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让体测回归竞技体育的合适位置

2020-10-10 17:17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之前,傅园慧预赛第一无缘决赛,余贺新打破纪录无缘决赛,女子跳马项目进决赛的仅有5人……这些事引发了公众对突然增加的运动员体能测试的疑问。

10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表示,近段时间以来,部分项目所进行的体能测试仅是督促运动员加强基础体能的措施,不会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参与奥运会等国际大赛的选拔。

这次回应,明确澄清了之前舆论场上的一个误会,体测与奥运会选拔无关。现在,既然这个顾虑打消了,就应该实事求是地重新审视体能测试在竞技体育中的合适位置。

这次国家体育总局的回应中的两个关键表述很重要:实事求是;科学、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就要搞清运动员的实际体能和需求体能;科学,既应指科学的训练,也应指科学的测试;分类,就是要对具体项目、具体运动员具体分析,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体能是运动的基础,更是持久、高强度运动的保障,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一个共识。但是体能训练和测试,归根结底是为具体的竞技项目服务的。换句话说,体能训练是手段,竞技成绩才是目标。

不同的运动项目套用相同的体能测试模板,肯定要出问题。不能什么项目都要考3000米跑步;不能让大长腿的花样游泳运动员测体前屈;不能让击剑的运动员靠跳绳分数定输赢。游泳比赛终究比的还是游泳,体操比赛终究比的还是体操。

测试是为了发现问题、找到差距,进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弥补差距,不能违背初衷。

下一步要对体能测试做出精准化的修订。首先,应该明确体能测验在竞赛中的权重,体测成绩是排名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是过关就行,还是要折算成绩?明年奥运会选拔赛到底用哪个标准?要为运动员的下一阶段训练提供明确的制度预期。

其次,在确定具体运动项目的体测项目时,希望相关负责人多和一线运动员、教练员沟通,看看到底中国运动员的短板在哪里,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回看这波讨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表示,“其中不乏很多理性客观的意见,值得我们去吸纳。”民间质疑与官方回应的互动,紧密了竞技体育和大众社会的关系。让体测回归竞技体育的合适位置,是当下的全社会共识。

    责任编辑:沈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