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清俭父子 (六十)

2020-10-11 16: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60

清俭父子

清俭父子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吉水)人。

杨长儒(1157年—1236年),又名寿仁,字伯子,号东山,杨万里长子。

说起杨万里,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作为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其诗学成就彪炳宋史和中国文学史。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显赫的诗名背后,杨万里的官声人品亦为后世之楷模。明代大儒解缙曾赞曰:“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以励万世。”清廉传世,门风不坠。在他的影响下,长子杨长孺也成为一名被后世传颂不息的清官。

隆兴元年(1163年)秋,杨万里离零陵任,赴调至临安,任临安府教授。此番升迁,同僚们决定摆一桌酒席与杨万里薄酒话别。为了不增加同僚负担,杨万里决定提前动身离任。临行前,杨万里写下《夜离零陵以避同僚追送之劳留二绝简诸友》:“已坐诗臞病更赢,诸公刚欲饯湘湄。夜浮一叶逃盟去,已被沙鸥圣得知。”杨万里遗诗避宴之事,一时传为宋代官场美谈。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宋光宗受禅。杨万里起任秘书监,他立朝刚正,连上三札,要求宋光宗爱护人才,防止奸佞,做到“一曰勤,二曰俭,三曰断,四曰亲君子,五曰奖直言”(《第三札子》)。一次,杨万里因地震而上书朝廷,给皇帝提了十条意见,提醒宋光宗要将国家命运系之于人民,节财用、薄赋敛、结民心,民富而后邦宁、国兴。

然而,杨万里的这次上书触怒了宋光宗,他被贬为江东转运副使。对此,朝中正直之士纷纷为他鸣不平,但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帚的他却非常淡然。绍熙二年(1191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了宰臣,因而改知赣州。杨万里干脆称病自免,回归吉水。

回归家乡后,闲居乡间的15年中,杨万里与夫人罗氏淡茶素饭,粗衣布衫,完全与村中老农无异。

杨万里这种忧国忧民、廉洁奉公、安贫乐道的品行,对其子杨长孺影响很大。

据《鹤林雨露》记载,杨长孺任湖州太守兼庾州节度使时,敢于抨击权贵,打压豪绅,为百姓撑腰,被宋宁宗赞为“不要钱的好官”。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皇亲强宗拒租抗税,欺压百姓,杨长孺亲率衙差上门捉拿。强宗倚仗皇亲身份,态度傲慢,杨长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最终强宗屈服认罪。

杨长孺和家人都很节俭,但对贫苦百姓却十分大方。他任广东经略安抚使一职时,天天粗茶淡饭,缩衣节食,却把自己的七百万缗俸金“代上户输租”,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代民输租》“两年枉了鬓霜华,照管南人没一些。七百万钱都不要,脂膏留放小民家”记录的正是此事。杨长孺的事迹广为流传,为同僚们所钦佩。宋宁宗曾问翰林学士、太常少卿真秀德:“当今廉吏是谁?”真秀德认真思考后,答道:“杨长孺,当今廉吏也。”

祖父杨芾在吉州老家留下的那三间茅屋,经杨万里,到杨长孺住时已易三代,破损不堪。即便如此,杨长孺也不肯花钱修葺。当时,吉州太守史良叔离任,到杨长孺家向他辞别,入门后见杨长孺家境如此俭朴、清贫,感叹之余叫画工将杨长孺家祖宅及清苦生活场景画图而去,报奏朝廷。

杨长孺晚年十分贫困,病重时,竟无殓材准备,在朋友赵季仁资助下,才得以安葬。后人称赞杨长孺“门风不坠,可敬可师”。

下期 | 朱熹的节俭之道

总策划:侯公涛、张卫东

统筹:胡淼、刘法启

校对:李坤、许铭君

编辑部主任:王千一

供稿:虞城县纪委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网信商丘 了解权威发布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

原标题:《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清俭父子 (六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