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东大扶贫故事:八年为滇西山村铺就小康路

2020-10-17 13: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不知不觉

东南大学定点帮扶南华县的

情谊已经持续了八年

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

新华社以《基建扶贫为滇西山村铺就小康路》为题

专文报道了东南大学为南华县依黑么村铺就小康路的故事

一起来看看吧

正值松子采收期,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红土坡镇依黑么村,路旁的松球堆了一米多高,67岁彝族脱贫户胡永生这几天忙着用机器给自家的松球脱粒。

依黑么村党总支书记段从富介绍,胡永生家有65亩华山松林,今年松子产量高,估计能有1500公斤,“按市价每公斤40元算,单松子一项,他家今年就可以有6万元的收入。”

产业搞得风风火火,得益于村子通上了水泥路。“过去村里大都是砂土路,骡子是村民主要的交通工具,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有些地方只能贴着悬崖走,摩托车都难以通过。”红土坡镇镇长董学瑞说,由于外面的商贩、农资进不来,土产品销不出去,卖不了好价钱,村民也没有尝试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的积极性。

修路前

2013年,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南大学定点帮扶南华县,依黑么村成为东大联系点。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7月,东南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的3名专家和4名研究生带着测绘仪器从南京出发,来到了近2400公里外的依黑么村实地考察。

“交通确实闭塞。”研究院院长丁建明回忆,“我们从县城到村,80多公里的路开了3个多小时。”

研究院党支部书记赵蓉龙仍记得依黑么村村委会的海拔标高是2478米:“太阳晒一会儿就很热,进了屋又很冷,虽然是7月,大家都穿上了薄棉袄;这里紫外线也很强,没几天人就晒脱一层皮。”

“依黑么村地广人稀,村民散居在山坡、山坳,有些地方很陡。”东大高级工程师付鹏飞说,“所以我们在设计上考虑,首先要让路网覆盖所有居民点,其次要尽量沿山体布线,减小道路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修路前

一周时间里,东大团队运用无人机航拍、现场踏勘等手段,测绘了全村的地形特征,不久就拿出了设计图。2017年和2018年,东大连续2轮投资共400万元,全额资助依黑么村新修、升级4条道路,总长近12公里,2019年又帮助该村修了小水库,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修路后

路通了,运输成本低了,产品附加值高了,村民增收了,买车的人也多了。

“这几年,有的家庭买了第二辆摩托车,有的买了农用车,还有的买了小轿车。”段从富说,如今,通过发展松子、野生菌等产业,依黑么村人均年收入已达1.2万元,胡永生家的人均年收入相比2017年增加了七成,“东大帮我们修的是致富路、小康路。”

“依黑么村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提升。”董学瑞说,“以前走在砂土路上,一会儿衣服就脏了,大家都不愿意穿新衣服。现在有了整洁的水泥路,村民们明显喜欢穿鲜艳亮丽的新衣服。”

依黑么村的变化是东大在南华县着力基建扶贫的缩影。据南华县县长何文明介绍,2013年以来,东大除支医、支教外,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6000多万元,其中上千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农村公路12.69公里,受益群众418户1823人,修缮了多座小水库,不仅解决了2125户9429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还满足了2390亩农田的灌溉需求,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百余个就业岗位。

2019年4月,南华县正式“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胡永生家也早已于2017年脱贫,住进了125平方米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

“脱贫不脱钩,我们还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深化校地合作,为南华高标准脱贫、迈向全面小康作出‘东大贡献’”。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说。

新媒体工作室

部分内容来自新华社

文 | 陈席元

原标题:《八年铺就小康路!新华社报道东大扶贫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