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助力脱贫攻坚,大竹这两家公司干的事很漂亮!

2020-10-11 18: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追梦中华·侨与脱贫攻坚”达州市网络主题活动,由达州市侨联与达州日报社深度合作,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报道,反映各级侨联组织和侨界人士积极投身到全市的脱贫攻坚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侨界力量。

——

本期是侨资企业

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

情系麻农奉真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祝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参与到产业扶贫攻坚的伟大工程之中,为大竹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及巩固发展大竹县中国苎麻之乡做出了贡献。2020年7月,大竹县获得了国家农业农村部全国唯一一个创建苎麻“一县一业”示范县的殊荣。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从2016年底到2017年底,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将产业扶贫与金融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与大竹县邮政银行、农商银行签定了产业扶贫及贷款扶贫协议。仅一年多时间,该公司帮助了全县7个乡镇1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前脱贫。同时,玉竹麻业将优质麻种100公斤和数10吨肥料免费送到5个乡镇,新发展苎麻5000亩,亩收入达3000元,全年实现收入1500万元,惠及了全县1000多名贫困户,助使他们增收脱贫。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龙头企业+贫困户+银行”的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做到了四方受益。即:贫困户每户贷款50000元,借给玉竹麻业三年发展生产,每年分红3200元,三年共分红了9600元,做到了当年脱贫;龙头企业解决了加快发展中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做到了产销两旺,2018-2019年年产值和税收比上年翻番增长;银行贷款给贫困户,做到了按季收息,三年收本,贷款资金安全,并且有效益;县、镇、村既提前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又发展了大竹县最具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巩固发展了大竹中国苎麻之乡。

大竹县石河镇五通村、杨家镇皂角村,是省定贫困村。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在2017到2018年间积极帮助脱贫,成立帮扶工作组,帮助帮扶村制订《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作战帮扶方案》,挂图作战;免费赠送优良麻种20公斤,发展1000亩麻,并保底按每公斤苎麻20元收购;与银行开展产业和金融扶贫20户,三年每户净收入9600元。通过两年的努力,两个村如期完成了脱贫任务。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2007年,大竹县石河镇苎麻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三人发起,依法筹资23万元成立。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积极帮助该社发展壮大。签订长期收麻供麻合同,年支付购买麻上千万元;与合作社共同在石河片区发展优质麻10000亩以上;2017年争取到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万元,用40万元量化6个村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量化股权从2019年年固定分红400元。如今,该合作社资产拥有已超过500万元,成为了达州市苎麻专业合作社第一社。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糯稻香里说丰年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大竹县月华食品园,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先进民营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全省首批试点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如今,公司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换新颜、农民增收心不变”的发展愿景,逐一实现“农区变景区、景区变园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田园变家园”,重点打造该公司醪糟文化广场以及中国醪糟历史文化博物馆。

助力脱贫攻坚 实施产业融合

近年来,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始终坚持“发展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突出绿色、生态、有机特色,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真正办成服务“三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惠农型企业,充分发挥出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一粒糯米醪糟香,十万农户奔小康。公司建有优质糯稻基地10万亩,带动达州大竹县、广安邻水县、达州万源市等两县一市24个乡镇、80多个村、10多万人(其中:贫困户3506户、10817人)从事糯稻产业。在发展产业过程中,采取免费发放种子、制定保护价和高于市场价收购等八大措施,特别是在2018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稻谷收购价每市斤1.2元的情况下,公司仍然按照订单合同,每市斤最低保护价1.5元收购,确保农户利益。10万亩糯稻基地年实现糯米收入2.3亿元,与同等面积粘稻收入相比,年增加纯收入6500万元,使农民户均年增收2200元。基地内3506户、10817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让糯稻成了他们的“摇钱树”。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就业造血拔穷根,增收致富奔小康。公司安排糯稻基地内贫困户子女、月华镇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25人到公司务工,人均月工资超2800元,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一人上班,全家脱贫”。群众称赞“挣钱顾家两不误,醪糟架起致富桥”。2018年,公司被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中华企业联合会认定为全国“就业扶贫典型企业”。

开展旅游闯新路,打造景区奔小康;产业融合促发展,乡村振兴换新颜。2018年,公司成功创建东汉醪糟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四川省首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实现了达州工业旅游零的突破。2018年12月,仅接待达州市金龙旅行社一家游客就达2500人,带动贫困户21户、70多人从事旅游服务。

助力环境保护 规范生产行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碧水蓝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牢固树立“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为实现天蓝、水清、草绿的生态环境,通过规范生产行为奉献力量。

一是开展技术革新,节能降耗。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大力开展智能化配米生产线、醪糟自动化生产线、糯米粉自动化生产线等系列技术改造,减少生产活动诸多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同时,通过科技创新,企业也得以做大做强。2018年4月,公司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2万吨黑糯米粉节能环保智能化生产线于当年9月竣工投产,糯米粉生产总规模达6.5万吨,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二、西南第一。

二是新建管道,减少燃煤污染。投资1200万元,建设从石河气站到公司9.2公里天然气专用管道,实现了大竹民营企业天然气直供零的突破。

三是新上环保项目,治理废水污染。公司投入1600万元资金,实施日处理废水1500吨的第二期环保升级扩建项目,将有效治理废水污染。

四是签订战略协议,实施煤改气。在达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年用气量530万立方米的战略协议,为实施煤改气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助力公益事业 开展扶危济困

近年来,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关注民生,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3年“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公司积极参加抗震救灾活动,第一时间将爱心物资送往灾区。先后为地震灾区和驻竹武警部队、消防大队、敬老院等累计捐赠产品、善款530多万元,为300多名贫困群众、贫困儿童排忧解难,对贫困学子捐资助学。每年走访慰问糯稻基地贫困群众50人。多次深入到对口帮扶的万源市石窝镇兰草溪村等贫困村,与困难群众沟通交流、助解难题,并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用品等,累计捐款50余万元。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公司始终坚持农产品加工和糯稻产业发展,生产经营醪糟、糯米粉、饮料、米酒等系列产品,且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出口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醪糟生产、自营进出口经营企业,成功跻身2018年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公司2018年11月被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四川省优秀民营企业”;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四川老字号、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系四川名牌、绿色食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第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标志产品。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将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县委的部署要求,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弘扬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做大做强企业,勇担社会责任,为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和达州的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侨资企业助推乡村振兴

带领当地农民共创美好生活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一个好的开头并不难,能善始善终,坚持到底却不易,正所谓“脚踏实地海让路,持之以恒山可移”。以上两家企业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榜样,实施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新举措,加快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步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小康做出贡献。

精彩回顾

作者 | 任墨藻

原标题:《助力脱贫攻坚,大竹这两家公司干的事很漂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