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农夫因俭得高官(六十四)

2020-10-15 16: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64

农夫因俭得高官

刘崧(1321年—1381年),字子高,原名楚,江西泰和县农民。这个普通的农夫就因为躬行节俭,竟一夜之间当上了北平的按察司副使。

明洪武三年(1370年),一天傍晚,在田地里收庄稼的农人,陆陆续续从地里走出来,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家吃晚饭。此时村里静悄悄的,偶尔传来一声鸡叫或犬吠,整个村庄被雾霭与炊烟笼罩着,给人恬静的感觉。

有一个叫刘楚的农人,收罢庄稼回到家。他怎么也没想到,官使却已经在他家恭候他多时了。

刘楚觉得官使一定是走错了门、找错了人。

事实上,官使既没有走错门,更没有找错人。官使是来通知刘楚进京,皇上要召见他。

刘楚被选荐入京后,改名为刘崧。他在奉天殿朝见过明太祖后,起初被授官兵部职方司郎中,但不久就改任为北平(今北京)按察司副使。

刘崧之所以被举荐,是因为他躬行节俭、经明行修,也就是说,他不但躬行节俭,而且他还经史子集样样精通,是江西著名才子,“西江派”诗人的代表人物。

刘崧赴任,一不带家眷,二不要随从,只有一名小童相随,收拾简单的行李就上了路。等他到达任所,他又把小童遣还,独自留住在官署内。

刘崧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在生活上为什么这样简单?原来,刘崧自幼读书以勤奋著称。做官之后,读书的初衷仍旧不改,在勤于政事的同时,读书一天都没有懈怠过。

明朝建国之初,北方经济、文化破坏甚重,亟待恢复。刘崧在安定民心、发展生产、振兴教育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白天忙于公务,晚上读书写作,“孤灯一榻,读书不辍”。五更天色未明,他便衣冠而起,坐待处理政事。

刘崧是一个俭朴的人,天性廉慎,一床旧被盖了十多年还不肯换,直到被老鼠咬得不成样子,才换了一床新的,旧被子缝补之后,又留给孩子改作了衣服。

刘崧的官做得很大,却很少注意自己的衣食和住行,精力大都放到公务上去了。他在北平为官十载,公事之暇,对北平风土人情,沿革历史作了考察,撰成《北平志》《北平事迹》,还有诗文多卷。其实,刘崧的书卷气不但对从政有好处,而且对于加强自身的修养,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刘崧为人书生气颇重,很不讨上司喜欢。丞相胡惟庸很讨厌他,找机会将他免了官职,罚去运粮做工。刘崧做惯了农活,不以为然。不久,胡惟庸被杀,刘崧又升任了礼部侍郎。这一年,谨身殿遭到雷击,明太祖以天灾命群臣上言政事得失。刘崧上书大谈修德行仁。这与明太祖诛杀功臣的所作所为格格不入,于是明太祖便以年迈为由,让他致仕还乡了。

第二年春天,国子监缺官,想起刘崧的文名和他在北平兴学重教的政绩,明太祖又传旨征拜刘崧为国子司业(国子监副长官)。

这时的刘崧已年老多病,但是朝廷只要有召,他绝对义不容辞。刘崧勉力入朝,承担了教导诸生的工作。这一切其实都是忘我地尽责,不是他当时的身体状况所能承受的。刘崧很快就病倒了。尽管疾病发作,他仍强坐支撑着训导诸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史书上记载刘崧临终前,身边官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他说道:“天子遣崧教国子,将责以成功,而遽死乎!”临死,仍旧想的是事业,而对于自己的事儿,自己家里的事儿,连一个字都没提。

后世史家对刘崧勤于国事,躬行节俭的精神评价很高。

下期 | “四观”见真品

总策划:侯公涛、张卫东

统筹:胡淼、刘法启

校对:李坤、许铭君

编辑部主任:王千一

供稿:虞城县纪委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网信商丘 了解权威发布

点分享

点点赞

原标题:《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农夫因俭得高官(六十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