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胸怀世界 扎根人民 勇立时代潮头

2020-10-16 16: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黄河中上游地区气温显著升高,降水呈增加趋势,但由于降水增加不足以缓解升温带来的蒸散发加大,干旱胁迫加剧,这可能导致黄河流域中下游未来旱灾、洪灾风险加大。”在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峰论坛上,兰州大学勾晓华教授正在向与会专家解读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要求。

坐落于黄河上游重要节点城市的兰州大学立即响应,成立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书记校长牵头成立兰州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任务撰写工作领导小组,组建12人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抽调100名学术骨干力量……专家团队召开4次研究任务推进会议,撰写6份高质量研究报告。学校集中力量开展多领域联合攻关,为国家黄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六年来,兰州大学发挥高校智力优势,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做优医疗卫生服务,深度参与健康中国行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用担当诠释对党忠诚,以奋斗书写时代答卷。

 

入基层  惠民生 交出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

在甘肃省定西市,被誉为“草状元”的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旭生,在一次调研中发现当地大面积种植的紫花苜蓿一直“闲置”,白白浪费了紫花苜蓿的高蛋白。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郭旭生很快提出了发展商品化裹包青贮饲料,有效利用大面积紫花苜蓿优质饲草资源的产业发展模式,仅用两年时间就让定西市6县1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青贮饲料生产线。

定西裹包青贮饲料生产基地

如今,“小草”终于成就了“大事业”。定西市各县区已建成51条裹包青贮牧草生产线,年产青贮牧草200万吨左右,销售额约11亿元,有效推动了定西市牧草产业的发展。兰州大学依托一流学科和院士专家工作团队,在当地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以草兴牧、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同类地区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典型模式。

和郭旭生的扶贫理想一样,资源环境学院丁文广教授带领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生计改善--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的耦合模式理论,让20多万贫困人口和灾民受益;生命科学学院李凤民教授团队提出以集水农业为核心的雨水高效利用思路,为我国旱地农业大幅度提高单产、重建可持续生态系统奠定了科学基础。

兰州大学在2017年就专门成立了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随后又陆续成立了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依托学科优势,聚焦民生问题,开展脱贫攻坚有关研究217项,项目经费总额4483.1万元,不断为提高百姓生产生活水平而奔走。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是兰州大学的对口帮扶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邓汉华就是学校驻村干部中的一员。

邓汉华入户走访

面对村里年轻劳动力严重缺失的情形,邓汉华通过多种场合向农户宣讲帮扶措施和帮扶政策,介绍村集体发展的方向和规划,村民们逐渐转变观念,参与到全村产业改革工作中来。一年多时间,村里合作社从空转状态开始正常运营,年底预计收益达到30万元;养牛大户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曾经撂荒的土地充分流转,形成经济林加有机肥共生互养的雏形。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选派的驻村干部王宏伟,为了帮助甘肃省静宁县三合乡段渠村村民创收盈利,通过网络“带货”方式,成功做起了电商平台——静宁特产段渠小店。

全国脱贫看甘肃。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兰州大学的地域特色,也是发展机遇。六年当中,兰州大学将校内中层单位化整为零编入10个帮扶小组,由校领导带队实施整村帮扶,先后选派24名后备干部在贫困村驻村帮扶,传播新理念、推广新技术、探索新合作,协调投入帮扶资金5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60多项。目前兰州大学已经在甘肃平凉、定西、庆阳和云南石屏等地实现了“2019年帮扶贫困村整村脱贫百分百,2020年帮扶贫困户脱贫百分百”的目标,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扬优势  抢机遇  贡献关键领域的兰大智慧

2013年,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任继周院士、南志标院士等,向国家提出“我国‘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这一重磅建议为我国带来了农业结构改革,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人们看到了农业危机有望通过“草地”来化解。

任继周认为,我国长期推行“以粮为纲”的“耕地农业”,不仅不能满足民众食物结构已由谷物主食型改变为“谷物—动物”产品结合型的需求,而且使土地资源的破坏与土地过度开垦愈演愈烈,生存环境的恶化日益加剧。

在任院士的推动下,“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等具体建议写入国家发展规划。2018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揭牌,任继周院士连续15年关于草业发展的提案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我国“耕地农业”结构性调整逐步实现,构筑起了食物安全“链条”。

兰大科研团队在南极科考时拍到的影像

从祁连山综合科考,为西部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打下科研基础,到多学科专家组建的五个不同研究方向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分队,对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地质环境、生态系统进行了精准而全面的考察;从建立由21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组成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观测网络与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到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共建的国家子午工程二期兰州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为西北地区中高层空间环境卫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兰大人聚焦国家重大研究领域搞科研、想对策、出方案,用最新科研成果引领相关学科发展,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兰大智慧。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具有特殊意义。为了改变“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现状,已经64岁的历史文化学院郑炳林教授依然坐在摆满古籍文献的研究室,拿起放大镜,逐字逐句地研究满是敦煌文书的微缩胶卷。这些胶卷是由英、法等国的学者将数百年前流失海外的敦煌文书翻拍成相片,再把相片的胶卷底片寄给郑炳林以做研究。

郑炳林教授正在研究敦煌文书

坚守半生,郑炳林已将敦煌学研究所发展成为目前国际敦煌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图书资料的中心。他还带领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调研,对五万个卷号进行数字化采集,致力于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为了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兰州大学在2015年就联合了46所高校成立“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发布《敦煌共识》,目前已有170多个高校成员。近年来学校还形成了由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牵头,以中亚研究所、格鲁吉亚研究中心、阿富汗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意大利研究中心和甘肃高校新型智库为主体,以校内非实体性研究机构等为补充的智库架构。中亚研究所杨恕教授团队首创性地提出了“里海划分‘杨’方案”,为推进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精医药  解民忧  助力健康中国的梦想实践

