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姜饼的滋味,你知道吗?

2020-10-11 21: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叶克飞

拉多夫利察,在旅行攻略中常被冠以“顺道一游”的定语,因为它距离斯洛文尼亚最知名的景点布莱德湖仅有不到十公里距离”。从四季都不乏游人的布莱德湖出发,驾车在山谷公路间兜兜转转,经过原野、树林和几座村庄,便会与这座小城见面。

这座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的城镇,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北部,与卡拉万克山脉和朱利安阿尔卑斯山相望,面积不过12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两万。相比布莱德湖,它古朴沉静,即使是旅行旺季,“顺道”而来的人也极少。很多人不知道,这座沉静的小镇拉不仅是斯洛文尼亚的蜜蜂养殖和巧克力生产中心,也是传统姜饼制作中心。

拉多夫利察城镇四周散落的村子与民宅 本文均为 叶克飞 图

城镇中心位于山坡之上,艳阳高照的上午,却几乎见不到人迹。沿着古朴街道往林哈特广场方向走,仅仅见到一家水果店开张迎客。各种外观并不好看更不统一的时令水果摆在门前,无人看守,看得出是当地农民自种,来自城镇四周散落的那一个个村子。千百年来,这个山谷间的城镇早已习惯自给自足。

虽然人类居住史悠久,但直到1333年,拉多夫利察才在奥尔滕堡伯爵统治期间获得集市权。1418年,采列伯爵接管城镇,1456年,拉多夫利察挥别最后一任采列伯爵尤里克二世,被纳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范围。

这段并不复杂的历史,背后是拉多夫利察如世外桃源般的地理位置。它藏于山谷之间,在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柏油路水泥路的漫长岁月里,连统治者都没有闲暇与精力顾及,只能任由它安躺于时光。

城镇中心的林哈特广场,得名于出生于拉多夫利察的剧作家林哈特,他也是斯洛文尼亚历史上第一位剧作家。广场被主要建于16至18世纪的建筑围绕,或是红瓦斜顶,或是梯形山墙,既体现了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也兼具中欧与南欧的不同特征,其中以巴洛克风格为最多。

林哈特广场

我想探访的姜饼博物馆就在广场上,说是博物馆,其实是一间古老姜饼店,同时也是一间餐厅,名为Pr Lectarju。

姜饼虽然以“姜”为名,但制作离不开蜂蜜,拉多夫利察作为蜜蜂养殖中心,便有先天条件。在人类历史上,蜂蜜被公认为第一种甜味剂,远早于糖类。斯洛文尼亚的养蜂历史也极其悠久,还是现代养蜂业的发端。

1734年,斯洛文尼亚人安东·扬沙出生,家族一向有艺术和养蜂传统。他从小学画,也学习养蜂,作为小有名气的画家,他更爱养蜂。1770年,他应聘为维也纳奥加顿养蜂学校教师,也是哈布斯堡王朝第一位皇家养蜂教师。

此后,他四处环游,将家传养蜂技术传授给大众,并编写了《蜂群论》和《养蜂业完整指南》两本专著,至今仍是行业经典书籍。作为现代养蜂业奠基者,他的生日5月20日,也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养蜂日”。

早在中世纪,斯洛文尼亚人就将蜂蜜用于姜饼制作,拉多夫利察这家Pr Lectarju便是如假包换的姜饼老字号。它旁边是养蜂博物馆,以记载斯洛文尼亚人生活的彩绘蜂箱板著称。

在斯洛文尼亚,心形姜饼是爱的象征。Pr Lectarju餐厅的存在,也正是爱的结晶。

心型姜饼

说起姜饼,很多中国人对它的认识就是“西方人圣诞必备”。其实早在有圣诞节概念之前,姜饼就已出现。

古罗马帝国时代,姜饼就见于时人引为厨房神器的《罗马帝国的烹饪和用餐》一书。那时姜极受欢迎且产量丰富。但神奇的是,姜竟然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灭亡,悄然在欧洲消失。具体原因已不可考,唯一确定的是在13世纪后期,欧洲人(据说是真实性难测的马可·波罗)才将姜从中国带回欧洲大陆。

