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四观”见真品(六十五)

2020-10-16 17: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65

“四观”见真品

吴与弼(1391年—1469年),字子傅,号康斋,崇仁县莲塘小陂(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东来乡)人;崇仁学派创立者,明代学者、诗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在清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一书中,《崇仁学案》位列第一,而吴与弼则是《崇仁学案》第一人,显示了其在明代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地位。

吴与弼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吴溥,官至国子监司业,著有《古崖集》,对吴与弼的教育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吴与弼少年出名,六岁入学,七岁学对句,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即已崭露头角,对文学、天文、律历、医卜均有所学。吴与弼十六岁学诗赋,十八岁习以科举之业。永乐己丑年(1409年),十九岁的吴与弼赴京侍奉时任国子监司业的父亲,有幸拜明代“三杨”之一的杨溥为师。在此期间,他获读朱熹所编《伊洛渊源录》,自谓“睹道统一脉之传”,“于是思自奋励,窃慕向焉,而尽焚当时举子文字,誓必至乎圣贤而后已”。也就是说,吴与弼在拜师与学习之后,一把火烧了科举所考的诗文,发誓要让自己达到圣人之境。为此,他谢绝与人交往,独处小楼两年,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洛学(以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兄弟为首的学派)、闽学(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首的学派)两个学派的语录。至此,他再也没有心思当官,而是决心以讲授理学,以传播程、朱哲学思想为己任。

永乐九年(1411年),吴与弼返乡完婚。在乡里,虽然身为布衣,但他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每次到京探望父亲,穿的都是布衣旧鞋,完全没有官家子弟的浮华之风。以至于其父亲的同事看到他时,都笑话他未免太寒酸。吴与弼总是淡然一笑,根本不屑于辩解。

人至中年之后,吴与弼的学识越来越高远,但家境却日渐贫苦。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不慕仕途。为了生活,他便亲自下田耕作,自食其力,自得其乐。对乡间的种种不义之举,他一概不为;不义之财,当然也是一概不取。吴与弼的学风和品格,吸引来的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

吴与弼的理学别具一格,“上无所传”,都是他自学自得,身体力行所获。吴与弼的理学思想,概括起来有“四观”:即天道观、性善观、践行观、苦乐观。

而其中的苦乐观,最能体现吴与弼清心静气、俭朴尚德的品质。

吴与弼十九岁时便放弃了追求功名利禄的科举业,谢绝于交往世俗,潜心于程朱理学,并学有大成。在讲学乡间时,吴与弼躬耕而作,自食其力,一身粗衣,一双旧鞋。吃的东西更是简单不过,粗米粝豆,青菜稀汤。而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一时之举,而是一生如此。到了晚年,他家境更为窘困,以至于负债累累。吴与弼却说“贫而乐,未易及也”,又说“圣贤之心如此水,或顺或逆,处以理耳,岂以自外至者,为忧乐哉!”吴与弼说得好,做得更好,“力除闲气,固守清贫”。有一天夜里,大雨倾盆而下,吴与弼的“屋漏无干处”。尽管如此,他还是泰然自怡,毫无怨言。而在隆冬天气,吴与弼“彻夜甚寒,腹痛,以夏布帐加覆,略无厌贫之意”。

在“旧催未还,新债又重”,生计至难的情况下,吴与弼仍能“素位而行,不必计较”,说:“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然此心极,不敢不勉,贫贱能乐,则富贵不淫矣。贫贱富贵,乐而不淫,宜常加警束,古今几人臻斯境也。”吴与弼把“富贵不淫,贫贱而乐”当作鉴别“豪雄”的标尺,可见他面对“至难至危”的困境,又是一种怎样恬淡的心境。他的学生胡九韶便说:“惟先生遇患难仍能学习、进益,别的人则不免意志颓唐而懒怠下去。”

其实,吴与弼有多次机会改变这种窘境而步入仕途:明英宗惜才,曾三召他入朝,但都被谢绝。他用行动继承和完成了儒家“安贫乐道”的传统遗风。

在吴与弼五十五岁那年,有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举他入朝。后来,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也一再荐举,但他都谢绝不出。景泰七年(1456年),御史陈述又荐举他入阁讲学,皇帝也亲自下诏,命令江西巡抚韩雍前往礼请,但吴与弼照旧辞谢不出。这等风骨,天下几人能有?

1457年,大臣石亨与大学士李贤联名上疏荐举吴与弼,并派人前往征召吴与弼进京。次年五月,朝廷授吴与弼为左春坊左谕德,有很多机会亲近皇室。但吴与弼还是上疏请辞。明英宗很不理解,就召他入文华殿,咨询其因。吴与弼以“浅陋之学,衰病之躯,有负期待之重,岂敢窃禄为官”为由,请求辞官。但明英宗爱才,偏偏就是不同意,让吴与弼哭笑不得。但他还是坚决辞职多次,一直未果。

直到后来,吴与弼让他的儿子向吏部告以病重,才得以允准。辞官归里后,吴与弼感激明英宗的厚爱,特意在呈给明英宗的谢表中提到了十件事,让明英宗思之:“一曰崇圣志,二曰广圣学,三曰隆圣德,四曰子庶民,五曰谨命令,六曰敦教化,七曰清百僚,八曰齐庶政,九曰广言路,十曰君相一德同心。”这十件事深深打动了明英宗,嘉许之余,他特意派人护送吴与弼回乡。为解决其生活之忧,又命令地方官按月支给贫困。

按说如此吴与弼的日子会好过些,但他的学子中穷家子弟很多,吴与弼爱惜他们,除了谆谆教诲,还热情地免费招待学生食宿。如此,吴与弼的家境依然贫困。

天顺年间,吴与弼年届七十,“贫病交攻,未免心中不宁”,但他“熟思之,须于此处做功夫,教心中泰然”。并“誓虽寒饥死,不敢易初心也”。他乐观地吟诵道:“澹为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这充分体现了吴与弼“穷理”的决心和矢志不渝的坚强信念。

成化五年(1469年),吴与弼病故于家中,除了书籍,别无他物。而他崇尚大道、清俭洁净的品格,在百名学生的哀悼声中,融入千古。

下期 | 海瑞抬棺谏俭

总策划:侯公涛、张卫东

统筹:胡淼、刘法启

校对:李坤、许铭君

编辑部主任:王千一

供稿:虞城县纪委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网信商丘 了解权威发布

点分享

点点赞

原标题:《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 | “四观”见真品(六十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