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60载奋斗辉煌 60年动人华章——这三位克拉玛依的“半边天”不一般!

2020-10-19 20: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凝结了各族妇女的智慧和汗水。

她们不仅用博大的胸怀为风餐露宿的石油汉子撑起一个个温暖的家,还在继承老一辈石油人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精神的基础上,自觉用现代观念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成为油田建设、城市发展的生力军。

今天,无论在勘探、采油、石化、机械加工行业,还是在科研、教育、医疗、商业、金融行业以及在社区、在新经济领域,都有各族妇女的身影。

可以说,在克拉玛依发展进步的华美乐章中,镌刻着油城妇女的光荣与梦想,在克拉玛依市的历史画卷中,留下妇女与城市同步成长、自立奋进的坚实足迹。

建筑领域“娘子军”

——张元清和永升姐妹的故事

张元清直面质疑,带着姐妹们投身克拉玛依的建筑业

从“门外汉”到专业人才,她通过打拼实现人生价值

近年来,我市一座座“地标式”建筑物拔地而起。建筑艺术的背后,还活跃着一群女性的身影。她们的“建筑梦”跨越数十年。

这群优秀女性的“带头人”就是张元清。多年来,她带领着永升姐妹们靠着一股不放弃的劲头,在建筑业闯出了一片天地。

1976年,工作已10年的“家属采油工”张元清被采油一厂任命为农业队队长,带领三十多名家属到乌尔禾开荒种地。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们硬是把300亩大田种成了样板田。丰富的农产品不仅满足了职工的生活需要,富余的还被拉到集市上去卖。

张元清和姐妹们用劳动成果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张元清这便萌生了闯出一条路子、改变大家命运的想法。

改革开放后,克拉玛依油田开始了一轮夺油上产大会战。1978年冬,油田公司把长26.5公里油田沥青公路的建设任务交给她们,要求3个月内完成。

戈壁滩恶劣的天气条件加上超常的体力劳动,让很多人掉下了眼泪。凭着那股不服输的精神,张元清和姐妹们擦干眼泪、咬紧牙关,最终出色完成了任务。工程结算后,有人竟拿到了上千元的丰厚回报。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让她们靠奋斗改变命运、改变人生的信念更加坚定。

1983年,永升公司成立。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张元清在时代改革的浪潮中摸索出了一条道路——她决定带着姐妹们一起投身克拉玛依的建筑业。

消息一出,质疑和嘲笑接踵而至:女人搞建筑,不是在开玩笑吧?面对质疑,张元清决定用事实回答。

1986年,张元清带领团队承建了采油一厂的实验楼工程。这成为她们进入建筑行业的里程碑。但是,奋斗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1993年,电厂污水库工程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这是克拉玛依首次引入投标竞争机制。

张元清带队参加竞标,作为一家小公司,永升公司竟然中标了。有竞争对手当场质疑:“就你们这些家属,59万立方米的土方量,30天内能完成吗?”

张元清当场作出承诺:“工期延误一天,按总造价20%支付违约金!”回到公司后,张元清告诉大家:“困难不要讲,办法自己想。”

三天内,张元清和姐妹们就调集了30台推土机。施工人员三班倒,人休机不停。经过不分昼夜的奋战,大家保质保量兑现了合同承诺,受到了甲方称赞。

作为全疆知名建筑企业负责人,张元清共招揽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636人,为我市建筑业人才队伍培养及储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作为原自治区建筑业协会副会长的张元清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出要加快创新工作,以高标准、高要求推进行业进行自我升级。

张元清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先后引进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等先进理念,并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使公司业务拓展到内地,为我市建筑业打响了知名度,“以大带小”促进了行业繁荣。

一路走来,从“门外汉”到建筑业专业人才,从小公司到行业龙头,张元清和永升姐妹们通过打拼实现了人生价值,用实力赢得了尊重,为克拉玛依地方经济发展和新疆油田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平凡中的不平凡

——女劳模李文英的故事

从事环卫事业24年,李文英从未因病耽误过工作

在平凡的岗位上,她用汗水和奉献书写着不平凡

今年52岁的李文英是新疆融汇城市生态环境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清扫队迎宾队队长,这是她干环卫工的第24个年头。

24年来,从一名普通的清扫马路环卫工到融汇清扫大队迎宾分队分队长,李文英始终默默坚守在城市环卫清洁一线,将青春无私奉献给克拉玛依环卫事业,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着一名优秀环卫女工的人生价值,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为文明城市克拉玛依添砖加瓦。

1996年,正值青春年华,28岁的李文英拿起扫帚干起了环卫工。一件橙色工作服、一把扫帚、一辆垃圾车,伴随她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2001年,勤劳肯干的李文英担任起天山清扫分队副分队长,成为一名环卫工作最基层的管理者。此后几年,李文英又相继在胜利清扫分队、银河清扫分队、城南清扫分队担任队长,主要负责环卫巡查、考核工作。