从本地土产变成进口香料,姜的价格也变得昂贵,所以人们只舍得在圣诞节这种日子使用,将之加入蛋糕或饼干中调味,于是便有了“圣诞节才吃”的固定印象。

在欧洲,关于姜饼的典故极多。比如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要求烘焙师制作以她本人为原型的人形姜饼,在宴会中赠予宾客,便开创了肖像饼先河,就是不知道把女王放嘴里嚼烂算不算大不敬。

后来,人们甚至将姜饼当成记录重大事件的工具,比如新国王登基,迎娶王后或是宗教大事,都会制作相应场景的姜饼,并用金漆和糖霜进行装饰。人们喜爱的姜饼屋,则源自格林兄弟的创意,在他们的童话集里提到了“糖果屋”概念,也催生了精致梦幻也价格不菲的姜饼屋,至今不衰。

圣诞节的必备姜饼屋

不过在我看来,无论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宴客礼物,还是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都多少让姜饼变得高高在上,不复最朴素的认知。倒是在拉多夫利察,能见到姜饼最初的简单样子。

Pr Lectarju开业于1766年,在一个大家族中代代相传,而且传女不传男,每一代掌握秘方者都是女性。如今,面对广场的一楼是餐厅,地窖则是姜饼作坊加博物馆,里面摆满了各色姜饼,其中最多的便是红色心形姜饼。

与欧洲许多地方一样,红色心形姜饼也是用来表达爱意的工具。羞于表白的人,可以将自己想说的话贴在姜饼上送给对方。如今店中的女主人,高中时认识了一位穷小子。穷小子尊重女孩的意愿,始终陪伴着她,经营小小的姜饼店,坚守技艺的传承。

如今,两人都已渐渐老去,接替女主人姜饼技艺的是她们的女儿。这位金发姑娘每天坐在地窖餐厅的工作台前,现场展示一个个姜饼的制作与完成。古老的制饼机器就在地窖一角,粗重的手摇滚轮不知压制过多少姜饼原料。机器背后的墙上,是姜饼店一代代传承者的黑白照片。

在裱花的姑娘

金发姑娘告诉我们,用这台机器制作姜饼并不复杂。按照传统工序,只需在面粉中添加水、蜂蜜和香料(当然少不了姜),将之擀成面片,打入模子中定型,再行烘烤,烤干后在表面涂上糖衣,以奶油装饰图案即可。

最复杂的工序是最后的装饰,机器无法代劳,两百多年间全靠人手完成。除了家族代代相传的原料配置秘方,裱花技艺也是每代传承者不可绕过的难关。金发姑娘埋头裱花时一脸专注,成品上的流畅线条和精美图案,真不知要练习多少次才能做到。

制饼机器

随着时代变化,店里的姜饼也增添了许多花样。除了传统的心形之外,还有各种卡通姜饼和棒棒糖姜饼。姜饼屋也愈发复杂。莎士比亚曾写道:“如果只剩一便士,我要拿它买姜饼”,若让他穿越时空来到当下,见到这样的姜饼,恐怕会更加欲罢不能。

因为姜饼中不含鸡蛋与牛油,只要存放得当,半年内都可食用。不过店中这些仿似艺术品的姜饼,大多数人买回去只怕都是当作装饰品,压根不舍得吃它吧。

虽然制作和食用姜饼都是斯洛文尼亚的传统,但在欧洲,它并非姜饼生产大国。相比占据欧盟半数产量的德国和1/4产量的荷兰,斯洛文尼亚从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才有散落于不同城镇的姜饼店,以手工维系着固有传统。

离开姜饼店,走入广场尽头的岔路,便可见到尖顶的佩特拉教堂。教堂前有一个小小广场,石子路面被古树遮蔽。教堂立面简洁,白色墙身上除了三道门与花窗,唯一装饰便是门上方的哥特式雕塑。

从教堂的白墙边穿行,前方是小城的观景台。放眼望去,群山之间郁郁葱葱,大片草地和树林间,来时的蜿蜒道路时隐时现,童话般的村落与民宅散落其间。每一户人家,都坐拥没有围墙的大草地与树林,仿佛千百年来一直如此。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姜饼店吧,简单纯粹,坚守至今。

(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