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疫情?汛情?这场脱贫攻坚战,他们战胜了那么多!

2020-10-19 07: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脱贫攻坚的 中国气象

金秋九月,稻菽飘香,鱼蟹肥美,荆楚大地一派丰收景象。

“湖北再减五个深度贫困县。”好消息传来,气象人深感欣慰。

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所在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到“插花式”贫困村(户)所在的精准扶贫大后方,一条“气候+”帮扶新道路越走越宽阔,在湖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留下了鲜明的“气象印记”。

NO.

总体篇

湖北省气象部门

书写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高质量答卷

“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着湖北省气象部门紧扣“避害”和“趋利”两个维度久久为功。

牢筑防线见真功

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湖北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都地处偏远山区,一场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就能导致村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一定要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切实推进脱贫攻坚顺利收官。”2020年,面对疫情与汛情的叠加冲击,湖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柯怡明再次强调防灾减灾对脱贫攻坚起到的重要作用。

7月18日晚,接到气象部门发来的暴雨红色预警,官渡镇桑坪村村干部赶紧协助当地居民开展人员和财产转移。22时左右,官渡镇普降暴雨;23时,山体滑坡瞬时冲毁了4间房屋。由于预警及时,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以有效保障。

荆门钟祥市双河镇900多人安全转移;黄石市阳新县富河溃口段附近群众全部脱险;恩施州沙子坝村堰塞湖险情发生,抢险救灾气象保障服务及时就位……及时、高效的气象服务经受住了一轮又一轮灾害性天气过程的考验,为决战脱贫攻坚最后胜利、杜绝因灾返贫提供了重要支撑。

深挖资源促趋利

8月14日,第二届“湖北避暑旅游目的地”发布会暨“气象助力全域旅游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13个单位获得冠名。

“评选非常注重向贫困地区倾斜,以助力当地提升相关资源价值。”湖北省气象局副局长汪金福介绍。

从2016年起,湖北省气象部门就以长时效、高密度的观测数据为支撑,积极推动“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凉爽之城”等品牌落地。

生态气象服务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图/张洪刚

自2018年神农架林区和地处大别山区的英山县成功创建湖北省首批“中国天然氧吧”后,当地居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气候红利”。

“来我家吃饭、住宿的客人越来越多了。”英山一家民宿老板告诉记者。来此的游客则能通过花期预报、云海预报等特色气象服务产品,获得气象提供的实在便利。

为实现稳定脱贫,湖北气象部门还持之以恒地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将气象科技“趋利”潜力最大化。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提供 制图/郑义潇

烟叶、中草药、小水果、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气候+”服务深度融入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的“一县一业”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发展中。

勇探新路克难关

在“后疫情时代”,湖北省气象部门奋勇探索新的“气候+”服务方式。

5月中下旬到6月上旬,十堰出现持续高温和重度干旱,8万亩烟叶盼水喝。6月8日至9日,十堰市气象局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解了燃眉之急。

十堰市烟草公司生产科科长李爱华高兴地说,“看这烟叶多漂亮,多亏了气象专家的精准服务。”

2019年,当地气象部门抓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3℃就可以开展烟苗移栽”的关键因子,开展了小壮苗早栽技术研究,使很多开展试验的地区都成功避开了生长初期“掐脖旱”和旺长期的多场暴雨。

——2019年4月,《湖北省巨灾保险试点方案(试行)》在武汉、十堰、黄冈市和恩施州试点推广。湖北气象部门多年积累的科学实践和精准服务都融入这份惠及千家万户的方案里。

——藕粉、脐橙、香菇……湖北省气象部门将一大批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送进“气象扶贫特产馆”……

——湖北省淡水养殖气象服务中心成为全国第二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将按照《湖北省乡村振兴规划》,协助打造大宗淡水鱼和小龙虾两个亿的产业……

NO.

驻点篇

湖北省气象局

精准扶贫

驻点工作侧记

湖北省气象局对口扶贫的老河口市薛集镇马岗村,已看不到昔日贫困村的印迹。

这里被评为湖北省宜居村庄、襄阳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入选湖北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处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党建引领,用心用情抓扶贫

精准扶贫任务开始之初,湖北省气象局党组就明确“抓党建,强作风,求落实”的工作思路。局领导每年到驻点村调研,加大扶贫工作统筹力度,精心选派优秀党员干部任工作队长。

武汉中心气象台预报员鲁易,这位年轻党员驻村已近三年。三年来,认真履行第一书记职责:

配合村“两委”将党建作为脱贫攻坚总引擎,坚持每周一次碰头会、每月一次党支部活动;

