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静宁县:补短板 强弱项 促脱贫

2020-10-12 10: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甘肃省脱贫攻坚县(区)宣传周】

补短板 强弱项 促脱贫

静宁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静宁县因地制宜发展草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静宁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促脱贫,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6.0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3346人,贫困发生率由35.88%下降至0.78%,今年2月28日由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静宁县,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上世纪80年代被列入国家“三西”扶贫地区以来,该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持之以恒推进产业开发、基础改善、素质提升“三大工程”,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探索走出了有较大影响的参与式扶贫开发路子,实现了由大面积绝对贫困向区域性相对贫困的转变。

近年来,静宁县更是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健全指挥、帮扶、责任和监督“四大体系”,严格落实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负责制,成立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综合协调等12个专责工作组,构建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双帮双扶双促进”全员帮扶责任制,县委书记、县长包抓贫困程度最深的乡镇,所有县级干部包抓深度贫困乡镇,226个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帮扶,7286名帮扶责任人入户结对帮扶,实现了贫困村帮扶工作队、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

产业兴,万业兴,“拔穷根”关键还要靠产业发展。按照“全域覆盖、区域布局、连片发展、整体推进”的思路,静宁县大力推行“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一个产业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规划实施方案、一个运作平台、一套运行机制,形成了苹果产业一元主导、肉牛产业支撑崛起、生态产业交融覆盖、劳务产业并行互补的多元产业格局,2019年,静宁果品总产量达到88万吨,实现产值39.6亿元;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3.1万头;建成小杂粮优质生产示范基地1.26万亩,促进了经济生态融合发展。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静宁县以户为单元,对贫困户家庭信息、致贫原因、增收计划、退出时间等情况全面调查、梳理核实,因户因人制宜,确定具体帮扶举措,按照乡村初验、行业部门确认、数据比对、县级验收的程序,对不符合脱贫退出标准的坚决不脱贫,保证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同时,加大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县财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42亿元,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真正用在贫困群众身上。(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杜雪琴 曹立萍 朱宇鲲)

向小康生活迈进

——静宁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20年2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静宁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个受严酷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困扰,以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被人们记住的县脱贫了。

静宁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近年来,静宁县持之以恒推进产业开发、基础改善、素质提升“三大工程”,干部使劲推、群众使劲干,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的扶贫成效日渐凸显,静宁县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6.0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3346人,贫困发生率由35.88%下降至0.78%。

村子路畅通了、房子漂亮了、产业增多了、贫困户有技术了、腰包也鼓了……在静宁,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小康生活正在路上。

抓党建 脱贫有“引擎”

灵芝乡车李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修葺一新的文化墙,整齐排列的太阳能路灯,平整的水泥硬化路,文娱设施配齐的广场,功能室齐全的村部……这要在以前,没有人会相信静宁县原安镇这么美。

原安镇位于静宁县最北端,境内沟壑纵横,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干旱的贫困山区。2014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2198户9278人,贫困发生率为59.79%,是全省4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近年来,原安镇党委坚持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按照“党建+”思路,深入推进产业党建工作,2019年10月成立中共原安镇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委员会,同步组建红牛、土蜂、食用菌和果业4个党支部,将党的建设工作延伸到产业链条上,探索走出“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示范带民富”的新路子。

“我们先从调整镇党委班子入手,挑选了一批能干事创业、有责任担当的精兵强将,使适岗干部的整体年龄趋于年轻化,在调整干部的过程中进一步厘清责任分工。”静宁县原安镇党委书记万德强说,最近几年来,原安镇共调整加强村班子13个、选拔16名党员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

有了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后,原安镇不断提升整体功能,实行镇干部带班、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打造便民的“一站式”全程服务代理代办,畅通联系服务贫困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健全产业党建体系、抓实产业党建工作,原安镇构建形成了“党组织指导监督国有平台公司、国有平台公司引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合作社吸纳农户、把农户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党员聚集建立党组织”的党建+产业“七环体系”,真正做到了产业发展到哪里、专业合作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现在,红牛产业党支部带动全镇发展养牛1.3万头,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牛存栏9450头;土蜂产业党支部集中养殖土蜂1000箱,当年实现产值150万元;食用菌产业党支部2019年生产香菇菌棒30万株,带动承包菌棚、劳务用工的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果品产业党支部有效解决了年年栽树不见树、户户种园无收益的现状。原安镇呈现出“党建引领脱贫、产业遍地开花”的良好发展局面。

