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绿水青山在 金山银山来

铁岭发布
2020-10-10 21: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东北振兴的铁岭篇章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系列报道

2018年以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打响碧水攻坚、蓝天保卫和净土防御三大污染防治战役,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保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建立健全机制 保护绿水青山

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日程,坚持高位推进,组建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8次市委常委会、20次市政府常务会和50次生态环境治理专题会,及时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研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44次现场调研督导,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制定出台了水、大气污染防治《三年攻坚方案》等文件,把污染防治任务全部纳入“重强抓”专项行动,坚决啃下硬骨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四级河长责任,创建“河长+检察长”两长巡河护河制度,强化河流污染管控;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电视问政》,群众反映的5个方面12个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得到整改,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不力的30名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理。

在2019年的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工作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生态环境委员会专门成立了6个督导组和12个执法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按照省整改方案明确的整改措施和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各项整改任务按期完成、验收销号。目前,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共涉及全市30项整改任务,燃煤锅炉淘汰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亮子河马仲河治理等16项突出问题均已完成整改(其中7项已销号),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整治、河流水质达标等14项工作正在进一步巩固和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共交办我市541件信访案件,目前已完成整改537件,整改率99.3%,剩余4件涉及2项工程建设将于10月份全面完成整改。

庆云堡镇姜和平养殖场粪污集中堆放

全市狠抓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管理措施的落实,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从2018年开始,全市累计投资16.04亿元,实施了燃煤锅炉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等35项工程措施,目前已经完成27项,其余8项正在扎实推进。2018年以来,全市淘汰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765台,升级改造20吨及以上燃煤锅炉29台,完成5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建成机动车污染防治遥感监测系统及管理平台,新上新能源公交车辆159台。扎实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建成区主要街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4%。全市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89.7%。2019年,全市大气优良天数达到284天,比2017年增加36天。

多措并举狠抓辽河流域污染治理,全市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巡河管控工作机制,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马仲河、亮子河水质实现全年达标,消灭了多年来的劣V类水质。全市10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2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均按一级A排放标准实施环境监管。完成万泉河、银州区穿心河等重点河段污染整治,完成16项污水处理厂(设施)提标改造、污水管网收集等工程建设。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重点在532个沿河村开展粪污集中整治。全市650家规模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率达到92.2%。辽河14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全部消灭劣Ⅴ类水质,河流水质达标率由2017年的57%提高到2019年的93%。地表水环境质量从2018年初排名全国最后提升到2019年退出了全国后30名。

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对2家土壤污染重点企业监管,安全利用农用地面积8500亩,严格管控农用地面积2700亩。完成了239座加油站、1017个地下油罐的防渗改造,各项污染防治工作得到扎实推进。

风祥禽业专业合作社粪污制成有机肥

向绿水青山要财富

在打响污染防治战役的同时,不仅要保护好青山绿水,更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依托生态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真正把好的生态环境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财富。

素有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柞蚕之乡、东北中草药之乡美誉的西丰县,一方面拥有高达61%的森林覆盖率,另一方面却顶着“贫困县”的帽子。企业少,规模小,经济总量上不去。

钓鱼镇景华村农户在扶贫产业鹿场里喂鹿

立足这一县情,西丰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作为发展之基、立县之本,确立了走“绿色、生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的发展目标。为早日将蓝图化为现实,西丰县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通过生态保护,促进资源涵养;通过资源涵养,形成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条,推动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反哺生态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啊!”这是返乡创业青年高禹的切身感受。以前在城里搞建筑没能成功的他,来到城子山种植大棚香菇,得益于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所产香菇比其他地区营养更丰富、菇盖更饱满、色泽更鲜亮,产品一上市,便被南方客商抢购一空。短短3年,高禹的香菇大棚便发展到了90多个,年创效益900多万元。

登云村村干部尹德友和陶然镇扶贫办主任李建成查看人参长势

优良的生态成就了高禹,而为保护好这方绿水青山,西丰人民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近年来,在科学的规划下,西丰县持续开展青山工程,完成清退还林0.83万公顷,围栏封育1.33万公顷,创造了“三退一围一补”和“见缝插绿”的西丰模式;推进碧水工程,完成河道治理156公里,西丰县生命健康产业园等污水处理厂相继投入运行。

