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沧桑巨变 · 饮水思源】崆峒区:交通扶贫打通阻碍贫困乡村发展主动脉

2020-10-11 12: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要想富,先修路。循着这条曾“红遍”祖国大江南北,指引无数中国农村和小城镇发展崛起的“至理名言”,平凉市崆峒区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坚持“交通扶贫”优先战略,步履稳健的迈向小康之路。

锁家村新农村风貌

有了路,就打通了阻碍贫困乡村发展的大动脉、主动脉。有了路,封闭的小山村得以气血顺畅。有了路,农民的日子才有奔头。

多少年来,身为平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崆峒区一直在七县(市)区扮演着“大哥”角色。然而,隐没在南山、北塬贫困片带的贫困山乡里,人们对路的渴盼,已然成为了几代人的夙愿。

01

山乡群众的百年夙愿

位于南部阴湿林缘区的麻武乡,山峦环抱,沟壑纵横。站在山的最高处向下看,几万回汉群众就生活在这密密匝匝呈黑褐色的褶皱里,而这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成为通向外界的唯一“脐带”。

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抬头是山,山外还是山。

直到本世纪初叶,一辈子从未走出过这片大山的老年人,还十分多见。很多村庄通向外界的道路,只有一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羊肠小路。一些小型自然村,村民赶趟集更是得翻山下沟,来回好几个小时,出行非常不便。

孩子们的上学路、村民的生产路亦是如此。无论刮风下雨,天气如何,娃娃们小小年纪就要早早起床,趁着月色与同伴结伴而行,爬坡过坎、翻山越岭,赶上几公里的山路,直到天亮才能到达学校。近十年,大山深处的人们才告别了“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模式,告别了过去人扛驴驮、刀耕火种的生产面貌,开始用上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让种地变得不再那么复杂艰难。

望山走倒马。这不仅仅是电影中的桥段,也曾一度是崆峒区贫困山乡的真实写照。

20年前,端立村沈家沟社村民李忠奎嫁女儿,婆家就在同村的端立洼社,两村之间仅隔一条沟。为了讨个好彩头,双方事先商定,送亲队伍沿着大路绕村庄一圈,赶既定时辰迎娶新娘。然而不巧的是,结婚当天下起了瓢泼大雨,眼见着临近中午,雨还没有半点要停的意思,为了不耽误时辰,娘家人只得冒雨步行送亲。原本个把钟头的路,送亲队伍一步三挪,走走停停,生生走了两个多小时,急坏了婆家迎亲的宾朋。因为道路不畅,一场大雨,把原本喜庆热闹的喜事,变得相当尴尬。

崆峒区西阳回族乡火连湾村,距离平凉市区仅30公里,却是一个山高路远,十年九旱,交通条件十分艰难的小山村,当地人戏谑地称其为“可怜湾”。

作为崆峒区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3年,全村常住95户人家中,77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火连湾共有四个社,每个社占着一条沟,村民全部散居在沟里面。喜明选回忆,因为不通路,那时候村里人每天早上起床,雷打不动第一件事就是去沟底担水,一旦遇到雨雪天气,不仅没水可吃,更是无路可走。

晴天,谁家拉粮食,至少要三四个人配合,一人负责拉架子车,另外两人得使劲往前推,稍不留神就会翻车。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农家人只能望路兴叹,窝在家里啥也干不成。

出行不畅,土特产、农作物运送不出去,没有其他来钱渠道。无奈之下,每年一到开春,村民就像候鸟一样成群结队的外出打工,寻找出路。

当时,崆峒区很多留守在村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家门前能修上一条宽阔平整的农村道路,通达四方,让路不再成为儿子、丈夫和父亲“不回家的借口”。

02

致富路修到了家门口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对农村公路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寄予了殷切期望。

画中的颉岭

为了让家门口的道路成为农民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为了彻底改变全区特别是三大贫困片带的落后现状,崆峒区打破村域、地域界限,以整流域推进,整片带开发为带动,集中有限资源,全力实施交通突破、水利保障“两大行动”和电网升级、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生态建设“四大工程”,实现了脱贫攻坚效益的最大化。

2016年,穷了一个多世纪的峡门乡颉岭村,一朝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巨变。

经过广泛调研摸底、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村两委决定,首先要解决制约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而要解决道路问题,就得解决居住分散的问题。

颉岭村下辖5个社,大多数村民分散居住在五个山头,为了早日实现集中安置、整体搬迁,村里组织施工队大干365天,削平5个山头,才建起了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新农村小康屋。