近年来,静宁县融合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全面推行“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模式,建立产业党组织462个,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333个,在扶贫车间建立联合党支部12个,通过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的“五带五强”工作法,帮带贫困户1.2万户。

“我县大力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推行专职化村干部151名,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286名,选派241名村党组织书记择优兼任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静宁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强产业 脱贫有抓手

秋天来了!已经摘掉套袋的苹果挂满枝头,沐浴着初秋温和的阳光。

“这可是我们的金果果哩!”

果园里,静宁县余湾乡王坪村果农王红星正小心翼翼地为苹果摘袋。

王红星家种果树已经有20年了,以前,父母靠着种苹果养大他们弟兄二人;现在,他继续靠着种苹果,供两个孩子上学,过上好日子。

在静宁,像王红星家这样靠着种苹果脱贫致富的家庭很多。

1988年开始,静宁县推动苹果产业发展至今,全县22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有112个发展为果品专业村,苹果产业已经成为静宁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以苹果产业一元主导,静宁县打破行政界线,串点连线成片,贯穿静秦公路主线,扶持贫困户新植果园11.2万亩,建成苹果产业脱贫示范带50万亩,辐射雷大、余湾等中南部10乡镇,涉及贫困户4.6万人,人均果品收入1.5万元。

一个个看似小小的苹果,已在裂变释放出巨大的效应。目前,静宁已形成种苗繁育、技术推广、贮藏运输、加工增值的苹果产业链,培育、带动果品相关企业160多家,全县果品年贮藏能力达到52万吨,年加工转化能力12万吨,纸箱年生产能力3.1亿平方米。

静宁县因地制宜,立足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目标,以打造南部“十乡百村”优质苹果生产示范区、西北部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葫芦河流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葫芦河流域现代果品高新技术示范区、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立体寒旱农业发展示范区6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区为统领,形成了苹果产业一元主导、肉牛产业支撑崛起、生态产业交融覆盖、劳务产业并行互补的多元产业格局。

萬众牧业是静宁县甘沟镇利用原祁川村废弃牛场的资源,投资资金600万元建成的红牛超市,投产运行后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分散养殖红牛500余头,培育10头以上养殖大户3户,同时吸纳5户贫困户到超市务工。

甘沟镇对全镇饲养基础母牛的844户奖补81.6万元,对新增基础母牛养殖的300户奖补201.3万元,对新建暖棚户奖补198户79.2万元,对平凉红牛见犊补母的75户养殖户补助7.8万元。牛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重要产业。

静宁县积极推行“补助建棚、贷款养牛、母牛补贴、购牛奖补”扶持政策和户托社养、公司代养、农户自养“三养”模式,组建成立雄康牧业“基础母牛超市”,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实施红牛产业片带开发工程,建成原安、灵芝等示范乡镇和界石铺崔岔等30个示范村,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3.1万头,规模效益显著提升。

“我们还因地制宜开发薯菜、食用菌、小杂粮等优势产业,每年发展旱作农业85万亩,建成小杂粮优质生产示范基地1.26万亩,促进了经济生态融合发展。”静宁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产业发展中,静宁县全面推进扶贫产业全覆盖、到户扶持全覆盖和技术服务全覆盖,制定出台了苹果、牛等17类种养业奖补办法,发展以果品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112个,以养牛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63个,以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5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新植果园11.2万亩、养牛6.2万头,发展“五小”产业8853户,实现了村村有产业,家家有收入。

夯基础 脱贫有保障

房屋的变迁映射着一个家庭的变化。

静宁县甘沟镇雷黄村69岁的老人黄邦明终于有了自己的新房子。

“老了,老了,还能住上新房子。”黄邦明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家坐坐,他说,党的政策好啊。

黄邦明家原先是两间土坯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后墙全靠木椽顶着。2019年,通过危房改造政策,县财政补助4.2万元,再有亲友帮工,只花了2万元,便有了这间宽敞安全的新房。

