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朋友圈里,每个人都过得比我好?

2020-10-16 10: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专栏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师生撰写,内容聚焦时事热点,科普生活知识,涉及亲子教育、家庭关系、职场之道等诸多方面。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让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 施蓓 应用心理硕士

段锦云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运营/ 杨晓

回忆一下,你刚刚升入中学或者进入一所新大学的时候,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潮,而周边好多人却好像早已成为了朋友。他们嬉笑打闹,好不快活,但是热闹仿佛都是属于别人的,只有孤独和落寞才真正属于自己。

我们不禁会在心底发问,为什么别人的交际圈子都那么广泛,有认识数不尽的朋友和熟人,却只有我一个人形单影只?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图/unsplash

为了验证这一社会现象,研究者调查了一千多名大一新生,让他们评估开学半学期以来,自己和同龄人分别结交的亲密朋友和社交熟人的数目,以及在过去一周内单独活动和与人社交的平均时间百分比(相对于总的清醒时间)。研究结果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同龄人比自己拥有更大的社交圈,比自己拥有更多的朋友,而且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社交活动上。此外,研究进一步还发现,无论是对于普通同龄人还是自己的亲密好友来说,这种误解都真实地存在着。

要解释这一奇怪的心理现象,归根到底我们还要从社会比较上说起。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是指,我们通常喜欢用其他人作为参考点,来评估我们自己的特质和能力,这是一种基本的行为倾向,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生活中,我们总是忍不住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评估和理解我们的能力、社会地位、甚至是幸福感;特别是当外部或客观评估标准不存在时,人们更加喜欢进行社会比较。比如,小时候每当拿着一张“伤痕累累”的期末试卷回家时,家长总会说,看看隔壁张阿姨家的儿子门门功课全优,再看看你自己……于是那时的我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当我们在与同龄人比较时,又通常会有自我增强的倾向。在一些比较简单或常规的任务上,我们总是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积极信念,并且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好,学者将这种过高定位自己的现象称为“优于常人”效应(better-than-average effects)

例如,早在1981年,Svenson的一项研究就发现,9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能力要好于一般司机。事实上,“优于平均”的效应还表征在多个领域,比如智力、技能、人际吸引力,等等。

图/unsplash

可以说,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强,长相更加漂亮、帅气,性格更加有魅力,以及那些很糟糕的事情更大概率会发生在别人而非自己身上,自己本该是最特别的、被上帝眷顾的那个人,等等。跳出个人的层面,往往一个国家在进行比较时也会高估自己的军事力量,认为自己的军队强于他国的,这常被用来解释某个国家为什么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发动战争。

相应地,研究者们又发现了“差于常人”(worse-than-average)自我消隐效应。人们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觉得自己优于平均水平,当任务复杂或成功的几率非常小的时候,人们往往认为自己要差于一般人。

例如,鲜少有人认为自己能活过一百岁,或者在有生之年能够拥有一架私人飞机。另外,最近还有研究表明,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在情感生活中比同龄人更糟糕:他们高估了同龄人的积极情感,而低估了同龄人消极情绪的盛行。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们在公众场合会比独处时感受到更多快乐,并且,人们常常会抑制自己在公众场合的负面情绪(不表达出来)。正如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聚会、晒幸福(很少晒不开心),处于情绪低谷的我们会困惑为什么别人的生活都如此的丰富多彩!然而,事实可能不是这样,只是别人情绪低落的时候,你未必知道而已。

图/unsplash

纵然和别人比较是人的天性,是为了进行自我定位、更好地认识自己,但在该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陷阱。因为在与人比较中,你可能会时不时地质疑自己的选择,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另外,当自己处于人生低谷时,一味地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较,更会让自己陷入悲伤与自卑等消极情绪之中。

那么,如何保全自己,在这比较之中不陷入陷阱呢?方法其实也不难: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稳定的认知与定位,明白自己所需,认清/认可自己的角色、身份与地位,尊重自己的生活,坚定信念,和那些真正认可自己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此才不至于迷失,进而做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Whillans, A. V., Christie, C. D., Cheung, S., Jordan, A. H., & Chen, F. S. (2017). From misperception to social connection: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overestimating others' social connectednes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3(12), 1696-1711.

Chou, H. T., & Edge, N. (2012). "They are happier and having better lives than I am": The impact of using facebook on perceptions of others' live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15(2), 117-121.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