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河南镇平:勠力同心齐攻坚 幸福满满奔小康

2020-10-19 17: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镇平县,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2019年5月份实现脱贫摘帽。摘帽后的镇平县委、县政府没有丝毫松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坚持“四个不摘”,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巩固脱贫成效,谋划未来发展。

贫困群众在花圃修剪

 

  “脱贫攻坚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舍得‘脱几层皮、掉几斤肉’,工作作风由以前的‘浮在上面’变为‘沉到下面’,锻炼了党性、锤炼了队伍,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了‘脱真贫’‘真脱贫’。”镇平县委书记李显庆说。

 

  顶层设计——精准施策帮扶见实效

 

  镇平县持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实现从“抓党建促脱贫”向“以党建促振兴”的转变,坚持实行县级领导、县直单位、乡镇、村四级联动帮扶机制,全力以赴提高工作成效,确保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更好衔接乡村振兴。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动摇。调整充实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分管脱贫攻坚工作;划分7大战区,县领导一线指挥,挂图作战。出台《关于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防止松懈,防止滑坡,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返贫。

马庄乡供港蔬菜基地喜获丰收

 

  将脱贫攻坚工作明确到县委常委、人大常委会主任和政协主席,分工负责22个工作专班。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县处级领导、县直单位、乡镇、村、责任组长、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等七级责任,提升合力攻坚的水平。

 

  打造无缝对接的帮扶链。县委常委和人大、政协正职各联系1个重点贫困乡镇、分包1个深度贫困村和1个贫困村,其他县处级领导分别联系1个乡镇、分包1个贫困村,61个县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分包联系1个贫困户50户以上的村。择优选拔188名第一书记、1132名驻村工作队员,组织6300名公职人员结对帮扶,实现户户有帮扶责任人、村村有驻村工作队。

 

  坚持党建助推脱贫攻坚不动摇。瞄准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大方向,投资5700万元,改造246个村级活动场所,开展“五化五星”创建和“四联两聚”活动,“三星级”以上党群服务中心达358个。探索“支部连支部、加快奔小康”活动,党委部门联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政法部门联乱村,业务部门联专业村;开展“5+N”主题党日活动,以党建助推脱贫。

 

  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不动摇。坚持每季度对各乡镇和专班脱贫成效进行考核排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奖优罚劣。开展比实干看作风、比实招看能力、比实绩看排名“三比三看”活动,提升干部精气神,2019年以来提拔重用216名扶贫干部。

 

  线上发力——电商赋能发展新动力

 

  国庆假期,在镇平县侯集镇向寨村的鱼塘旁边,选鱼、称重、打包,前来买鱼的客商络绎不绝,每天晚上该镇的长彦观赏鱼养殖基地直播间里更是灯火通明,一直忙到午夜时分。网络直播让金鱼的销量翻番,也使群众的收入跟着“水涨船高”。群众实现了“水里淘金”到“网上冲浪”的转变,也让向寨村成为全国第一个“活物淘宝村”。如今,在镇平县的曲屯镇兴国寺村的汽车附件、晁陂镇罗营村的玉雕等淘宝村应运而生。

电商孵化基地里正在直播的“网红”达人

 

  如何让“山货借助网络进城,走进商场超市”?镇平县成立同富小康电商扶贫平台,积极构建政府搭台承销、电子商务营销、龙头企业订销、商场超市直销、社会力量帮销、农旅融合助销为重点的“六销”模式,切实解决扶贫产品销路窄、组织化程度低、增产不增收等突出问题,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贯通供给侧和消费端,盘活农村资源,链接城市消费。建成22个乡镇电商孵化基地,同时打造41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行政村服务站点全覆盖,2019年电商交易额206亿元,其中农产品销售额4.6亿元。

 

  尤其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县同富小康公司充分发挥其县内重点扶贫企业的保供作用,开展“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行动,购买贫困群众产品,加大物资供应力度,为各乡镇街道和城区居民配送货物,建立城区民生物资配送服务群,实现足不出户、送货上门,确保群众日常所需的蔬菜及米面油肉蛋等生活物资的保供稳价,为全县民生保障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作出了积极贡献。

 

  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500万元发展香菇产业,建成香菇保鲜库7个,引进分拣、抛光、磨粉、包装等自动化生产线2条,空气能自动烘干设备7台,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生产的香菇难以保存问题,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累计销售鲜香菇2000万公斤,干香菇100万公斤,销售收入近3个亿,种植户人均增收2500元,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把贫困群众种植的香菇统一收购,品相好的香菇直接对外销售,品相差的香菇打磨成香菇粉,生产的香菇粉一方面供应给想念食品公司,生产香菇面条,另一方面生产香菇馒头,年供应香菇粉2万公斤。目前,同富小康公司研制生产的香菇馒头已投放市场,并成功打入本市大型连锁超市,创新成立了同富小康消费扶贫基金,每销售一个香菇馒头,可为贫困户捐助1分钱。

 

  强筋壮骨——产业突破培育新链条

 

  “真是想不到,在家门口还能挣到工资!”刚拿到2200元工资的彭书花笑得合不拢嘴,从贫困户到“工薪族”,她觉得生活越过越有劲儿。国庆假期前,在镇平县曲屯镇齐岗村扶贫车间里,该村贫困户彭书花收到了第一个月工资,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群众家门口就业

 

  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发展产业、实现就业是根本之策。围绕产业发展该县重点构建“1+1+1+N”产业格局。第一个“1”是光伏扶贫,投入7.5亿元建成113兆瓦光伏电网;第二个“1”是金融扶贫,共发放贷款7.4亿元,带动贫困户年均收益不低于3000元;第三个“1”是到户增收,投入1.44亿元帮助群众发展项目、增加收入;“N”是“一村一品”,大力培育莲藕、金鱼、艾草等特色产业,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基地)180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累计安置公益岗位12742人次,发放资金7382万元。持续开展扶贫技能培训18212人次。规范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差异化分配,确保80%以上的收益用于公益岗位和支付贫困劳动力劳务费,公益岗位规范用工协议签订率达到100%。县财政筹资4550万元,为91个贫困村每村注入50万元,入股村级合作社,壮大村集体收益。