静宁县全面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对特困危房户给予差异化补助,累计投入5.38亿元实施危房改造,38127户像黄邦明这样的困难家庭住上了安全房。

“积极实施危房改造的同时,对于部分不适宜居住的村庄,我们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群众住房问题。”静宁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走进红寺镇魏沟村易地搬迁点,绿荫花丛,掩映着一栋栋红瓦白墙的院落,小院内环境整洁优美,清澈的自来水欢快地从水龙头中淌出,院门外,平整的公路穿村而过,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好一番整洁美观又现代的新农村气象。

静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统筹谋划、精准实施、增收稳搬,全县易地扶贫搬迁1212户5191人,群众行路、饮水、用电、住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进门住新房,出门都是便利路。近年来,静宁县紧紧围绕“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扶贫目标,在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的基础上,持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全力配合国省干线公路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静宁县新改建公路1296公里。其中新建高速公路2项45.7公里,改建普通国道1项34.2公里,改建普通省道2项64.7公里,改建农村公路1051公里。

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路网状况的显著改善,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基础保障,也为静宁县高质量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铺就了幸福路。

兴教育 脱贫有希望

静宁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本版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铁梁摄)

“只要妈妈露笑脸露呀露笑脸,云中太阳放光芒放呀放光芒;只要妈妈露笑脸露呀露笑脸,美丽花儿齐开放齐呀齐开放……”

循着孩子们欢快的歌声,走近甘沟镇祁川幼儿园,空调、消毒保温桶、智能电子屏等各类设施齐全。

这所依托行政村幼儿园建设项目建成的村级园,于2015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公办日托制村级幼儿园,覆盖了祁川﹑张著﹑靳马三个行政村。

“我们这里是全村条件最好的地方。” 甘沟镇祁川幼儿园园长李小华说,幼儿园现占地1248平方米,各类设施设备配备齐全,满足当地适龄幼儿入园需求,目前,在园幼儿47人,教师5人。

2018年秋季学期起,根据地域特点和当地百姓的需求,甘沟镇祁川幼儿园还创办日托园,采取集中加工、分点配送的方式为幼儿提供两餐一点,家长农忙时孩子可以在学校温馨舒适的小床上午休,目前日托幼儿26名。

“孩子们可以受到优质的教育,但费用并不高。”李小华说,2016年以来,甘沟镇祁川幼儿园全面实施甘肃省减免学前教育保教费政策,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幼儿每学年减免1000元保教费,建档立卡贫困户幼儿保教费全部免除。

甘沟镇祁川幼儿园是静宁县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目标,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的一个缩影。

2014年以来,静宁县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高标准建成行政村幼儿园154所,实现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培训转岗等多种方式选派幼儿园专业教师,使农村适龄幼儿能上好园,保障教育起点公平。

“我们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对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构建了‘联片互动、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协作提高’的城乡一体管理格局,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了‘道路通’‘信息通’‘教研通’的一体化均衡发展。”静宁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着力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静宁县把职业教育作为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举措,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主导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可发展”的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走进平凉机电工程学校,一排排新栽的柳树沐浴着初秋的阳光,傲然挺立。苹果实验基地里,一棵棵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子。教室里,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传遍校园。

这座新建成的校区一次建成教学楼、实训楼等14幢,装配理实一体实训室76个,开辟校内外实训基地18个,成为全国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

“我们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对现代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新能源汽车、现代农艺技术等专业方向,同时加大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对接联系,先后与国内16家企业联合举办25个订单培养班,与20多家大中型单位建立长期用人合作关系,为学生高质量就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平凉机电工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多利说。

据王多利介绍,该校还开展创业体验项目,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近年来,有300多名职教中心毕业生带着技术自主创业致富,其中40多名业绩突出,在致富的同时,辐射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就业脱贫。

静宁县将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开发深度融合,走好产学研联盟与精准脱贫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据统计,2016年以来,静宁县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77万人次,其中培训果农2.2万人次,让每家每户都有了“科技明白人”,有效提升了家庭脱贫致富的能力。(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杜雪琴 曹立萍 朱宇鲲)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END

原标题:《静宁县:补短板 强弱项 促脱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