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省委书记陈豪为“兴滇人才”颁奖,其中的“牛人”黄必志是咱腾冲人

2020-10-14 16: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9月29日上午,云南省第五届“兴滇人才奖”表彰奖励大会在昆明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主持,省委副书记王予波宣读表彰决定,省政协主席李江出席。参加活动的省领导为获奖者颁奖。

出生于腾冲市五合乡的黄必志被评为其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他带领团队培育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元杂交肉牛品种“云岭牛”,填补我国不能生产高档牛肉的空白,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新亮点。培育2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建立肉牛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广“云岭牛”养殖技术助力脱贫攻坚。黄必志成为培育出“云岭牛”的“牛专家”。

黄必志,留英博士,云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博导,二级研究员,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云岭学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云南省科协常委,云南省畜牧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肉牛牦牛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云南省牧草产业首席科学家,中国牛业协会会长,云南省肉牛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云南省草地学会理事长,云南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奶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和参与完成5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黄必志目前是国家农业部重大行业专项-“南方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研究与技术示范”项目首席科学家,“云岭牛”新品种选育首席专家,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云岭牛科技平台建设与产业示范项目首席科学家。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主编《草坪营养与施肥》、《农田种草与草产品开发》、《BMY肉牛》、《云南肉牛养殖技术》、《云南常见饲用植物》、《品味云岭牛》等专著,申请获得专利15项。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二等奖5次,农业部丰收一等奖2次,申报2个牧草品种登记为国家级品种。

受聘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联合和单独培养博士5名,为云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培博士生1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

为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激发各类人才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激励云南省广大人才在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建功立业,根据《云南省“兴滇人才奖”表彰奖励办法》,2019年12月9日,云南省第五届“兴滇人才奖”表彰奖励评选工作正式开启。本届“兴滇人才奖”共有20人获奖,其中包括党政人才1名、科研领域专业技术人才9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名、技能人才2名、农村实用人才1名、民族文化人才2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名。

----稿件来源于云南发布

相关链接:

【40年40人·改革开放见证者】黄必志:“牛协主席”和他的“云岭牛”

云岭牛:从“高科技牛”到“扶贫牛”

云岭牛诞生记

1982年,中国和澳大利亚展开草场和牲畜改良方面的合作,共同选定昆明小哨为“握手之地”。随后,云南省人民政府与澳大利亚国际发展援助局正式签署项目谅解备忘录,成立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云岭牛培育的大幕就此拉开。

1984年,87头澳大利亚莫累灰牛运抵昆明,与云南本地黄牛杂交出第一代杂交牛“莫云”,但杂交后代抗病性差,一旦被中国南方的牛蜱叮咬,就极易传染血液原虫病。于是,项目组又从广西引入婆罗门牛冻精做三元杂交,这才终于找到了一个发病率低、抗蜱能力高的组合。随后引进澳大利亚8个家系的婆罗门种牛,开展三元杂交选育工作。后又经三代科学家、近千名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研发,在科技部、农业部、农业厅、科技厅的持续支持下,云岭牛终于被培育出来。2014年12月8日,农业部正式为“云岭牛”颁发新品种证书(编号:农02新品种证字第7号)。此时,距离莫累灰牛初临春城已经过了31年。

云岭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靓丽名片

从“八五”到如今“十三五”收官,云岭牛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持续的关注与支持,农业厅和科技部门倾斜投入,每一个研发节点上都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

云岭牛成为继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后,我国自主培育的第四个肉牛品种,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三元杂方式培育的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下的瘤牛型新品种。

肉质方面,云岭牛细嫩多汁,打破了只有日本和牛血缘才能生产高档雪花牛肉的技术壁垒;产业方面,如今更是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据统计,云岭牛已在云南省10个州市30余个县市和贵州、广西、重庆、四川、广东、海南等地进行应用推广。截至2019年12月31日,累计推广种牛1.26万头,冻精683.83万剂,生产云岭牛杂交牛294.02万头。

