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互学互鉴,以开放推动办学国际化 互容互通,以合作助力教育现代化

2020-10-15 09: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年5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时,中国科协发出了《关于呼吁我国科技期刊加入世卫组织COVID-19数据库 助力全球抗疫合作的倡议书》,呼吁我国科技期刊参与到世卫组织COVID-19数据库建设工作中去。

作为世卫组织在中国唯一指定的组织,兰州大学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具体负责推荐中国新冠研究共享给全球决策者。该中心成立于2017年,是甘肃省迄今唯一一个世卫组织的合作中心,也是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自2012年与世卫组织合作以来取得的成果之一。

近6年来,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国际交流合作频繁,成果丰硕。中心发起并联合多国专家研发的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IGHT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空白;先后派师生出国(境)参加第三届国际循证卫生保健年会、第14届国际指南协会、第三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合作中心研讨会、2019Cambell协作网年会、第23届Cochrane Colloquium年会等。杨克虎教授和陈耀龙教授先后在《柳叶刀》《内科学年鉴》《美国医学会会刊》《英国医学杂志》等医学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在世界各国间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的当下,教育对外开放不仅成为顺应潮流的必然之举,其开放程度更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六年来,兰州大学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内容,在促进国家间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领域的融合交互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请进来,走出去

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6月29日,学校首届“国际课程与实践周”正式启动。“课程周”项目邀请国外28所高水平大学的30余位外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实践”、“国内学生+国际学生联合参与”等形式授课,吸引了许多师生参与学习。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师王花平表示,David Hui教授通过zoom以美国教学方式讲授了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课程的相关知识,最深刻的体会是他将复合材料的构成和受力模式等借助教学道具和手绘图的形式非常直观、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了。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学生丁捷说道,在GIS for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Heritage这门课上,跟着Daniel老师学会了用GIS做地形图、做遗址的数字化平面图,接触到了目前较为先进的测绘技术。

让中国学生足不出户聆听国际专家授课,不仅是对学科前沿知识的跟进,更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启迪,这种举措在学校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

2018年,我校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科学方向)本科教育项目首次招生。该项目引进德雷塞尔大学的本科学士学位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模式,结合兰州大学的学科优势,制定双方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采用中外师资联合授课,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由外方教师面授的专业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占三分之一以上。

2019年5月12日,第二临床医学院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医院合作交流项目的第一位受益者、2014级本科生肖淑君做客萃英优秀学子讲堂,她向同学们讲述了美国与国内疾病谱存在的差异、美国对患者的隐私保护、医患沟通、医疗资源、人文环境等。她说:“坦帕医院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最大的附属医院,这让我开拓了眼界,接触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国际交流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习人有我无的思想、观念、技术等,也要使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成为“宣传大使”,对外传递中国精神、发出中国声音。

2019年8月,我校师生前往马来西亚参加第十届世界大学生领袖研讨会,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百余所高校的1000余名师生代表。在分论坛环节,我校钟雨珈同学就如何避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女孩因贫失学等问题与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从源头开始,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共鸣。

6年来,通过开展校际互访、论坛交流、举办“大使校园行”、邀请国外专家来校长短期访学等形式,共有6309人次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访问;通过教师公派、校际合作、管理人员培训、学生学期制及寒暑期项目等形式,共有9516名师生出国访学交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交流形式有效地助推了学校办学国际化进程。

稳数量,增质量

加强国际学生内涵式培养

今年春季学期末,针对国际学生不能正常返校的情况,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决定所有课程全面使用手机“学习通”APP实施线上期末考试。考试过程通过人脸识别对比、防止屏幕切换、限定考试时间等手段,有效降低考生作弊概率,更好地保证了考试质量。同时,学院增加了过程性评价指标,提高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和考核。

2014年10月,我校在校来华留学生432人;截至今年9月30日,包括新录取但尚未报道的学生在内,我校留学生人数达到949人,较2014年增加了119%。

党的十八大以来,来华留学事业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2019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提出了“扩大规模,提质增效,调整结构,彰显特色”的工作理念,旨在使国际学生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

为此,一方面,学院通过采取学业预警、每月来院签到、定期走访宿舍、外国人管理服务站等多项举措加强对国际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学业预警制就是学生缺课20学时进行第一次预警、40学时进行第二次预警、50学时以上直接开除学籍,这项制度施行的第一年就开除了4个人”,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郑洪亮说道。另一方面,学院严把入口关,规定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的学生必须通过汉语水平4级考试,参考申请学生毕业院校在所在国家排名等,这些招生举措提高了生源质量。

