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寇德卡:没有“国籍”的摄影师

2020-10-20 18: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春熙 影艺家

新课上线

扫码直达

与寇德卡一起街拍

主讲人 | 春熙

摄影,对于捕捉历史来说显然是最生动的方式。

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进入摄影史?哪些艺术作品是能够捕捉到时代精神?

《布拉格之恋》剧照

在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的电影《布拉格之恋》中,经受爱与痛苦的特蕾莎拿起了相机记录下苏联武装侵入捷克。

特蕾莎手中的照相机不仅记录了“布拉格之春”这样的历史时刻,同时也用照相机完成自我的认知。

捷克,布拉格,1968年8月

与特蕾莎一样见证了“布拉格之变”、并流亡海外的约瑟夫·寇德卡,其一生的创作都在回应自身和国家的历史。

作为一名受过训练的航空工程师,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对摄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很快成为他那一代最具影响力、最具颠覆性的摄影师之一。

寇德卡对布拉格、吉卜赛人以及国家历史的文献记录已经成为摄影史、文化史的一部分,不断地提示我们的记忆和遗忘。

法国,1987年

寇德卡的摄影和他的人一样的流离和漂泊。

1960年代,开始拍摄分散于罗马尼亚、捷克等地的吉卜赛人时,他还是一位航空工程师。此后,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花了很长时间拍摄吉卜赛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维亚和波希米亚(现在是捷克共和国的一部分)的营地,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照片。

此后对“流亡”欧洲的吉卜赛人迁徙和定居的拍摄,成为重要的观察吉卜赛人社区日常生活的重要样本。历史地看,不管是吉卜赛人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国族身份问题,还是社会主义改造,都与国家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法国,1973年

从1975年画册《吉卜赛人》的出版,到2011年再版,这个项目见证了“吉卜赛人”成为文化视野中的“他者”过程。寇德卡用摄影处理自己时代的动荡与悲剧,摄影也成了他关注自身境况的证据。

捷克斯洛伐克,1967年

1968年8月20日,寇德卡拍完吉卜赛人从罗马尼亚回到布拉格的晚上,数10万苏联军队和华沙条约其他四国军队,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

8月21日凌晨,年仅30岁的寇德卡像米兰·昆德拉笔下的特蕾莎一样拿着相机,迎着坦克和AK-47,拍摄了大量照片。

在入侵布拉格的7天内(8月21日到27日),年轻勇敢的寇德卡用一台非常简陋的Exakta相机拍摄了5000张照片,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

事发一年后,寇德卡拍摄的底片在行李中夹带的方式带出捷克,到了玛格南图片社。这些照片最早出现在《LOOK》杂志,并被匿名刊登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成为这次国际政治事件最具代表性的视觉见证。为了保护这个年轻人和他的家人,这些照片均署名为P.P.(Prague Photographer,布拉格摄影师的首字母缩写)。

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

直到拍摄后的16年,寇德卡承认自己便是这组影像的拍摄者。1970年因避难而离开捷克之后,就变成一个没有国籍的人。

寇德卡虽然曾定居于英国,但大部分时间却如同他所拍的吉卜赛人一样,在欧洲各国移居不定。1971年,寇德卡加入“玛格南”图片社。

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

当官方的宣传机器瘫痪、官方新闻记者缺席时,寇德卡用他的摄影相当完整地保全了人们抵抗武装干涉的历史。照片里,倾斜的画面、开放的构图、焦点不实的影像,传递着强烈的现场气氛与临场感。

如果回过头看,1968年被称为“撞击世界之年”,战争、饥饿、登月、革命和现代女权运动,世界的变化,年轻人的选择,由此构筑了当今世界的面貌。那个年代的反抗的影像,也成为当今世界最宝贵的视觉财富。

原标题:《寇德卡:没有“国籍”的摄影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