作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本可以在办公室“遥控”指挥或到现场巡察,但李文英却始终将自己的工作时间与一线环卫工保持一致,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路上。

环卫工一般凌晨6时上路开始清扫工作,但李文英的工作时间则是凌晨5时。一线环卫工工作时间是8小时,而李文英的工作时间却没有定数,经常是队员们都下班了,她还在路上巡查,确保路面清洁。

冬冷夏热秋寒,多年的劳累和超负荷工作,李文英也一样被各种疾病缠身,尤其是肩周炎。发作严重的时候,她只好贴膏药减轻疼痛,书写了工作24年没有因疾病耽误一天工作的纪录。

为什么这样坚持?她说,她怕因为自己请假,增加其他队友的工作量。

李文英所在的清扫分队大部分是女职工,同为女人,她总是力所能及地为同事们排忧解难:女同事身体不适或怀孕,李文英就帮她们调整工作量,甚至帮他们顶班。

环卫工阿米娜·巴拉提记得,2019年,怕刚刚怀孕的她太累,李文英常在最忙碌的时候出现在她身边,帮她擦洗垃圾桶和广告牌,还帮着她倒垃圾。

同事生病了,李文英就一个人完成两个人的任务。“环卫工家庭都不富裕,生病请假影响收入,不如我累点,帮帮他们。”她说。

在李文英心里,每一个环卫工都是环卫大家庭的一员,“家里人相互帮忙,应当应分。”

李文英的热情与贴心,令同事们把她当家人和知心人,工作上生活中遇到困难都愿意找她帮忙找她倾诉,而她则用关爱和帮助让团队更加凝聚,使同事们用更高的工作积极性回报她的爱。

“优秀环卫工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克拉玛依市劳动模范”“克拉玛依市十佳城市美容师”“最美克拉玛依人”……

在环卫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李文英用汗水和奉献书写着不平凡。

让爱与温暖传递

——“爱心妈妈”们的故事

热合别尔汗·达吾提成立协会的初衷,是帮助他人

她的影响下,各族妇女加入献爱心、送温暖的行列

凝聚更多的爱心人士,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是热合别尔汗·达吾提成立“爱心妈妈”协会的初衷。

16年前,热心肠的热合别尔汗·达吾提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与30名和她一样的退休母亲商定,以每月捐款的形式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

随着爱心人士的增加,2009年10月,由市妇联牵头、市民政局具体指导,热合别尔汗·达吾提将一千三百多名爱心人士组织在一起,成立“爱心妈妈”协会,她成为协会会长。

在热合别尔汗·达吾提的带领下,协会长期以捐款捐物的形式开展扶贫帮困、助学助老助残活动。协会会员们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帮扶着和田、喀什、伊犁、塔城等十多个地区的困难人群,义务奉献社会。

如今,热合别尔汗·达吾提在谈起一些特别困难的帮扶对象时,依旧热泪盈眶。面对困难群体,她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我还要加把劲,再加把劲。”

在热合别尔汗·达吾提的带动下,协会其他会员也积极响应。在没有经费、没有工资、没有办公场所的情况下,会员们依旧热情饱满地投入到协会的活动中,毫无怨言。

协会会员每月固定缴纳一定金额的会费,用于支持整个协会对外的爱心活动,有时遇到特别困难的人员,会员们还会自发地有针对性地捐款捐物。

“爱心妈妈”协会有许多长期的帮助对象,涉及团体包括困难学生、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有些对象一帮就是好几年。

除了帮扶困难群体,热合别尔汗·达吾提还非常关注妇女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热合别尔汗·达吾提希望通过丰富赋闲在家的妇女们的精神生活,提高她们对生活的热情,给她们送去走出家门干事业的动力,从而提升她们的整体素质。

为此,“爱心妈妈”协会在各街道、各社区的支持下,多次举办法律讲座、主题宣讲以及教授饮食文化、体操、家庭才艺、手工艺等活动,赢得了居民的认可。

时至今日,“爱心妈妈”协会不仅温暖了社会上众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她们的精神也感染着身边的人。

一传十,十传百,温暖的力量越聚越多,在协会的影响下,各族妇女、青年纷纷加入献爱心的行列,播撒温暖与力量,同时也唤醒周围人的善与爱。

正因如此,“爱心妈妈”协会荣获了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颁发的优秀志愿者团队、自治区妇女联合会颁发的爱心贡献奖等荣誉,热合别尔汗·达吾提本人荣获了第五届自治区道德模范称号。

现在,71岁的热合别尔汗·达吾提身体已不如往年,但助人为乐的热情依然在。

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爱心妈妈”协会,向克拉玛依区慈善协会捐出两万元善款,用于支援武汉的防疫工作。

她相信,一个个善意的举动定能播下爱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让爱与温暖不断传递。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克拉玛依市妇联

原标题:《60载奋斗辉煌 60年动人华章——这三位克拉玛依的“半边天”不一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