出来的他都能做出来。当时的实验条件差,他却能拿到晶体,尤其是做混合溶剂结晶,就更不容易。”在由化学化工学院党委组织的“我把兰大化学故事讲给你听”系列活动中,兰大原化学系主任潘鑫复先生回忆起来仍是对昔日恩师的操作赞不绝口:“操作关键看经验,实际上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里面,要靠自己琢磨。”

解放初期,朱子清、刘有成、黄文魁、陈耀祖等老一辈有机化学家响应党和国家“对口支边支教”号召,来到兰大创立了有机化学学科。1985年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学科获批筹建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有机化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化学系不断地发展壮大,有机化学教工支部也于1998年成立。”有机化学教工支部书记、兰州大学“萃英学者”特聘教授舒兴中说。2018年,有机化学教工党支部这个包含1名院士、11名教授、11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实验技术人员在内的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近几年我们围绕有机化学学科点建设,将支部工作计划跟学科发展规划紧密结合,通过学科建设来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舒兴中介绍,以2018至2019年为例,有机化学学科引进包括5名萃英特聘教授、5名青年研究员在内的多名优秀人才,到帐科研经费5416.45万元,发表SCI论文790篇,同时支部党员也借助 “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药用植物、葡萄籽、玫瑰精油等方面的研究,着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机化学教工党支部也迅速行动了起来,召开支委会2次,支部大会1次,专门就如何发挥专业优势抗击疫情和如何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工作进行学习讨论。支部教师积极响应,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开展技术攻关、助力疫情防控:张浩力教授设计完成空气中病毒核酸的快速检测设备,设计了纯物理消杀空气病毒流程;陈建军副教授开展从中药苍术寻找抗病毒有效成分,开发相关消杀剂的研究;徐国强青年研究员带领团队开展对医用口罩消毒再利用的研究……

有机化学教工党支部党员刘松清老师2000至2019年一直在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是实验室高级工程师。2018年8月,刘老师被查出罹患肝癌,为了不耽误开学样品测试,他利用暑假时间去北京手术,术后一周便缠着厚厚的绷带到岗上班。“他工作中总是把好的机会都让给年轻人,去世前两天仍然坚守在岗位上,悉心指导学生测数据、做实验,看上去精力充沛,精神饱满。”舒兴中说,刘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

兰州大学先后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和“基层党建质量年”,组织党建骨干培训班和微党课大赛,抓规范提质量、树标杆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优势,将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切实解决了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全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2个学院入围全国党建标杆院系、4个支部入围全国党建样板党支部、一个教师党支部成为教育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1名研究生党员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强思政 重创新

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被总书记赞誉为当代愚公、时代楷模的‘八步沙六老汉’,大家知道吗?”

“我们常说‘接班人’,但大家听说过‘接锹人’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八步沙,从当下这些可爱的人们身上,来认识我们可爱的中国。”

这位站在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总决赛舞台上的,是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金玲。经过激烈比拼,她最终获得一等奖。

作为本科生党支部的副书记,李金玲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与入党积极分子交流谈话,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与思想动态。现在,李金玲已经是甘肃省青年讲师团的成员,她希望用讲思政课的形式,让大家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兰州大学,教师创新方式讲思政课,学生以赛代练讲思政课,学校领导为思政课教师当助教,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讲党课,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春风雨露,深度融入师生学习生活中。

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学校形成了“领导带头讲、跨校集体备、创新方法教、项目课题研、交流互评赛”的“五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特色,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2016年,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同时,学校连续2年举办“课程思政”竞赛,推出34门“课程思政”重点示范课程。2019年,兰州大学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

推进“萃英记忆”“百年兰大人”“名师旧稿影丛”等重点文化项目,开展“一学院一品牌”校园精品文化活动,打造远方合唱团、若水话剧团等学生社团,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升华大学文化建设内涵。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兰州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融媒体作品《震撼!天南海北兰大人同唱一首歌》在朋友圈刷屏,从城市公交、视频网站一路火到了新闻联播,片中兰大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责任担当在社会各界产生深远影响。

兰州大学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堂内外全过程,通过创办形式多样的“移动课堂”,致力于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有创造活力的研究生。

在开展“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工作过程中,资源环境学院老师尝试以问题和课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邀请本科生加入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老师们指导下,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较之往年增加6项,涨幅45%;参加科研训练人数为576,占全体本科生的72%,并在全国地理展示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师邀请新生参观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介绍草业科学学科发展前景的同时宣讲 “粮改饲”“山水林田湖草”“草地农业”等政策理念。学生们不仅收获对于各研究团队、专业学科发展的了解,还收获了将“小学科”融入“大格局”的时代担当。

2018年以来,全校3221名教职工全覆盖联系4766间本科生宿舍,联系宿舍的老师们将育人工作融入科研互动、阅读沙龙、运动会、合唱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增进了师生互动,增强了育人实效。

树正气 聚合力

切实营造担当尽责浓厚氛围

“你所在学院的学工组老师是否及时发布就业信息?”

“你所在学院是否举办过关于升学、就业的典型经验交流的活动?”

“疫情期间,你所在的学院是否通过网络开展过就业指导工作,具体有哪些?”

今年毕业季,兰州大学部分毕业生填写了一份特殊的调查问卷。为努力实现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学校党委启动了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动式巡察,调查问卷是巡察过程中的一个手段。

除了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动式巡察外,学校纪委深入推进校内政治巡察,实现了一届党委任期内巡察全覆盖,开展了党的政治建设、基建廉政风险防范、综合改革三项专项巡察,协助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强化政治监督,做实日常监督。

近些年,兰州大学城关校区维修改造和榆中校区整体建设预算高达60亿元,面对学校基建工作大规模开展的实际,如何监督才能有效防止“楼起来了,人倒下了”?

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组织召开了基础设施建设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座谈会,学校纪委通报了高校基建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把纪律规矩讲清楚,给干部们上紧螺丝、敲响警钟。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基础设施建设廉政风险防范专项巡察”中,对发现的问题在巡察后持续监督整改并大力推进基建领域制度的“废改立”。

与此同时,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致力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师德“双线涵育”工程,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六年来,兰州大学统战力量也进一步凝聚,有效有力激发学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创了统战工作“寻找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新局面。

“虽然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比井冈山斗争时期好多了,但在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问题上面临的环境和形势仍然是比较严峻的。我们高校的知识分子一定要更加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在科技工作中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产出更多自主创新、顶天立地的研究成果!”参加完兰州大学党外知识分子主题培训活动后,民革兰大委员会主委、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公平说。

2016年起兰州大学先后组织党外代表人士赴重庆、大别山、井冈山等地开展集中培训,先后选派300多位统战代表人士到中央和甘肃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效果,集中表现在近年来我校党外知识分子议政建言热情的提升和议政建言成果的涌现。

李凤民教授用生态学思路化解旱地农业难题,郭爱君教授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出谋划策,李丁教授积极参与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也充分发挥优势融入脱贫攻坚工作,在黄土地的沟梁峁壑、田舍村庄留下一簇簇坚实的足印。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明年将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走过100年风雨历程,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时刻,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为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