为彻底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村里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一并硬化了村社巷道、铺设了沙化路、架设了自来水管道,并且实现了网络全覆盖,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础条件好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苏广军回来了。带回的还有创业资金和先进的发展经验。年轻的他,看着家乡的巨大变化,浑身充满了干事创业的劲头,怀揣着一颗火热的心,领着乡亲们大力发展牛产业,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小康路上的“领头雁”。

贫穷,阻挡不住崆峒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修通一条路,带动一片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麻武乡城子村,因其毗邻十万沟景区,生态环境优美。然而,山高路远,沟壑纵横,基础条件落后,曾是多年来困扰其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以来,区乡两级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统筹推进,逐个攻克了困扰该村发展的道路交通、基础条件、环境卫生等难题,使得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美丽城子村,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很快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的目标。

如今,城子村的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养起了平凉红牛。在帮扶单位省文旅厅的帮扶下,还创办了崆峒区宏鑫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崆峒区城子山货农特产品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合作社的股东,一到年底领取分红。

致富路修到了家门口,村里开发的“城子山货”胡麻油、土鸡、土鸡蛋和土蜂蜜,也通过网络这条无形的“信息公路”走出了大山、远销全国各地,换回了一张张红彤彤的人民币。

03

条条道路连接千万家

道路通,百业兴。

曾经土地贫瘠,杂草遍地,道路坑洼。如今,绿树成荫,花海蔓延,溪泉贯穿。

从一个荒芜多年的穷山沟变成以极限运动、生态康养和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度假景区,这几年崆峒区海寨沟的名气越叫越响。

海寨沟位于崆峒区大寨回族乡柳沟村、雷神庙村、清水岭村及潘岭村所在的河谷及两侧山脉之间。从2011年开始,大寨乡就着手打造海寨沟旅游景点,准备吃一口“旅游饭”。短短几年时间,昔日的荒山沟大变样,不仅成了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还辐射带动周边几百名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条路,打通了发展的肠梗阻。一条路,打通了脱贫的新思路。

数据显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崆峒区实现了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全覆盖, 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均达到100%。同时,开辟农村邮路79条、村邮站47处,农村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点75个,便民投递点322个,鼓励村镇通过电商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农村道路的建设,为偏远闭塞的乡村开辟了一条通往现代文明的大道,为广大农民通过文化、科技致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农村道路的建设,让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秀美景色,成为游人如织的风景名胜,把绿水青山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

来到崆峒区,你会看到,通县路、通乡路、联村路,条条道路犹如条条长龙在崆峒大地延伸,贯通四方,促进了贫困乡村与外界的互联互通互融,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群众落后封闭的穷困面貌。

越来越密集的路网、越来越好的路况,加速了农村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生态优势、发展优势的转变,交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如今,已搭建起城乡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的崆峒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陆续建成了麻武乡月明村、峡门乡四道沟村、颉岭村、大寨乡潘岭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按照“政府引导、商业开发、群众参与”的思路,建成太统、寨子、西沟、贾洼4个专业旅游村和74户标准化农家乐。其中,崆峒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省养生旅游特色小镇”。中河、潘岭、贾洼、麻武、麻川等22个村被列为全省旅游扶贫重点村。

同时,农村优势资源的开发、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得到推动,集信息发布、电子商务、营销推广于一体的崆峒区智慧旅游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全面建成。信息高速公路通达四海,招徕八方游客。三年来,全区共接待游客2210.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亿元。

大“道”无言,却换来山乡巨变。

如今的崆峒区农村,宽敞的水泥路从村民家门口一直延伸到远方,顺着这条道可以走到村内的各个角落,多数行政村通了公交车,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乘车,出行很方便。

大秦乡新农村

今年,崆峒区共统筹整合资金1.03亿元,在17个乡镇实施63条自然村组道路建设及两座危桥改造项目。目前,145公里的自然村组道路和两座危桥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农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产业因路而兴。崆峒区不断打通进村入户的农村公路“毛细血管”,把村村通公路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2015年以来,该区先后建成各类农村公路971.14公里,2016年提前实现了252个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的目标任务。2018年9月,崆峒区被命名为甘肃省第一批“四好农村路全省示范县”。

一条条宽敞平整的农村道路,切实成为了崆峒区人民群众的致富路、小康路,也架设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通达桥梁,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0多万崆峒儿女正满怀豪情,信心百倍,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来源:平凉日报/秦玉龙 李芳芳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沧桑巨变 · 饮水思源】崆峒区:交通扶贫打通阻碍贫困乡村发展主动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