 

  结合农村土地确权,推进土地流转。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培育引进龙头企业,鼓励新型主体共同参与,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累计发展合作社1852家,家庭农场425家,联合社26家,市级以上合作社30家。用好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大力开展空心村整治,腾出空间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各村“三资”情况进行梳理登记,为全面开展镇平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奠定基础。

 

  “调结构,融三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稳定粮油基础上,持续调优蔬菜、苗木、金鱼、林果等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艾草、茶叶、苜蓿草等产业。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引导农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带动本地农产品向绿色、有机、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整合县域内农旅资源,加大融合力度,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打造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

 

  “筑巢引凤”,推进产业升级。全力推进县级回创服务中心和22个乡镇(街道)建立回乡创业园。围绕玉文化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以人才链打造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户增收同步。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培育以想念食品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向研发、种植、培育、加工、销售等全链条方向发展。借助同富小康大数据有限公司,依托22个乡镇专业合作联社、410个村级专业合作社,由公司专业团队在各乡镇、村指导规划一批种植养殖基地,带动农民一起发展。

 

  环境整治——品位提升乡村更宜居

 

  金秋时节,走进镇平县雪枫街道七里庄村,坑塘里清澈的池水波光粼粼,绿荫覆盖的宽阔大道,栩栩如生的石雕,蜿蜒曲折的栈桥,宛如一幅山乡水墨画卷。原本荒草丛生、垃圾遍地的一潭死水,经过坑塘治理后,如今景色宜人,不仅成了本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吸引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到此游玩。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镇平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人居环境水平显著提升。把农村坑塘综合治理作为抓手,着力提升农村坑塘环境,使全县的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提升。

 

  废旧坑塘变身亮丽景点。去年以来,镇平县坚持把农村坑塘综合整治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立足打好生态牌、念好山水经,全面启动了以清理坑塘积存污水垃圾、整修美化岸坡、恢复排沥功能、设置防护围栏为主要内容的“千村万塘”综合整治行动。根据坑塘位置、功能、水源条件等因素,按照生产型、生活型、生产生活型三种定位,分高中低治理标准,宜藕则藕,宜渔则渔,宜草则草,分类制订生态治理方案,进行对症治理。

金鱼养殖助力增收脱贫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经过综合整治,以往“藏污纳垢”的坑塘大变样,一池清水碧波荡漾,或荷叶田田,或鱼翔浅底,基本功能得以恢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成了镇平县“河渠为线、坑塘为面、线面相连”的农村生态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来水能引、降水能蓄、沥水能排、灌溉能用、人水和谐”的坑塘治理模式。

 

  “千村万塘”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百姓受惠、多方得益的生态公益性工程,镇平县委、县政府统筹协调,坚持把坑塘整治、“厕所革命”、垃圾处理一体化等相关工作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整体布局中,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卫健、水利、林业、住建等部门紧密配合,形成了全县一盘棋工作思路。

 

  据统计,去年以来,镇平全县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县乡财政投入、社会群众捐资等渠道累计筹资7945万元,新建、整治坑塘1047座,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村坑塘治理格局已经形成。

 

  兜底保障——补齐短板获得感更强

 

  刚一走进镇平县柳泉铺镇大马庄村的“幸福大院”,就听见院里传来爽朗的笑声,循声而去,原来是几位老人聚在这里打牌、下棋、聊家常……

 

  “说句实话,没来之前我还真有些担心,毕竟年纪大了,手脚又不方便,怕适应不了。现在,吃得好、住得好,还有人能说说心里话,我知足了。”余金凤老人谈起入住以来的感受,笑得合不拢嘴。

 

  余金凤是该县柳泉铺镇青山村贫困群众,自从老伴儿2017年春去世后,就剩她一个人在家,因为自己也是下肢残疾,眼看着自家的2亩半地却无能为力。镇村干部了解到余金凤的情况后,结合县里实施的“四集中”政策,上门做了几次思想工作,余金凤便跟她的帮扶人来到了这里。

 

  在柳泉铺镇的幸福大院里,像余金凤这样的老人早起做健身操锻炼身体,三餐由专人搭配好,餐后看看电视、健身、聊聊天,衣物有保洁人员清洗,生病时医护人员随时诊治。县里、镇里的文艺工作者经常进行文艺演出,这样的生活,老人们此前从没敢想过。

 

  让贫困老人活得更幸福和有尊严,打好综合保障硬仗。该县实施“四集中”兜底保障。针对“憨傻痴呆、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特殊贫困群众,按照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养老机构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卫生机构集中治疗康复“四集中”模式。截至目前,符合条件的兜底对象为5145人,签订供养协议并达到“一有两同四保障”1895人,“四集中”兜底保障贫困对象集中入住3250人,初步实现了特殊贫困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目标。用好精准防贫保险。针对返贫风险较大的脱贫人口、处于贫困边缘的低收入群众两类重点人群,政府出资500万元设立“防贫保”,建立未贫先防、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精准防贫机制,目前“防贫保”工作已成功救助119户,救助资金130.76万元。

 

  “现在,脱贫群众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保障,越来越多的村庄通上了柏油路,喝上了自来水,村里的太阳能路灯亮了,文体广场、文化书屋、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享受着跟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镇平县县长艾进德说。(文/孟向东 侯子豹 谭亚廷 图/张卡申)

 

卢医镇河东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