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的小康】​到田间地头看老区可喜变化

2020-10-19 20: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 黄蒿界镇马季沟村试种的200亩稻花香丰收在即。

到田间地头看老区可喜变化

陕西靖边县从土地流转、产业扶贫、移民搬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把脱贫举措落实落细,彻底拔掉穷根

金秋时节,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委、县政府联合人民摄影报社共同举办的“全国主流媒体看靖边”大型采风活动如期举行。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与采风团一行深入靖边县的田间地头,听老区声音、看靖边变化,多角度、近距离感受靖边县的新气象、新发展、新面貌。

靖边县地处陕甘宁蒙交汇地带,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动态调整后,靖边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722户15,616人,在册贫困户816户1393人,今年将全面脱贫。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靖边县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针对具体问题,靖边县从土地流转、产业扶贫、移民搬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把脱贫举措落实落细,彻底拔掉穷根。”靖边县扶贫办副主任熊永平介绍说。

移民搬迁

完善后续配套扶持机制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靖边县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为1992户7415人,全部为集中安置;共建成5处集中安置点,现已全部完成竣工验收。

记者见到68岁的郑国程时,他刚下班,还穿着橙红色工作服,面色红润。郑国程原住东坑镇硬地梁村,生活环境艰苦,长期租房住。2017年,他一家4口成为享受危房改造补助109户中的一户,易地搬迁至幸福家园。如今,他们一家人住在90平方米的楼房里,花费5万多元装修了房子,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我和老伴儿被安排在小区环卫所上班,一个月加起来有2500元的收入,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小区通了天然气,冬天取暖还有补贴,好日子真的来了。”郑国程笑呵呵地说。

东坑镇党委副书记宋红义介绍说,幸福家园共安置161户610人,其中东坑镇64户222人。

随后,记者来到东坑镇黄家峁村四组张彦兵家。55岁的张彦兵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沧桑不少,体型瘦瘦的。张彦兵的大儿子已经成家单过,妻子和女儿患有精神分裂症,没有劳动能力,家里靠他和小儿子支撑。

2016年,张彦兵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他用3.7万元政府资金对原有住房进行了翻修。如今,4口人住在4间房里,屋里摆放着一些简单的家具用品,略显空荡。

张彦兵向记者介绍说,4口人均享受低保,家里10亩地1年能有1万元的收入,还养着10只羊。去年,他们家年收入3万多元,“两不愁三保障”已达标,退出了贫困户序列。“现在日子有了奔头,我还要再加把劲儿。”张彦兵干瘦的脸上露出一抹笑意。

“我们建立和完善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机制以及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保障脱贫攻坚政策的连续性。”熊永平在一旁介绍说。

产权改革

循环生态农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靖边县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托管等模式,解决了外出农户土地撂荒问题,实现了土地稳定收益。

在黄蒿界镇马季沟村的一片开阔地,记者登上一个小山包,顿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到了——目之所及是一片黄澄澄的水稻田。经镇长王彦荣介绍,记者才得知,马季沟村处于无定河支流二道河流域,历史上一直有“泡稻子”的传统农业。但由于过去包产到户,土地零散,加上以前土地坑洼不平,不便于机械化作业,无法形成规模化种植,群众便自然而然改种了玉米和其他作物。

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开展以来,马季沟村7个村小组耕地10,497亩、林地39,200亩、树木22,000棵等全部收回由集体统一管理经营,村民按股分红。

“今年我们镇从乡村振兴项目中安排资金350万元,对二道河流域2000多亩农田进行了平整改造,新建了2座拱水坝,维修加固了1座淤地坝,新打了3眼水井,新建了U型灌溉水渠10公里及配套设施。”王彦荣指着稻田介绍说。

去年,马季沟村试种了200亩稻花香,平均亩产500余斤,每斤20元,去除成本,每亩净收益达到8000元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收益,今年村里探索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合作社在100亩稻田中试验养殖辽蟹,每亩可增加收益2000元~3000元,到时候稻田养蟹亩产值就能达到1万元。”村书记张迎军乐得合不拢嘴。

“马季沟村土地经过整合改造集体经营后,种植水稻的收入比种植玉米和其他作物的收入翻了几番,带动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王彦荣赞许道。