为科学有序发展生命健康产业,西丰县先后聘请了来自北京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团队,完成了“生命健康产业规划”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全县18个乡镇被定位为三大功能区,即南部特色产业示范区重点发展鹿、柞蚕、中草药材、烟叶等特色产业及生态旅游; 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高端蔬菜供给基地、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及田园旅游; 中部工业核心区重点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走进贵州茅台集团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的生产线已经建成,生产部长姚洪图正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产前检修。他告诉记者,公司是茅台集团实现千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投产在即,未来3到5年,二期、三期工程也将建成投产,届时,将全面贯通“鹿保健健康”产业链条,到2020年,有望实现销售额50亿元。

乡村旅游助农增收

近年来,清河区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厚的文化积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短短几年,清河区乡村走出了一条“产业+旅游”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振兴。

“还没干活儿,一亩地收入就多了220元。”清河区聂家满族乡广东山村村民张贵峰,拿着土地流转的收入乐得合不拢嘴。

广东山村风光秀美,是清河区乡村生态旅游重点村。近年来,广东山村走上了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之路。历经几年,现在的广东山村道路宽了、环境美了、卫生好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一天比一天高。

牧原公司粪污处理设施

好环境引来金凤凰。广东山村分别与铁岭三禾生态有限公司和铁岭柯普森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栽植软枣猕猴桃和不老莓。土地流转后,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解决了闲置劳动力,还拓宽了农户在家门口的增收致富渠道。

“咱家的菜都是自家生态大棚里种的纯绿色无公害蔬菜,你们就放心吃吧!”依托乡村生态旅游,前杨木村村民吴桂清建起生态大棚,开起农家乐,一年接待游客数千人。吴桂清说:“守着大清河和风光秀美的小山村,就要打好乡村生态旅游这张牌。”

吴桂清靠生态园吃上“旅游饭”,只是前杨木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前杨木村要成为农民致富的帮手,更要成为村民的摇钱树。”前杨木村党支部书记周兴民说,今后村里将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平台,发展农村旅游,拉长产业链,增加村民就业创业渠道。

“我们村通过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先后获得铁岭市宜居乡村、辽宁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张相镇石家堡子满族风情村党支部书记贾文江自豪地说。

张相镇石家堡子村保持着浓厚的满族民俗特色。石家堡子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族风情产业,建立特色餐饮10余家,休闲度假山庄4个,还引导农户建设甜瓜采摘园、菇娘种植园、南果梨种植园、泥鳅繁育基地和垂钓园。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清河区相关领导表示,近年来,清河区大力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使美丽乡村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推进,让更多“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绽放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

生态种养探索增收新途径

铁岭县双井子镇拥有近万亩的湿地面积。如今,双井子镇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试水河蟹生态养殖,发展鸭田稻,为农民增收致富探索新的途径。

双井子镇黑鱼汀村村民李忠峰是第一个利用沼泽养蟹的人。2018年3月,他承包了双树子村近300亩沼泽地,并将其规划成6个池塘用于养河蟹。由于依靠自然河水和天然水草,为小河蟹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养出的河蟹也是黄满膏肥。与此同时,他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受到市场好评。销售仅一个多月,投资的20余万元成本便已收回。

有了成功经验,如今李忠峰扩大了河蟹养殖数量,“4500斤,大概有36万只蟹苗。”李忠峰说:“今年,除了原有的200多亩湿地,还扩建了200多亩的稻田,同时追加15万元,完善河蟹养殖基地设施等,养蟹的同时还可以种植稻米。”如今,李忠峰通过沼泽养蟹、发展蟹田稻年收入近30万元。

除了蟹田稻,双井子镇还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鸭田稻,镇上三家合作社抱团发展鸭田稻,一田多用,种养双收,走绿色农业生产道路,促进了农民增收。

“十一”假期前夕,记者走进双井子镇泡东村,只见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一片,即将大面积收获,田间成群的麻鸭不时出没,相映成趣。2017年,天福合作社因地制宜推广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13.3公顷稻田所产的50余吨鸭田大米在当年春节前就销售一空。鸭田稻前景一片大好,天福、宏伟、耀辉三家合作社决定联手把鸭田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到333.3公顷。3家合作社发挥各自特长,天福为种植技术把关,耀辉负责生产及加工,宏伟管好销售。

目前,鸭田稻销售主要依靠政府在各大展会推广、农产品网站、微信朋友圈发广告,客户集中在周边各市。相关产品已经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接下来,合作社将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循环经济,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

记者 ▏袁海洋 图片 ▏董震 果实

编辑 ▏罗晓曦 责任编辑 ▏崔博

原标题:《绿水青山在 金山银山来》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