特别是近三年来,项目成果还在云南省30多家规模养殖及屠宰加工企业得到应用,核心技术推动了两家企业“新三板”上市,并带动20个肉牛养殖合作社,年养殖规模10万余头,涉及云岭牛养殖从业人员1万余人。相关科研机构还利用云岭牛配套技术,与盐津县、寻甸县政府和禄丰彩云印象、普洱金孔雀绿色牧业等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格局。

云岭牛产业推动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形成开发利用与发展的有机结合,还对改善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针对云南省甘蔗、香蕉、木薯等经济作物副产物及油菜、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到30%,大多随意丢弃或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状况。通过云岭牛养殖和经济作物副产物评价、调制和有效开发,经济作物及农作物副产物的利用得以有效提升,企业及农户累计利用甘蔗梢、香蕉茎叶等经济作物副产物2.54亿吨,增加了粗饲料来源渠道,降低了粗饲料成本,实现了种养有机结合。

此外,云岭牛培育和产业化推广为地方和基层培养了大批从事肉牛业的技术骨干,推动建立云南省肉牛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学研平台,为南方肉牛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人才的支撑。数据显示,项目期间已累计培养博士20人,硕士155人,完成基层农技人员培训32万人次以上。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云岭牛也是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的主力军之一,在2019年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百县百品”入围产品评选活动中,云岭牛肉鲜肉色泽橘红、脂肪乳白、肉质细密、脂肪沉积极丰富、肉质细致坚挺,得到了评委和嘉宾的一致赞扬。普洱金孔雀绿色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景谷天赐牧业养殖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刀光富介绍,如今云岭牛已从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成熟的市场产品。从一开始的区域消费产品转变成为大众“菜篮子”产品。

近年来,随着消费群体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云岭牛”产业发展及时找准发力点,凭借生长速度快、育肥性能好、繁殖成活率高、可生产高档雪花牛肉等特点,迅速占领省内外市场。助力打造云南省“绿色食品牌”,云岭牛已经初见成效。

当前,云南省正大力发展包括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在内的“八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三张牌”,云岭牛产业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我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云岭牛产业,能推进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既有利于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又能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配套衔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全产业链效益。

“扶贫牛”带动百姓脱贫增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脱贫攻坚工作在云岭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云南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实施“七个一批”精准扶贫措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尤其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我省因地制宜地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而云岭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扶贫牛”。

在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河东村,普洱金孔雀绿色牧业有限公司130余亩的滇南云岭牛场繁忙有序。这里1100余头云岭牛成为当地发展肉牛养殖的支柱。从2018年开始,普洱金孔雀绿色牧业有限公司在这里逐渐建起牛舍、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厂和分割与冷鲜肉包装车间等云岭牛全产业链设施,并通过与当地合作社及合作养殖户进行合作,养殖了5000余头肉牛,目前已成为当地最大且最有影响力的肉牛产业类公司。养殖的效益体现在了脱贫工作上,在普洱金孔雀绿色牧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充分利用当地的甘蔗、香蕉副产物和青贮玉米,带动1724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养殖云岭牛实现脱贫,其中的30户贫困户开展了种草养牛一体化的长效方式。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树苴乡九街村,养牛大户徐昌发从2017年开始养牛,但最开始技术不到位,规模很小,效益也一直提不上去。去年,乡党委政府请来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培训,徐昌发解了燃眉之急。2019年12月,牛圈全部改造好,一个云岭牛养殖基地出现了。云岭牛肉质好,市场供不应求,饲料成本也较普通牛肉低,徐昌发还和标准化云岭牛养殖企业锦达牧业签订购销合同,没了后顾之忧。而在当地,像徐昌发一样,因为养殖云岭牛而日子好过起来的人不再少数。2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改良、统一回收、统一育肥小牛,全乡3287户养殖云岭牛(占全乡总户数的87%)。构建起“贫困户母牛入社——户冻精改良及牛犊培育——合作社统一防疫及保底收购初级育肥——省标准养殖场集中催肥并上市”的模式。