当人们还沉浸在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小长假的欢乐氛围中时,10月6日,一架橘黄色直升机朝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直升机停机坪飞来,机内是一名在阿拉善沙漠游玩时不幸发生意外的越野爱好者。

第二医院的医护人员接到航空公司的救援电话,立即联系各科室制定救援预案。4时20分接到通知,4时40分各科室集合准备完毕,5时10分救援飞机降落,医护人员立即将患者通过专用通道转运至病区,联动多科室专家紧急会诊。患者从下直升机到进入病区完成多学科会诊,仅用时13分钟。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完成首例空地一体紧急救援

这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完成的首例空地一体紧急救援,高效、有序的救援方案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它的实现,标志着现代医疗救援体系的形成,为危重病人转运救治畅通绿色通道,打通了“空中生命线”。

回忆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护士黄玉霞主动推迟婚期,还没有过完年就投入到防控救治一线;在抗疫一线鏖战14天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梯队35名医护人员,隔离修整后又二度冲上战疫火线。

在危难关头,总有兰大医护人员在群众身边。六年间,兰州大学附属医院接诊患者人数增长了84.5%,实施各类手术台次增长183%,完成重大应急保障工作100余次,在大型节会医疗保障任务当中派出1000余人。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兰州大学附属医院先后选派65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不畏艰险,逆行而上,最终无一名队员感染,圆满完成战疫任务;选派80名医护人员前往兰州市肺科医院、兰州新区定点医院承担防疫工作。学校科研团队驻守后方昼夜不辍,在科研攻关、科学诊治、创新模式、先进体系等方面均取得突破。

深度参与健康中国行动,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也是兰大医学人多年来的梦想。

“少吃盐,多吃菜”“早发现,早诊治”“吃得好,睡得香,心情愉快是关键”在甘肃武威,这样的口号印在册子上、挂在横幅上、贴在海报上,几乎随处可见。

为了降低西部地区胃癌等高发肿瘤发病率,兰州大学附属医院启动了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但遇到了阻碍。原因是群众不理解:没有症状为何要做胃镜?于是,附属医院的师生们就一遍遍走访,一次次宣讲,印册子、挂条幅,普及胃镜筛查知识,帮助群众消除“就医恐慌”。最终在甘肃省13个市(州)建立了50个项目点,覆盖人口1491万人,早癌检出率达67.77%,有效降低了高发肿瘤发病率。

周永宁教授团队给群众做胃镜筛查宣讲

为探究胃癌等地域性高发疾病病因而建成全球唯一的大样本多金属暴露队列——中国金昌队列;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试管婴儿科研及临床工作,为数万个家庭送去了温暖和希望;帮扶基层医院提升诊疗水平,为乡村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组建党参研究院,形成纹党的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与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牵头建设陇药国际创新港,做大做强陇药产业……

六年来,兰州大学始终把百姓生命健康置于首位,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物研发等领域攻坚克难,提升医疗应急服务水平,形成了一批“看得见、用得上”的医疗服务成果,让“健康中国”的理想付诸实践。

 

有格局  敢担当  铸就人才强国的时代伟业

2010届校友许平平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毕业后选择走进大凉山,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水文室的一名普通助理工程师,成长为气象预报团队最年轻的女组长。

对于要求颇为严谨的航天气象预测工作,许平平的喜怒哀乐经常来自“预测是否成真、预报是否准确”。“如果我报了有雨,但当天一直没下雨,我就吃不好、睡不香;如果报准了,即使被雨淋都开心。”许平平说。

2018年“风云二号”卫星发射在即,年轻的许平平顶住压力,和同事们紧密跟踪预报资料调整变化,即时与地方联合会商,为卫星判定出了优良窗口,确保火箭顺利点火,圆满完成了风云二号系列卫星的“收官之战”。

泽布替尼与BTK蛋白复合物晶体结构示意图

优秀校友不止于此。王志伟领衔团队自主研发抗癌新药“泽布替尼”在美国上市,让中国抗癌药物首次站上世界的舞台;潘晨琛所在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算法,能够看清全身所有癌症转移灶;车全宏带领团队设计了全球第一款嵌入式指纹识别平台,入选“中国安防卓越人物”;武志翔为国内外消费服务型企业提供存量用户增值服务解决方案,成为优秀女企业家;周其林院士凭借“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荣获2019年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李化成记者深入一线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一举拿下两个中国新闻一等奖……

明志笃行乃修身,博学多才以报国。兰州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深入各行各业,在关键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添砖加瓦。还有不少兰大人选择扎根西部,用报国情怀诠释“坚守奋斗”的内涵。据统计,兰州大学每年在西部十二省区招生生源接近50%、农村生源达到50%以上,每年有超过50%的毕业生选择扎根西部;仅2019年的兰大毕业生当中就有504名学生考取选调生,数量位于双一流高校榜首,其中74%选择留在西部十二省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于在校的兰大师生而言,将学校的人才资源转化为对企业和地方的智力支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实现社会服务理想的有效途径。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持续21年选派165名志愿者,为甘肃省榆中县、广河县、两当县和华池县的教育事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兰白国家自创区”不断提供人才服务,全校教师在自创区已累计成立16家科技创新企业;选派赴新疆、西藏、云南、江苏等省份对口支援干部190余人,为当地带去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

六年间,兰州大学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广纳优秀生源,紧紧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有社会服务意识、勇于担当、学以报国的优秀人才。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种子,早早根植于每一位兰大人的心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新时代,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立足自身特色拓展多元服务对象,从基础研究型大学向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重型大学转变,将是兰州大学持续不断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指南针”,也是学校“入主流、强特色、争主导”,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断迈向新高度的“永动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