餐厨垃圾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原料,富含大量的脂肪、油和油脂(FOG)。FOG含量过高会抑制微生物活性,导致生物质能源转化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提高转化效率是生物质能源研究的热点问题。巴基斯坦籍来华留学博士生Muhammad Usman所在研究团队探寻了在厌氧消解系统中添加不同浓度的FOG对甲烷生产及厌氧发酵群落的影响。研究表明,厌氧消解系统在FOG添加比例为1-1.5% v/v时,比未添加的厌氧消解系统产生的甲烷提高了12-19倍,这为富含油脂类餐厨垃圾的生物质能源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19年10月17日至19日,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全体大会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会议上,发布了《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综合报告》,兰州大学通过首批认证。综合报告认为,我校来华留学工作定位基本准确,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主动服务公共外交和区域发展,以优势学科为特色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助推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强化趋同培养,强化融合教育,通过打造“中国国情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品牌,努力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兰大情怀”的融通中国与世界之才。

搭平台,强合作

推动科研成果共享中互惠

6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深入,我校与世界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桥梁日益畅通。新冠肺炎等新发突发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控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疫情控制的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难题,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Katriona Shea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进行了联合科研攻关,提出了一种新的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策略的理论方法。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李守丽教授发起并参与了该项研究。

今年8月,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官方期刊《国际肝病学》以“Guidelines”形式在线发表了由中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12个国家肝脏外科学、肝脏病学等领域专家学者联合制定的国际首部肝脏疾病三维可视化诊疗共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祁小龙教授共同担任通讯作者。本共识结合国际三维可视化应用的具体情况,完善质控体系、科学精细指导,是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疾病的里程碑式成果。

2019年6月,应巴基斯坦合作方邀请,在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孟兴民教授带领下,中巴双方组团开展了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全线地质灾害联合科学考察。

联合科考自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开始,沿中巴喀喇昆仑公路一路北上,至中国新疆喀什结束,全面考察了公路沿线发育的滑坡、泥石流、崩塌、堰塞湖、溜石坡等多种地质灾害及灾害链的现状、孕灾环境及对公路的潜在威胁,并对已利用InSAR技术识别的公路沿途1917处不稳定斜坡和潜在滑坡等进行了实地验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此次联合科考取得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巴公路安全维护、运营及扩建提供关键科学依据,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家有国别,但科学研究无国界,甚至可以说科学研究的重大进步必然离不开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

陈发虎院士带领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也是联合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等多家国内外科研单位的学者开展了多学科综合分析。

结果发现,该化石是目前除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也是目前青藏高原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这为进一步探讨丹尼索瓦人的体质形态特征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分布、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对高海拔环境适应等问题提供了关键证据。该成果先后入选美国《考古学》杂志评选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科学新闻》杂志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科学新闻、《科学》杂志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化学化工学院王为教授课题组的研究首次实现了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大尺寸单晶的生长和结构解析,从而将“共价组装有序结构”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该成果就是由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研究取得的。

2018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丹麦托本・摩根森教授表示,他过去10年间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合作提高了其自身及团队对于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医院管理和麻醉学等领域的认识,是一项互利双赢、且具有强烈人道精神的事业。据统计,2017年以来,学校共引进副高级以上海外人才97人,其中全职引进外籍教师17人。

扬特色,显优势

“一带一路”研究与合作并进

7月16日,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和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后疫情时代的中亚—西亚经济形势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研讨会”,来自塔吉克斯坦等7国的3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形势、战略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从2014年兰州大学主办“一带一路”文化圆桌会议,到2017年成立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再到近年来中心先后两次在全国高校“一带一路”专项智库影响力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中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展的决策咨询工作等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关注与肯定。2019年至今,中心共有4份咨询报告获国家主要领导人阅示,另有10份被国家部委采纳,10余份被甘肃省主要领导批示,70多份被省部级单位采纳;中心专家20多次受邀参加各类重要决策咨询会议,接受国内外著名媒体采访百余次。

兰州大学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发挥学校在“一带一路”研究和服务方面的作用,既是我校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6年来,我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众多科研合作及文化交流项目。

学校共建的3所孔子学院积极拓展教学规模、深入推进文化宣介活动,6年来累计注册各级各类学员2万余人,年均举办文化宣介活动约70场次;招收和培养高素质本土汉语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成为当地重要的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基地,提高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推动了中外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加深了中外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友谊。

2018年11月,兰州大学“一带一路”激光雷达网塔吉克斯坦站建设正式启动。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教授一行3人赴塔吉克斯坦进行选址调研,最后确定将塔吉克斯坦南部的Shaartuz国家气象台站作为激光雷达观测站的站址。

由文学院程金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图志”以图像、图解和图示的方式对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艺术交流与相互影响的主要现象进行系统整理。在执行过程中,项目组先后赴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英国等地进行调研,所到之处考察了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及文化遗址,与当地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座谈,深入交流了欧洲国家在丝绸之路艺术方面的文化资源。

旱地农业生态课题组李凤民教授、熊友才教授等从8年前开始在非洲开展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合作、开发与示范项目,在肯尼亚成功试验利用垄沟地膜覆盖的旱地农业技术、使主粮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达110%至790%,再到从5年前开始尝试将这一技术成果推广至巴基斯坦,到如今在巴基斯坦初见成效,不仅促进了国家间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培养,而且为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未来,兰州大学将始终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互通有无,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和科教创新能力,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教育部网站、兰州大学新闻网、兰州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文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及人力资源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