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铸魂】他们坚持求实,彰显中国科学家风范!

2020-10-16 19: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改革君 科协改革进行时 收录于话题#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7个

编者按

初心铸魂,匠心筑梦。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科协改革进行时重磅推出“铸魂”栏目,为您讲述他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故事,敬请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各项科学事业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和试爆,国产战斗机、航母投入使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5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许多领域从无到有。从落后追赶到弯道反超,从模仿到自主创新,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历经磨难、不懈努力的结果。钱学森、邓稼先、屠呦呦、袁隆平、黄大年……年代不同,领域不同,但在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共性——求实精神。

这种精神是面对失败时的坚持,是扭转乾坤时的勇气,是不惧否定时的决心。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学习和弘扬。

1

求实,是奉献一生只为一件事的坚韧

“他是协和医学院的顾方舟,是医科院的顾方舟,是国家的顾方舟,是人类的顾方舟。他的功劳和成就,确实可谓功在当代,泽被子孙。”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对顾方舟的评价。

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顾方舟

说到顾方舟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如果提起“糖丸爷爷”,大家一定会想起来自己儿时吃过的小小甜丸。可是,你知道吗?就是这颗小小的糖豆,庇护了中国几代儿童的脊梁。

2000年10月,时年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世卫组织宣布中国为无脊灰状态。

为了这一天,顾方舟先生和他的团队奋斗了四十多年。正是顾方舟先生身上的求实的精神,让他在面对如此艰难枯燥的要求时,能够耐得住寂寞,肯于奉献自己的一生只为了一颗糖丸。正是顾方舟先生身上这种求实的精神,才能使得中国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拯救了数以万计的儿童,福泽后代。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在国内俗称“小儿麻痹症”。顾方舟与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结缘,始于1955年。当时,全国多地暴发“脊髓灰质炎”疫情。据《一生一事》记载,疫情先是江苏南通1680人(大多为儿童)突然瘫痪,其中466人死亡,随后迅速蔓延全国。1957年,31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次年,顾方舟在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之后又成功研制了“液体”、“糖丸”两种活疫苗,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此外,他还提出了采用活疫苗技术消灭“脊灰”的建议,以及适合于我国地域条件的免疫方案和免疫策略。

在疫苗研制的Ⅰ期临床试验阶段,为了检验疫苗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顾方舟曾冒着瘫痪的危险,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过去,他发现自己的生命体征没有出现异常,于是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自己刚满月的儿子服用疫苗,证明疫苗对儿童同样安全。在顾方舟的感召下,同事们也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了疫苗。最终在1965年,全国农村逐步推广疫苗,自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

顾方舟先生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消灭脊髓灰质炎,然而他的贡献却远远不止这些。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顾方舟先生身上求实的精神,是他奉献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的坚韧。

2

求实,是面对盲从时扭转乾坤的勇气

1998年11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霸王龙有羽毛吗?》的文章,一种叫做“辽宁古盗鸟”的化石横空出世,被称为是“会飞的恐龙”。这长着恐龙的尾巴和鸟类身体的化石,终于率先证明鸟类的祖先是恐龙的说法。这条消息一出即刻就占据了世界媒体各大头条,甚至还被评为当年十大科学新闻之一。

徐星

当人们还沉浸在这一古生物终于被发现的喜悦之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徐星博士发来消息,泼了一盆冷水:“古盗鸟”是一件伪造的标本!

在消息中,徐星指出,他和同事们在研究另外一件采自辽宁的兽脚类小盗龙标本时发现,这件标本的尾巴恰恰是古盗鸟标本尾部的一半。这充分证明,“辽宁古盗鸟”是一个由不同动物骨骼拼凑起来的“人为物种”。

事关重大,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立马组织了专家鉴定团进行精密鉴定,并特邀徐星携带证据前往美国,最终确定辽宁“古盗鸟”化石至少是两种动物拼凑而成的。2000年4月,《国家地理》杂志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当人们失去辨别能力,盲从于社会上叫声最大的声音的时,幸运的是,中国科学家没有盲从,而是敢于质疑,发挥求实的精神,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迅速进行了纠正,从而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科学悲剧发生。

3

求实,是面对限制时突破自我的决心

1958年8月,我国自主设计开发核武器的工作正式启动,年仅34岁的邓稼先成了领头羊。要知道,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仅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人,而我们研发小组的成员大多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这群年轻人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

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国内科研条件不足的困境,邓稼先等人没有放弃,而是勇往直前。他们把人员组成三个组,分别攻关。邓稼先晚上备课,白天给年轻人补习专业知识,有时上完课,邓稼先站在黑板前竟睡着了。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每个人专长不同,性格迥异,相同的只有“争气”的劲儿和工作的热情。他们为讨论技术问题,经常通宵熬夜。就这样,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在两年间朝着邓稼先确定的方向迈出了大步。终于,关键性参数被确定,整个核武器研制的“龙头”昂起来了。数学家华罗庚说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

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时,国内条件十分艰苦,复杂的核武用的竟都是最原始的工具。炼制炸药时用的是铝锅,精确计算时用的是手摇计算机、计算尺和算盘,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中国的原子弹事业仍然取得了成功,因为这里有邓稼先和那一代科学家天才般的创造和他们义无反顾的热情,以及他们在科研工作方面求实的精神与决心。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在沙漠腹地炸响,这一天被历史铭记!

有人说,敬佩那个年代的人,他们有筚路蓝缕的拼劲,有报效祖国的赤忱,有隐姓埋名的坚守,更有岁月无改的深情。

在崭新的21世纪,新时代的科学家们依然将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他们坚持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迷信学术权威;坚持立德为先、诚信为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坚持不惧限制,突破自我的决心,拿下每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用科学精神和无悔付出将无数不可能变为可能。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铸魂】他们坚持求实,彰显中国科学家风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