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同区高台子镇做大小蘑菇产业,算好增收、扶贫、环保账

2020-10-13 11: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脱贫之后仍“攻坚”

大同区高台子镇

做大小蘑菇产业

算好增收、扶贫、环保账

小蘑菇帮助农民走上致富路。本报记者 王洪军 李楠 摄

“我看这玩意儿行,干!”

张国军站在屋子当间儿,对炕上的老伴儿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与以往几次“参观”回来不同,张国军这回不再满地转圈儿,嘴里念念有词了。

“行就干呗,咱能脱贫多亏了政府,多亏了镇里村里这些干部,跟党走错不了……”

全票通过!老两口“同拍板”,算是把跟着镇里种植赤松茸的事儿定了下来。

张国军,今年68岁,大同区高台子镇老房身村村民。

一人患病“拖累”全家,多年前,他得了肝硬化。治病,大把花钱,成了贫困户,是典型的“因病致贫”。

屯邻都知道,老张头儿是个要强的人,对于贫困户这顶“帽子”,一直不喜欢:“就觉得不光彩。”

人穷,不能志短!穷一时,不能穷一世!

张国军一直琢磨干点儿啥。

“养猪吧,你俩岁数大了,还一身毛病,重体力活儿干不动了,整个小猪崽养吧。”

帮扶干部给出了招,并送来了“希望”。

“中!”

猪崽从小到大,一个变俩,俩变三……

卖了三茬,收入三万多块钱。

村里人都说,这老两口会变戏法,靠“二师兄”脱了贫。

左邻右舍竖大拇指:这俩人精心、能干,伺候猪崽,跟伺候孩子一样。

在农村,认干,日子差不了!

“扶贫干部心操碎,各项服务真到位。跟着政府一路走,脱贫致富全都有。”张国军自编了几句顺口溜表达自己走出贫困、走上奔小康之路的喜悦之情。

这回镇里投资900余万元建食用菌产业基地,八一农大教授技术指导种植赤松茸,政府前头儿探路,农民后头儿跟上,有样儿学样儿,同心协力奔小康。

知道这事儿后,张国军上了心。“种了一辈子大田,没整过蘑菇这东西,咱得先看看。”老张头儿有点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想法。

生意人有句话叫“不精不做”,张国军也念自己的“种地经”。

自打基地建设起,他隔三岔五就去“探营”,一定要眼见为实。

咋种?咋管?咋收?咋卖?

想到啥就问,凡是心里画魂的必须整明白。

镇里提供基料和菌种,还有技术员指导,种植一点儿不难!

至于卖,更不费啥劲儿了,自己卖或者通过镇里统一销售都行。

能挣多少钱?张国军最关心。

“把收入账算好了,咱这产业扶贫、巩固成果的路子才能走下去、走长远。”高台子镇党委副书记周世伟给算起了账。

标准化车间的菌床面积4280平方米,全年生产、四季出菇。预计年可产蘑菇34万斤,销售额可达170万元。

农户跟着种,成本价使用菌种,以秸秆为主的基料也没啥投入,园子里、林地里,找个空地儿扣个冷棚就生产。一平方米成本十几二十块钱。

再看产出账,一平方米出蘑菇近20斤,一等品10块钱左右一斤,二等品8块钱,等外品四五块钱。

这账,有算头儿!

“更要算的,是这两笔大账……”镇党委书记齐迹接过话茬。

扶贫账——全镇133户贫困户,去年已全部脱贫。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这项工作同样不轻松。脱贫时,我们精准,巩固时,同样要精准。搞产业,是关键举措,赤松茸种植就是高台子镇的办法。

还有环保账可算——生产蘑菇的基料,主要原料是玉米秸秆,目前的生产规模,消化8000亩的秸秆。此消彼长,将来,全镇的13万亩秸秆逐步转化利用,“一把火”变成了“一把钱”。

这头儿,镇政府的三笔账算得明白。那头儿,张国军睁大眼睛,看得清楚。

眼看着建成了车间,种出了蘑菇,卖上了钱,算明白了账,张国军不再犹豫、不再观望。

最后一次“实地调研”后,撸起袖子“操练”起来。

高台子镇7个村,盯着这个项目的人不在少数,行动也不比张国军慢。如今,赤松茸在高台子已是“村村飘香”。

种植蘑菇,以标准化生产车间形式出现,这在东北不多见。

东西好,就会有人认可。食客们循寻着“香味儿”陆续赶来了。

一辆黑E牌照小轿车拐进了基地大门。“给我拿5箱好的,这东西健康,不光自己吃,走亲访友也挺好,走心!”

副镇长王孝峰介绍,目前,基地日产蘑菇量已达500斤,基本不出大同区就卖没了,供不应求。

“注册了品牌‘蘑菇台’,已经与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地经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现在就差产能跟不上,但随着基地产量逐渐增加,各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销路肯定更宽更远。”发展食用菌产业,高台子镇上下信心满满。

种蘑菇,卖蘑菇,在大庆不稀奇。把大大的厂房隔成一个个车间,里面放置铁架打成的菌床,室内能控制温度湿度,就是标准化了吗?

当然不是!

在齐迹等一班人心中,已有更大的谋划和布局:

以基地为中心,将赤松茸种植辐射全镇及周边,提供基料和菌丝以及技术支持,做好种植端。

利用多种资源和渠道,占领本地市场,开拓外埠市场,实现“走出去”,做好销售端。

目光放远,提高附加值,购进烘干和蒸煮灌装设备,引进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做好加工端。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石,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适度的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是需要的,高台子镇正朝着这个态势方向走。

脱贫之后干点啥?有问有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