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京、江苏等地十几位专家齐聚鹤壁,共同探讨这个让人振奋的话题!

2020-10-18 12: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10月17日上午,大运河文化交流论坛在鹤壁迎宾馆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愿景。参加大运河沿线城市交流活动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计,共商文旅融合发展大业。

大运河文化交流论坛由省社会科学院、省文化和旅游厅、市人民政府主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浚县人民政府承办。省社科院、省发改委、市人民政府及扬州市人民政府、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组织以及大运河沿线部分城市文旅部门参加了论坛。

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鹤壁作为大运河永济渠重要节点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淇河文化、殷商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源远流长,辛村遗址、刘庄遗址、大赉店遗址等历史遗址星罗棋布。目前,在国家规划纲要中,浚县被列为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鹤壁被列为拓展区,浚县古城、卫国故城、黎阳故城、黎阳仓等被列入专项专栏。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唐金培宣读《鹤壁宣言》。

论坛开始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吕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原副院长王健,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喜波等12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表讲话,多角度、多层次研讨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愿景等问题。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谷建全: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是重大发展机遇

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鹤壁,共话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共同为推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建言献策。这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指示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淌了2500多年的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隋唐大运河的源头和核心区域,也是大运河河道最长、流经古都最多、运河遗产最为丰富的省份。

因此,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高质量打造大运河河南段既是我省的使命担当,也是重大发展机遇。

鹤壁浚县是永济渠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明珠。

去年11月,省社会科学院与鹤壁成功举办了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层论坛,紧紧围绕中国大运河河南段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发挥鹤壁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希望通过举办大运河文化交流论坛,搭建起运河文化研究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交流平台,与运河沿线城市一起,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探索建立以文化为引领的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形成与沿线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推动千年运河再次焕发生机,共同为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出积极的贡献。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郭玮:发挥资源叠加优势 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近年来,鹤壁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此次论坛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推动鹤壁乃至全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近年来,河南印发实施了《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谋划了“两轴三极七片区”空间布局,提出了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等六大任务;编制了《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与《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对具体任务进行了细化,进一步完善了规划体系;围绕规划落实,进一步加快项目谋划,重点谋划了十大工程,努力把大运河河南段建成璀璨的文化带、绿色的生态带、缤纷的旅游带。

我省是唯一汇集“一带一路”、黄河、大运河、长征、长城等国家文化元素的省份,黄河与大运河在河南空间重合、文化叠加。下一步,我省将统筹大运河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率先推进,助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联动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放大资源叠加效应,实现中华文明全景展示。

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余珽:大运河沿线城市通过文化交流和学习 可促进运河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大运河流经多个省份,已经成为沿线城市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

今日,沿着大运河这条南北“大动脉”,我们相聚在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美丽生态城市鹤壁,围绕“共建运河城市共同体,共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这一话题进行交流、相互学习,这对于推动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交流,促进运河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河是人类的伟大壮举,运河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扬州,应“运”而生,因水而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决策部署,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正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持续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努力把大运河打造成为世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范例、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重要地标、世界运河城市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文化引领区域发展的示范基地、城河共生美丽富饶的宜居家园和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金字招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吕娟:大运河河道是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从春秋至当代,运河河道变迁超过2500年。受军事战争、国家统一需要、政治中心迁移等社会因素影响,以及黄河改道等自然因素对运河河道变迁的影响,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为战争需要而开凿的长江中下游区间运河及沟通长江—淮河水系的运河;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为维护统治阶级政权运转而开凿的沟通长江—珠江水系、沟通黄河—海河水系的运河开凿以及疏浚以往的运河;隋唐宋时期为推动经济繁荣,加强水利交通和漕运,而形成的全国东西大运河体系;元明清时期形成全国南北大运河体系;民国时期全国运河衰落;新中国成立至今运河的复兴等几个历史阶段。

大运河河道是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大运河是中国独特地貌和军事、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变迁,大运河河道已不仅仅是河道,大运河河道上的水利工程也不仅仅是水利工程,它们都已经是承载着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在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梳理清楚大运河的发展基本脉络及历史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就必须保护好大运河河道和河道上的水利工程,在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不能搞大拆、大建、大破坏,维护大运河基本风貌,为后人认识大运河、了解大运河、讲好大运河故事留下依据。

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院长陈喜波:挖掘、弘扬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村落文化保留住民间记忆和运河历史

大运河沿线的传统村落是千年大运河发展演变的结晶,数量众多,文化多元,是珍贵的活态文化遗产,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支点。

在对大运河文化带传统古村落文化进行挖掘时,要从古村落地名中寻找文化原点,要从街巷肌理中寻找聚落意象,要从民间传说中复原真实历史,要从深入调查中发现新的文化资源,要从乡贤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比如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的一个村庄——摇不动村,用现在的解释是:大运河河流东西摇摆,该村屹立不动。而史料中记载:村东有个渡口。因此,古代渡口才是摇不动村的文化本源。再比如宋庄镇的另外一个村庄——平家疃村,有着“一宿建成大寺庙”的传说,其实是跟清朝康熙皇帝三次驻跸平家疃的故事有关。

如何弘扬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村落文化?我认为有3个路径,分别是:生态路径,保护绿水青山、恢复历史景观、发展文体休闲;文化路径,保护传统民居、保护历史古迹、保留街巷肌理、建设文化场馆、宣传非遗项目;产业路径,民俗民宿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文旅线路、文化产业聚焦。

大运河传统村落是一个文化宝库,它的价值所在是保留住民间记忆和运河历史。成立专业的队伍,进行深度考察,是挖掘和弘扬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村落文化的工作方向。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原副院长王健:京杭大运河“一轴两面”的“古”与“今”都需要保护传承和利用

8月下旬,我前往扬州、淮安考察了京杭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项目,一系列科学防治污染举措管理严格,一本本台账记录清晰……示范区建设重现运河最鲜活的一面,让我这个学者感到了许多可喜变化。

国家规划称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为“一轴”。就江苏段而言,这个“美丽中轴”与那些已经丧失现代航运功能的运河省市相比,还应增加活的运河,即仍然使用的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所以“一轴”应包括古今两个轴面,可称为“一轴两面”,第一个轴面是“古运河”,这个轴面连续或非连续性空间构成了一条大运河文化带遗产点段及文旅融合的亮丽风景线;第二个轴面是“今运河”,可构成美丽中轴中最精彩、最具活力的河段。

大运河“一轴两面”的“古”与“今”是相对的,甚至是可以转换的,一些城市城区内现存的古运河曾经是今运河,改线绕城之后,就变成了古运河。而今运河除了新建线路之外,多是在古运河基础上拓宽改建而形成的。江苏段的“一轴两面”,都是大运河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是需要保护传承利用的对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浚县以大运河为中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应符合“六美”标准

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更是流动的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对于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从浚县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核心资源特色、比较优势、保护与展示利用等方面进行阐述。浚县大运河文化遗存丰富,涵盖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相关遗产3个大类,其中黎阳故城、黎阳仓、浚县古城等已被纳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功能应定位为: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进而展现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历史凝练的文化。

文化遗产天然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一个美丽的运河城市应符合“六美”标准:规划设计美、历史遗风美、特色建筑美、乡村文明美、自然环境美和公众口碑美。鹤壁应抓住大好历史机遇,深入发掘大运河文化,规划并建设成更美的文化城市。

来源:鹤壁日报

视频:鹤报融媒体记者 孙海潇

责任编辑:张露丹

总值班:靳丽娜

监制:李宏庆

原标题:《北京、江苏等地十几位专家齐聚鹤壁,共同探讨这个让人振奋的话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