积极协调处理土地流转、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服务功能日益增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激发内生动力,抓产业、找项目,党员争做致富领路人。

突出特色,开对药方拔“穷根”

“今年虽然有疫情,但收成没受影响。”马岗村58岁的刘家富麻利地进入大棚查看香菇菌棒,脸上满是喜悦。

2016年以来,湖北省气象局共投入近150万元,先后为该村引入光伏发电、香菇栽培、金银花种植等项目和苗圃种植业、虾稻混养等产业进行土地流转。2017年,该村实现脱贫出列。

“气候+”产业扶贫 图/徐辉

扶贫之初,驻村工作队多次走访调研,气候专家“诊脉”、工作队仔细斟酌,香菇产业大有可为。

不久,在镇委、镇政府支持下,涉农企业与马岗村正式签订联合发展香菇产业合同,运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随后,全镇贫困村40余亩香菇种植钢架大棚顺利建成,完成土地流转100亩,实现产值300万元左右。

扶贫工作队挖掘主导扶贫产业与气象条件的关联,加强创新科技扶贫项目气象研究。

除此之外,20户村民开展鱼蟹混养,85亩村金银花种植产业扶贫示范园已初步建成,并成为老河口市政府重点项目。

结对帮扶,真情关爱暖人心

村委会委员、妇女主任王玲动感情地说:“这么多年来,咱们和气象局已经成为一家人了。”

在近6年的结对帮扶过程中,湖北省气象局一次次开展“精准扶贫 你我同行”“我为精准扶贫办实事”“爱心妈妈”等系列扶贫活动。

爱心妈妈“精准帮扶”图/周芳

机关处室与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结对,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走访慰问;湖北省气象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多次组织看望慰问贫困学生活动;青年志愿者多次前往开展气象科普讲座。

湖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柯怡明(右二)与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代表慰问省气象局驻点村贫困学生家庭。图/周芳

“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打好脱贫攻坚战,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打好气象特色牌,建好气象特色小村。”湖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柯怡明在精准扶贫驻点村调研时这样要求。

NO.

故事篇

“我目睹了小河村破壳蜕变”

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安排,从2017年起,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气象局牵头,对来凤县小河村进行结对帮扶。作为驻村工作队员的我,全程参与并见证了小河村的蜕变。

——讲述者:驻村干部刘克怀

小河村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这里人均耕地不足3分,526户村民临新峡水库而居,村组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是来凤县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4年来,州气象局结合小河村实际,选派精兵强将开展驻村扶贫——

新修、硬化道路27公里,新建铁索桥1座,实现组组通公路;

成立藤茶、黑猪种植养殖合作社,推广中蜂养殖,建成村级光伏发电站;

解决126户村民住房安全问题;

新建1个卫生室、两个文体广场,安装路灯95盏,安排保洁公益岗24个;

43名干部一对一因户施策,引导文明乡风、指导经济发展、拟订村规民约……

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17年的空白到2019年创收12万元。2018年,小河村整体脱贫;2019年,19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驻村干部刘克怀(左)指导农民采藤茶。刘克怀供图

4年中,有许多往事令我难忘。今年7月,连日强降水使不少地方受灾严重,我们分组走访了解灾情。村民老杨乐呵呵地告知,他参加了养蜂技术培训,蜂蜜产量提高了不少;村民微信群及时转发州气象台预警信息,损失不大;今年种莲藕、养鸡鸭、干保洁收入可观……想起2017年他家的困境,看着眼前他信心满满的脸,我端起桌上的蜜糖水,好甜。

州气象局业务科杨霁“气象妈妈”的故事上过《人民日报》;而另一位“气象女儿”的故事,我从81岁的村民颜新成口中得知。

“一位女士花红霞,年龄不过三十大,天真活泼为笑脸,不辞辛苦来我家……”初中毕业的颜新成老人将花红霞2017年以来的帮扶事迹写成了打油诗。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却蕴含着无限的真情实感。老人表示,还要接着写,记录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真实故事。

去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第三方开展“贫困县退出抽查评估”。年过七旬的贫困户张朝桂给脱贫验收组提要求:“气象局驻村工作队是最真心为我们办事的人,把这个工作队再给我们留几年吧。”评估组的同志握着我的手说:“刘书记,向你们学习!向气象局学习。”

小河村的帮扶故事,是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大潮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看到小河村的变迁,我觉得自已这四年的奉献很有意义。

广告

推荐阅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审核:段昊书

作者:唐悦 余佩瑶 周芳 刘克怀

统筹:陆铭

原标题:《疫情?汛情?这场脱贫攻坚战,他们战胜了那么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