大姚齐和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带动基地周边农户饲养云岭牛。其建立纯繁+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杂交利用扩繁模式,并给予农户良种补贴200元,冻改经费返还补贴100元,利用“借母还儿”的方式与农户进行利润分成,70%归农户,30%归公司。带动2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户均增收3500元;带动两个村委会发展肉牛养殖,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万余元。同时,从2018年起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辐射带动更多贫困户养牛致富。在南华县一街乡平掌村委会用“借母还儿”方式带动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在怒江州兰坪县营盘镇凤塔村委会建设一个500头养殖规模的肉牛养殖基地,辐射带动当地1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预计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德宏盈瑞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以发展边疆经济、繁荣市场、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为己任,充分发挥省级龙头企业带头作用。采取“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合作模式,以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为技术依托,利用芒市丰富的甘蔗稍、玉米秸秆等饲料资源,与3个县市、7个乡镇的11个合作社、710户肉牛养殖户(包括1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建设养殖基地,并由公司提供养殖技术和部分资金,又带动了3000余饲料种植户、养殖户发展标准化肉牛产业,促进芒市乃至德宏州畜牧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参与热情,调动了他们“我要脱贫”的积极性,实现了由“输血式”到“造血式”的扶贫。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上面提到的多家公司其实都是云南省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员。该联盟由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牵头成立,整合科研、养殖、加工力量,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充分开发推广云岭牛,目前已有35家企业加入。成员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近年来不断履行社会责任,倾力投入脱贫攻坚,扶真贫、真扶贫。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自2012年实施云南省重大生物专项“热带亚热带肉牛新品种BMY产业化示范”以来累计制作推广云岭牛冻精45万剂,推广云岭牛种牛2430头,根据测算与本地黄牛、其他品种杂交累计产生杂交牛约30余万头。

云南海潮集团听牧肉牛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免费上门,为贫困户提供服务与技术指导,并吸纳他们到企业务工;在德宏州彩云琵琶食品有限公司的帮助下,贫困户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公司分红,每年分红利润不低于10%;元江万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养殖户(重点发展贫困户)的方式,与养殖户签订犊牛保价回收合同,再由公司基地统一育肥、加工与销售;云南三江并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一人拿出一亩地养一头牛的“1+1+1”模式,带动种植户种草并回收,带动每人年均增收2800元……

与此同时,自2014年10月以来,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还组织科技人员60余人次到云南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科技服务,累计培训“三区”基层科技人员13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册,服务“三区”养殖企业60余家,养殖肉牛1.5万头。应用开辟饲料来源、种植优良牧草、降低牲畜冬春死亡等技术,使每头肉牛产生经济效益按2000元计,累计产生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对“云岭牛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项目经济效益进行测算分析:(1)项目在推广的30年间已经获得的新增收益为120.96亿元,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2800.2元/头。(2)在项目推广的30年内,按照年利率和贴现率10%计算,未来8年还能获得28.00亿元经济效益,年经济效益3.92亿元。(3)该项成果科研投资年均纯收益率达到4.36元/元,即用于该项研究成果的每1元研制费用,在经济效益年限内,平均每年可以为社会增加4.36元的纯收益,产生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

云岭牛产业带动扶贫更是有明显成效。据统计,滇西南西盟佤族自治县、滇东北盐津县等深度贫困地区,以云岭牛为重点发展产业,依托35家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户模式,通过入股分红、订单养殖、订单种植和劳动就业四种方式,累计发展合作社223个,带动养殖户6.53万余户实现增收,其中1.49万户为脱贫攻坚挂钩贫困户。在此过程中,云岭牛真正实现了从“高科技牛”到“扶贫牛”的转变。

2020年是全面脱贫、全面小康之年,因为与云岭牛结缘,成千上万的贫困群众参与到云岭牛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摘掉了贫困帽子,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而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云岭牛的发展潜力巨大,相信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扶贫牛”再次进化,成为百姓的“致富牛”。

(链接文章来自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整理:刘正凡

原标题:《省委书记陈豪为“兴滇人才”颁奖,其中的“牛人”黄必志是咱腾冲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