产业扶贫

小萝卜大产业远销海外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关系到脱贫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近年来,东坑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探索推广“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今年,全镇仅胡萝卜种植面积就达50,000余亩。

“我们选用红金川优良品种,并采用机械化深松整地、撒肥、起垄栽培,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机械化收获等种植集成技术,胡萝卜亩产可达6000公斤以上。由于品质优良,每公斤胡萝卜可卖到1.6元~1.8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宋红义说起胡萝卜产业滔滔不绝。

在黄家峁村一个胡萝卜加工现场,记者看到,胡萝卜从车上卸下来后,直接进入清洗机器里。经过3次清洗,胡萝卜焕然一新,被传送带送到操作台上,再经由工人挑选——去除品相不好的,按照个头大小装袋、装箱。宋红义顺手递给记者一个胡萝卜,一口咬下去,清脆中带有一股甜香的味道,果然名不虚传。

“我们东坑胡萝卜远销北京、上海、重庆、山东、武汉、长沙等地,出口韩国、日本、马来西亚、阿联酋,是西北蔬菜种植大镇。”宋红义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靖边县很广泛,记者在宁条梁镇也看到了同样的生产场景。

熊永平介绍说,目前全县形成了“菜、畜、薯”3个年产值10亿级的主导产业和种植面积达22万亩的特色产业,扶持了马季沟“三变”改革示范村、东高峁村经济联合社、西园则村集体经济、鼎宏绒业等一批示范典型,不断增强带贫益贫效果。

巩固提升

项目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近年来,靖边县依托独特的资源、厚重的文化和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着力推动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19年,靖边县地区生产总值389.85亿元,居陕西省县域经济GDP排名第3位。

“然而,由于靖边县属于非贫困县,上级扶贫资金投入较少,加之贫困人口集中在南部白于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巩固提升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很大。”熊永平坦言,一是道路建设养护、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等资金缺口大;二是农网改造升级批复资金有限,严重影响电网改造进度;三是饮用水项目投资大,包括氟改水在内的项目资金缺口较大。

熊永平表示,村集体经济这几年有了起色,但缺乏特色,存在单一化、同质化等问题。虽然靖边县采取了多种正向引导、反面约束的措施和办法,但仍有贫困户难以做通思想工作,主动致富意愿不强,过度依赖帮扶政策,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庸懒散”“等靠要”现象依然存在。

“办法总比困难多。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安排了5个常态化指导组,分片区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常态化督导,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有序推进,重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熊永平信心满满。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薛秀红 文/图)

相关链接

▶端牢“中国饭碗” 播种绿色小康

▶党建引领筑牢小康路

▶放下锄头 却拨动命运的琴弦

▶国家信息中心:用心用情 志智双扶

▶歌从“大庙”来 ——四川宜宾市南溪区小康生活侧记

▶从“民生之盼”到“民生之变”——海南瞄准“痛点”发力建设幸福家园

▶湖南沅陵:从“穷地”到“福地” 从“安家”到“安心”

▶四川:乡村振兴引“客”归 全面小康添“生力军”

▶“易”得日月换新天——湖南江华易地扶贫搬迁见闻

▶一年一个样 再现“锦绣太原城”

▶江苏金湖:用“三农”筑牢决胜全面小康压舱石

▶辽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剪影:从“辽宁蓝”到“花果山”

▶原地搬新家 上海城市更新里的“幸福味道”

▶让“荒山”变“青山” 让“青山”变“金山银山”

▶内蒙古呼和浩特:精准扶贫直击难点 贫困乡村华丽蜕变

▶浙江衢州:“飞鸡”飞出致富路 “花海”开出幸福花

▶我们要当新型农民做生态达人!

▶四川眉山东坡区:拔“穷根”过上好日子 挪“穷窝”住上好房子

▶山水田园里趟出“幸福路”

▶388本“家庭档案”记录小康生活印迹

▶青海兴海县:易地搬迁起新村 小康路上不落人

▶“梯田之乡”甘肃庄浪县的“三级跳”

原标题:《【我们的小康】​到田间地头看老区可喜变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